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阻止无人机起飞?它最大的困境在哪儿

军用/航空电子

379人已加入

描述

谈到无人机,大疆创新(DJI,下文简称“大疆”)是一个无法忽视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它成了消费级无人机的代名词。而最新的一份研究报告则继续帮助大疆巩固了这一地位。

据市场研究机构Skylogic Research的统计,大疆创新(DJI)无人机过去一年占据了美国无人机市场50%的市场份额,将第二名远远地甩在身后;3D Robotics以7%的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二;去年被英特尔投资6000万美元的中国另一家无人机制造商Yuneec则以4%的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三,英特尔今年在CES上展示了Yuneec台风 H(Typhoon H)无人机。

但是从大疆给虎嗅的回应来看,它并不没有因此感到很开心。大疆公关负责人王帆告诉虎嗅,目前很难看到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相对准确的数据统计,“有些国家把非军事用途的全部算在一起,很杂,准确性不高。”

大疆的归大疆,其它的归其它

据王帆透露,在大疆自己的全球销售版图上,美国市场占其全球销量的35%-40%,欧洲市场占30%左右,中国及其它市场瓜分剩下的30-35%。这也侧面证明了国内市场对大疆来说相对较小,或许,国内市场对无人机的需求正处于较初级的阶段,同时受到监管政策不明朗的影响。

另外,根据第三方统计的数据,2015年,大疆无人机的全球市场份额约70%,几乎处于对无人机的垄断地位。在无人机市场,格局可能是这样子的:大疆的归大疆,其它的归其它。

在中国,我们经常能听到厂商自我吹嘘称:在某某市场上,今后将只有两种情况,XX和其它(XX往往代表了自己的品牌)。

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那么大疆在无人机市场几乎可以自我炫耀地说:“在无人机市场,只有大疆和其它。”但是,欣慰的是,大疆从来没有在公开场合这么自我赞美过。在我跟大疆的几次打交道中,能明显捕捉到,这家企业更注重产品和技术本身,而非靠噱头取胜。

随着大疆出口转内销的品牌影响力让无人机成功吸引了中国消费者的注意后,越来越多的品牌和新品加入这一目前还是蓝海的垂直领域,无论是年初的Yuneec无人机,还是前不久短暂露面的Hover Camera拍照无人机,以及5月25日刚刚发布的小米无人机。在大疆等第一批无人机制造商将无人机开拓为一个产业后,后续想淘金的人迅速进入并试图坐享其成、分一杯羹,甚至切走一大块蛋糕。

这里面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小米无人机。今年3月29日,小米为其生态链启用了“米家”新品牌,并声称今后其生态链品牌推出的产品都将统一采用这一品牌。但是由小米生态链企业飞米科技研发的这款小米无人机却依然采用了“小米”品牌,可见小米对无人机市场的重视和野心。

尽管大疆目前仍然是全球无人机市场的老大,但它有理由担心,它在中低端无人机市场的空白即将遭到来自小米无人机的“空袭”。

以价格来看,大疆在其官方销售的Phantom系列无人机型号包括最新发布的精灵4,以及去年发布的精灵3标准版、高级版和专业版四种型号,价格区间为2999元—8999元。其中配置最低的精灵3标准版售价为2999元,此价格恰好跟小米无人机4K版的价格“撞机”,但小米无人机4K版的各种配置对标的却是大疆精灵3专业版(4K版),后者售价为6499元,二者价格差为3500元,即使跟4999元的精灵3高级版相比,二者的价格差也高达2000元。这个价格对很多入门级消费者或者说新手来说有着足够的诱惑力。一定程度上,小米“价格屠夫”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但2499元的小米无人机1080P版跟2999元的大疆精灵3标准版比,价格上并不具备优势。小米无人机最大的优势在于4K版的价格,它试图在3000元内市场,用4K作为卖点抢走大疆的一部分用户。

另外,从小米无人机1080P版2499元和小米4K版2999元的定价来看,显然多花500元购买后者将是选择小米无人机时的最优选择,1080P版更多的是充当炮灰的角色。唯一的问题是,4K版的产能是否能跟上,如果它像小米5尊享版一样难产的话,那么,小米无人机很可能像小米5尊享版一样错失“偷袭”大疆的机会。

其实,大疆和小米的竞争关系也是微妙。在5月25日的发布会上,雷军感谢友商将无人机市场做大,而大疆则点评小米无人机加入这一市场是好事儿,但话里藏刀、暗示小米跟大疆比没有的技术积累,“市场的蛋糕越来越大,对有技术积累的企业肯定不是坏事。”

事情追溯到2015年4月30日,时任大疆副总裁Andy Pan(潘农菲)曾在北京的某个战略发布会上对小米隔空喊话:

“几年过去了,小米已经成为了一家450亿美元的大象,最近它发布的一个新品是49元的插线板。难道中国真的缺一个几百亿美元的公司去做插线板吗?我受公司(DJI大疆创新)最高层委托,也借这个机会做一次喊话:拒绝山寨,做高品牌溢价的产品,做增值创新。这条路,如果老一辈的企业家、老一代的企业没有能力、没有意愿、没有勇气迈出这一步,就让新一代的企业家和新一代的企业去完成这个使命。”

谁在阻止无人机起飞?

讨论完竞争对手的问题,再来让我们看看对于无人机整个行业来说,它最大的困境在哪儿。这个问题其实此前的讨论很多,无非是落在监管的问题上。但我认为,阻碍无人机发展的因素有三个:政府监管、消费者本身和舆论环境。

1. 政府监管

政府在监管问题上的暧昧或者说是模糊的态度让无人机市场迟迟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什么样的无人机能飞,怎么飞,哪些地方能飞,利用无人机犯罪后将如何定罪……相关监管部门是失语的,当然这可能比较复杂,因为涉及空域的话,可能要涉及到军方,而军方和监管部门之间会不会持不同的立场则依然是一个迷。

2. 消费者本身

技术无罪,但使用它的人就无法控制了。比如我们一再提及的无人机在全球范围内各种闯祸,包括新手操作不当引起的炸机问题,这些都会嫁祸到无人机制造商身上,而非消费者自身。事故频发后也让监管趋严,进一步限制了无人机飞上天空,或者更加限制了无人机的飞行范围。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近日,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报道称,美国消费者非常担心无人机这种鬼东西会侵犯自己的隐私,甚至给自己划设了500英尺高(约150米)的私人领空权,这在无人机问世前从来没有被讨论过。“无人机并没有也不应该有合法权益,无视业主意愿并飞过私人土地上空。这对人们的隐私和人身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且违反了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

反对者给出的问题也是老生常谈,核心思想是,不应该由于科技进步的需要而妥协。比如无人机完全可以携带摄像头,而且可以远程操控或是自动飞行;无人机可以拍摄、录音甚至通过 Wi-Fi 或其他信号监听,没有任何栅栏或是防护栏可以抵挡得住;比如无限限制的低空飞行意味着你只需花几百美金就能监视任何人;警察无需搜查证就能让无人机带着监视设备飞到任何他们想监察的地方,目前而言,政府得有搜查证才能入侵私人领地;让人们通过TacoCopter无人机或是亚马逊无人机接收快递或是其他原因,都不能成为我们纵容无人机不经许可飞越私人领地的理由……

3. 国内缺乏相对宽容的舆论环境

在国内,舆论环境的收紧的“功劳”很大一部分程度要感谢国内媒体在报道一系列负面事件时的积极踊跃和总想搞个大新闻的操作手法上。在国内,唱衰一个企业或者行业总是比看好容易得多。当然,中国的很多“专家”和“业内人士”贡献的毒药也不能忽视。

正如5月13日我在《刘强东说的京东送货无人机要载重30公斤飞行30公里,想讨好农民朋友的钱包》一文中所说的:“我倒希望中国在送货无人机领域多一些冒险主义精神。如果没有冒险精神,就没有飞机、汽车等交通工具的诞生和民用,同理,如果没有冒险精神,就没有送货无人机的春天。”这里把“送货”二字去掉对整个无人机行业同样适用。

套用虎嗅年度作者阑夕在《几点看法:关于贴吧的堕落》一文中的一个事例:

某城市的NGO拉到企业的一笔资金,资助了10个因家境贫穷而无法负担学费的大学生。受企业要求,这些学生参加了一场流水化的受助仪式——你懂的,让老板上台风光一把,在镁光灯的包围下给贫寒学子发钱——后来有媒体炸锅,怒骂企业作秀不顾人道尊严,在当地搞出不小的舆论危机,企业也被喷得狗血淋头,认栽。次年,NGO再去找这家企业募资时,被客气的拒在门外,而名单上的新一批学生,都没上成大学去了南方打工。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