2025年机器人行业的五大趋势

描述

“做最坏的打算,做最好的努力”、“坚守主航道”、“生态的正向设计、正向建构”、“具身智能生态化、商业化、产业化”、“与AI全面融合”……

近日高工机器人对近20家机器人产业链企业的创始人、核心管理人员的年会演讲、新年贺词、新年寄语等内容展开梳理,汇总了他们关于2025年行业变化及趋势的5个战略性观点,以下是部分观点的摘录:

市场竞争加剧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全年销量约30.2万台,同比下滑约5%,GGII判断,在整体需求没有大幅复苏的前提下,机器人行业的竞争仍将延续白热化态势,预计2025年行业分化与断层现象将更加凸显,行业洗牌和出清的阀门将加大。

埃斯顿、配天机器人、珞石机器人等企业代表对2025年的行业竞争情况有着类似的观点。

埃斯顿自动化执行总裁诸春华认为,预计2025年整体市场需求和去年基本持平,汽车和半导体行业会稍显旺势,国产品牌会进一步挤占外资品牌的市场空间,同时带来的竞争也会进一步加剧。在2025年,埃斯顿计划通过人工智能(AI)、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等技术,不断推动自动化业务更好地服务市场与客户。

配天机器人CEO索利洋认为,2025年,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内卷还将进一步加剧,竞争力不足的企业会面临被淘汰的风险。与此同时,工业场景里仍然有诸多领域需要机器人去进一步赋能,AI与机器人的结合已经成为未来5-10年的必然发展趋势,具身智能会让机器人更智能、更全能。

珞石机器人CEO庹华认为,2025年挑战与机遇仍将并存,国产替代进程加速、供应链体系完善,同时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新技术概念升温,有望重塑产业格局,推动行业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跃。

打造生态,开放协作

在过去十年里,国产机器人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稳步提升,国产替代进程加速,离不开背后上下游产业链的崛起和帮扶,一个良性的市场商业生态,需要产业链所有参与者共同构筑和维护。在新的行业周期下,打造开放的合作生态,已经成为机器人企业穿越周期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

汇川技术董事长朱兴明认为,客户运营2.0时代最大的特征是“生态”,生态是产业内卷的结果,产业生态化和生态架构化是产业未来发生最重大的变化,生态架构决定企业走什么方向,跟谁同路,进什么圈子。

朱兴明表示,企业如果不能正向设计、正向构建,最多只能成为生态里的参与者,甚至可能被边缘化。目前汇川技术已经成立了生态架构小组,构建整个汇川生态研究的体系。

埃斯顿总裁吴侃表示,埃斯顿高度重视生态伙伴的建设与发展,视之为企业持续成长的关键,秉持开放、创新、奋斗、共成长的理念,埃斯顿希望与全球范围内的顶尖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整个产业链的转型升级。

雷赛智能董事长李卫平博士提到,2025年雷赛智能的做法是“坚守主航道、深淘滩、低作堰”,坚持零部件解决方案服务体系,经得起暴利商机的短期诱惑,不和下游客户争夺市场利益,千方百计降低运作成本,把一切资源用到能为客户带来价值的地方。

捷象灵越创始人兼CEO吕峰认为,市场竞争越发激烈,新品更迭挑战如林,创新与合作是破局关键,一方面靠创新突破技术,新品凝心血,创造价值与客户共赢;另一方面借协作整合资源,互相促进,达成共赢。

工业机器人+AI,拥抱具身智能时代

在AI大模型、深度学习等具身智能技术的加持下,机器人可以执行日益复杂的任务,进一步提高作业精度,改善甚至重塑传统工业生产流程,更好推进千行百业实现机器换人。ABB、埃夫特、新时达、拓斯达、天机、华成工控、伟景智能、智昌集团等企业均表示,2025年将进一步加快与AI技术的深度融合。

在ABB集团2024年度报告中,ABB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马腾(Morten Wierod)表示,“尽管机器人市场仍充满挑战,但鉴于全球劳动力老龄化、产业链回流与近岸外包的趋势,自动化技术已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ABB对这一业务的长期前景充满信心。”

他认为,人工智能正日益成为创造价值的关键驱动力,目前ABB约60%的产品和服务已实现数字化,ABB将坚持负责任地开发和应用AI。

埃夫特董事长兼总经理游玮博士认为,只有更具突破性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才能推动行业迈向新的高度。埃夫特在2月底发布了第一代人形机器人Yobot,加速迈向具身智能领域。埃夫特在同期发布的智能机器人通用技术底座,可以为工业机器人应用降低开发门槛、复用已有的场景模板和功能模块,推动细分应用的开发效率提升和场景创新。

新时达总裁、机器人事业部总经理梁锐表示,2025年新时达将继续以运动控制技术为核心,坚持创新驱动,拥抱AI,深化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推动智能制造向更高效、更精细、更绿色的方向发展。

拓斯达董事长兼总裁吴丰礼认为,具身智能及人形机器人要在商业应用场景成功落地,必须先在结构化、可控的工业领域进行充分测试和验证,不断积累数据和迭代算法,才能实现智能化。2025年拓斯达将致力于持续构建大模型与“小脑”之间的专属模型,推动具身智能生态化、商业化、产业化成功落地。

天机董事长陈曦表示,AI和机器人技术的融合,使得具身智能从概念走向实际应用,2024年天机推出了双臂机器人Marvin。她判断,机器人行业将迎来三大拐点——人形机器人进入量产元年、具身智能的多场景泛化,以及AI大模型重塑机器人决策范式。2025年,天机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进一步深化具身智能类产品,为更多行业赋能。

华成工控董事长汤勇认为,2025年依然要秉持“做最坏的打算,做最好的努力”这一原则,把品牌核心价值呈现给客户,具体做法之一就是“做创新”,比如AI技术在驱动和控制方面的应用,智能感知和智能反馈,以及在具身机器人的双手协同技术与算法等领域开展创新。

伟景智能创始人兼CEO董霄剑博士认为,2025年,机器人行业将加速迈向普及化与智能化,情感交互和自主学习能力将成为主要竞争力,行业将更加注重安全性与可持续发展,推动人与机器人和谐共生。

智昌集团董事长甘中学博士认为,2025年企业发展关键在于业务、产品、技术、管理与AI的全面融合,智昌集团将深入挖掘“AI+装备、产线、工厂、产业链集群”的价值,推动精益智能、自主智能、生成式具身智能等高端技术在工业场景逐步落地。

打造生态,开放协作

2025年“深耕战略行业”、“做减法、做深度”、“打磨优势核心领域”成为许多企业的共识。

雷赛智能董事长李卫平博士提到,2025年的机会之一在于深耕战略行业,雷赛智能将围绕电子半导体、3C、包装、机床、物流、机器人等下游行业,展开“工艺+工控“的行业营销和解决方案营销,赋能广大客户进行TVO升级和TCO降本。

ABB在2024年度报告中提出,凭借自动化技术、多品类机器人组合技术的底蕴,面对劳动力人口结构的变化,ABB充分具备提供跨行业(如医疗、建筑等新兴领域)的自动化解决方案能力。

华成工控董事长汤勇认为,2025年要做减法、做深度。一是做减法,围绕上下料,码垛搬运,冲压和焊接的应用场景,通过线性机器人、关节机器人和协作机器人三种形态来提升用户的生产效率;二是做深度,围绕选定的应用场景深耕行业know-how,通过专业化的产品设计不断降低成本并提升产品稳定性。

藦卡机器人董事长罗涛认为,在行业应用层面,在国内需要专注于细分市场的深耕,在国外则侧重于国产替代与通用市场的拓展,以实现全球化发展的双赢局面。

利元亨董事长周俊雄认为,面对2025年的机遇与挑战,企业要潜心打磨自身擅长且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领域业务,积极探索新兴领域合作机会。比如,利元亨计划推动核心零部件加工业务从自制自用迈向规模OEM供应新阶段,为制造端薄弱的企业提供关键核心部件的代工服务。

科捷机器人董事长陶喜冰认为,聚焦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既是时代赋予的重大机遇,也是构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

深化组织变革

市场千变万化,行业潮起潮落,虽然外界难以预测,但修好企业内功,却是一件极具确定性的事,部分企业也选择了加强对内部组织结构、服务模式的变革。

新松机器人总裁张进认为,巨变的时代蜿蜒至此,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他提出,新松机器人要持续深化变革,向精益管理转变,向价值创造转变,为逐步实现公司战略目标保驾护航。

拓斯达董事长兼总裁吴丰礼表示,在2025年,拓斯达将把组织结构从事业部制转变为矩阵式,不再追求单点式胜利,而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复用,从而提升整体效率,实现整体商业成功。

智昌集团董事长甘中学博士表示,2025年是业务攻坚年,智昌集团会在前几年流程优化和组织变革的基础上,更重视经营效益的正确性,通过建立独立经营模式,做实端到端经营主体,从而促进组织的自我完善,最终实现客户更满意,投资者更青睐,运营更高效。

科捷机器人董事长陶喜冰表示,2025年将推行精细化、敏捷化管理模式,充分激发各业务单元的创新活力和创业激情,加速业务的深度转型和升级。

写在最后:

通过对各位企业掌舵人的观点梳理,高工机器人发现,机器人产业在2025年的压力仍在,悲观者赢得现在,但乐观者赢得未来,信心比黄金重要。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