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说
新形势下的中国瞬息万变,在谋求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中,各行各业百花齐放,集成电路产业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晶合集成,作为合肥首家12寸晶圆厂,它的落户,为合肥带来了什么?未来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方向又在哪里?……近日,凤凰网安徽采访了晶合集成总经理黎湘鄂,他表示,晶合集成为合肥带来了晶圆技术上的突破,但自身的发展也离不开合肥本土的有利因素。
凤凰网安徽:5G时代,集成电路的发展成为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今年的“中兴事件”,就给国人一记警醒:集成电路国产化迫在眉睫。晶合的落地对本地的集成电路产业而言,又有什么样的意义?
黎湘鄂:这里我们先说说中国制造,国有替代。从今年的三月份,******把集成电路的发展放在实体经济发展的第一步,就引发了行业发展的热潮,接着就是各种政策的出台:所得税的政策、集成电路企业上市的政策等。但是仅仅有政策无法满足国产芯片的发展,紧接而来的中兴事件就引发了行业人士的思考:你的备案要准备好。这个所谓备案就是我们的契机:只要你愿意用国产的芯片,我们发展的大门就打开了。车票已经拿到了,能不能挤上发展的快车,就要靠企业自己的硬功夫了。之前虽然有政策,但是使用者不买单,我们就拿不到车票,中美贸易战愈演愈烈,芯片本土化才被人们所接受。
在京东方时代,合肥就想发展高科技产业,于是在2006年开始研究这项题目。合肥对于集成电路行业很早就已经有所准备、有所理解,所以一旦机会到来的时候,就很敢拍板这样的一个决定,抢得了先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晶合的速度已经超越别人几个年度。合肥一些领导对集成电路行业有自己的情怀,敢拍板,也有能力拍板,都在积极推动这个产业在合肥的发展。我在公司建设的过程中也会遭遇挫折,但是这些领导会鼓舞我:大家都是第一次,肯定是要吃苦的。这个项目办好了,合肥才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局面。
我们晶合是安徽省第一座12吋晶圆厂,它的落户具有历史性的意义。第一点,我们先来说说12吋的意义:12吋晶圆我们称之为硅片,工艺是从2吋、3吋、4吋、5吋、6吋、8吋、一直发展到12吋,这是目前全世界最主流的工艺和指标。接下去,就是18吋。目前18吋已经走不下去了,业界普遍认为12吋就是工艺技术的终极节点,因而12吋晶圆厂落户安徽是具有突破性意义的。2017年,合肥市获批复成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2018年,合肥市被列为全国九大集成电路集聚发展基地之一,晶合也在全力以赴,助力合肥未来的发展。
第二点,这是一个零突破,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量产,再到如今一万片达成的速度型项目。建设安徽省第一座12吋晶圆厂需要很多的契机,天时、地利、人和都很重要。我先说一下晶合目前的进展:晶合去年开始试产,7月份的时候,下线第一片晶圆,十月我们就通过了客户的可靠度验证。良品只有通过验证才能成为真正的产品。我们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突破了这个节点,这个速度在业界都是非常特殊的成绩。目前,我们已经达到了月产一万片,预计在明年上半年会突破两万片,这说明晶合从接单、试产、整个供应链到公司其他方面的运作,已经日臻成熟而且是被市场所接受。一万片是一个重要的节点,这样的一个成绩,在国内、甚至是全世界的集成电路行业来看,都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已经给股东方、合肥、安徽省交了一张满意的答卷。
不要小看一万片这个数字:一片晶圆我们可以做5000颗芯片,一万片的话也就是5千万颗。比方说平均一台大面板的电视要用到10颗芯片,那么我们一个月就能供应500万台电视,一年就是6千万台电视。2017年累计中国彩色电视机产量超出1亿7千万台(数据源:国家统计局),也就是说,晶合的芯片能供应全国将近35%的电视,这个数字是很惊人的。我们的面板驱动IC很快就能实现“中国芯,合肥造”。
凤凰网安徽:在刚刚结束的中国芯片高峰论坛上,紫光集团的董事长在会上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说,目前国内90%以上的芯片设计公司都不赚钱,但五年后中国集成电路就稳了。您觉得这五年时间里,企业而言还须做哪些努力?
黎湘鄂:我先来补充说明一下,让你明白我们这一行是在干什么。我们这一行在做的是所有电子器件的根本—IC,像手机上的指纹辨识器、触控面板的控制器啊、前后端的摄像头、内部的内存啊、CPU啊等等。全世界最顶尖的头脑已经在这个领域竞争了四十几年了,在拼什么呢?我用最近的一个例子跟你们说说。你现在要买的手机,两年后,它会降价一半或者它的性能会增加一倍,这个轨迹已经发展了四十几年了,这个行业就是按照这个轨迹运作的。这是第一个概念,那么第二个概念是什么是集成电路?就是很多的电路集成起来,从150nm、 90nm 、65nm 、45nm 到28nm,技术节点的发展节奏是加倍的。基本上每两年就在按照这个节奏往前推进一个世代。一片晶圆,每两年面积会缩小一半,成本也会减少一半,一片硅片可以做5000颗,当芯片面积缩小一半,那么一片就可以做1万颗。这样的节奏让整个产业的竞争非常激烈,几百家、几千家企业必须要在这样的一个节奏下去竞争,每两年就要把成本降低一半,所以必须要在工艺上进行突破,在生产在线进行转换,同步往前推进生产设备,这是不容失误的。如果你的工艺跟不上,或者只降价一两成,而别人已经降价一半了,那么你都没饭吃。这是一个高度竞争的行业,我个人认为是全世界竞争最激烈的行业,这里没有任何侥幸,跟不上就要出局。这也是为什么这个产业在国内难以推动。这就是集成电路行业的行话:“摩尔定律”。
晶合比较专注在稳扎稳打,有一个问题就解决一个问题,只要自己站得稳,就不怕竞争。第一,虽然说我们目前的成绩还可以,但是接下来的5年,团队必须要更强大,这个没有那么容易,需要一点时间和磨练。第二,就是产品和技术的部分我们也必须要加强,技术如何更优化、更先进,产品如何更加多元化。第三,就是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因为集成电路本身是一个高度市场竞争的领域。
凤凰网安徽:通过您的介绍我们可以听出来一个企业的成长着实不易,回首过去,晶合落地合肥已经三年多了,黎总可否在这里跟大家简单分享分享晶合这三年发展遇到的难题?您认为成功造芯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黎湘鄂:晶合是中国台湾地区力晶跟合肥建投合作的一个企业,从各方面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全世界从未有过的合作模式,每一步都在摸索中前行。
我们刚到保税区的时候,里面什么都没有。我这里有张照片,是2015年1月15日的保税区。那时候我们来选址,这里是空的,连海关也没有。晶合的落户也见证了保税区发展的历史。
我们这个项目是两岸第一次大规模的合作。以前台湾在集成电路方面的发展比较好,所以大陆在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行业的时候,借助台湾的力量会更快、更稳。我从台湾来的时候带了很多专业领域的人。现在我们公司大概300人是台湾人,900人是大陆人,一共是1200人,大家都是第一次进行这样的合作,需要克服方方面面的困难。虽然比较难,但是我觉得我们做的还不错。接下来我就要谈到我们的企业文化的第一点:尊重。我们这几点企业文化当时是让全体员工投票的,挑出来的第一条就是“尊重”。你在大家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就应该做到相互尊重,彼此从合理性的角度进行探讨,怎么样把一件事情做好。这不仅仅是在公司内部,还有新站区、合肥市,海关、国检等各部门,在合作时都相互尊重,共同致力于摸索出一条路。在我们企业建设及发展起来的过程中,“尊重”是非常重要的核心力量。
在建设方面,我们这种企业就是要真抓实干,就是要硬功夫,就是要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都给予了我们帮助。我还记得在公司建设前期,很多事情都需要快速解决,当时新站区的蓝天书记主持周会,连续主持了一年,每星期都帮我们联系协调很多事情:道路的铺设啊,供电供水啊,物品如何出入保税区啊等等。这就是第二条,当责。我们接触到的所有的合作伙伴和领导,大家都是愿意负责的,彼此都有高度认可的一个信念,就是卷起袖子来干活。该干的事,都及时地解决了,所以我们的建设速度才会那么快,号称是合肥速度、新站速度、晶合速度。
我经常说,晶合走到今天这一步,也不是只有我一个总经理,一定是有很多人在方方面面做对了很多事情,虽然不是每件事情都能看得到。
我们作为一个晶圆代工企业,面对的是集成电路行业残酷的竞争。我们必须要追求卓越的绩效,这就是我们企业文化的第三点。卓越必须是集成电路行业人的自我要求,不然无法在这个行业中生存。
我们在发展中遇到了困难,而企业精神在克服这些困难的时候,就显得尤为重要。
台湾与大陆的企业管理方式有所不同,而我们台湾团队是第一次在这边建设公司,所以很多事必须因地制宜。我举个例子好了,台湾都是企业化经营,采买都不需要招投标,直接按照企业的运作流程就可以买到很便宜的东西,但是这边的要求就是企业所有的采购都必须按照招投标的方式。在制度流程的管理下,做好我们自己的工作,这就是因地制宜。各个单位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企业的发展才会如此迅速。
我们的困难还有一点是关于人才的,我们当初300名台湾员工来到合肥,其中150名是力晶的,剩下的一半是我们招募的台湾其他集成电路企业专业人才。人才是企业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但不是决定性因素。在我们建设的过程中,大陆的集成电路企业可谓是雨后春笋,这种积极的态势推动了行业的发展。那这样就增加了我的压力:全国各地都开始抢人才了,企业的人才管理面临巨大的压力。我们的一些员工漂洋过海来到这里工作,刚刚安下心来又面临巨大的诱惑。在第一年的时候,我们是很痛苦的,因为要让干部安心很难办。幸好当初我们的核心骨干力量现在都还在晶合,而且都是以力晶为主体,有一定的向心力。虽然有一些人走了,或者因为水土不服回去台湾,或者去了其他公司,但是核心还在,而且晶合其实非常照顾员工,也愿意与员工站在一起。这是我觉得非常好的地方,困难我们也算是走过来了。
凤凰网安徽:从您刚才的回答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高端人才对于这个行业的重要性。那么晶合在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方面有哪些举措? 此外,合肥作为创新高地近年来也出台了很多人才政策,您觉得哪些政策对于晶合而言是有利的?
黎湘鄂:目前,晶合的员工除了大陆和台湾员工之外,还有日本人(在日本有个十几人的研发团队)、美国人、韩国人。我觉得一个公司既需要有核心的力量也要有多元化的发展。晶合,以台湾为核心,秉持开放的态度积极引入并善用各方面的人才不限定地域,不限定国家。我们把台湾的技术带过来,配合公司目前正在实行的人才培育的模式,我们称之为“On job training”,也就是带着做,做一两年,他就可以独当一面。有些台湾员工会紧张:这样我们会不会就没有工作了?那么我就想说,只要公司在成长,你也在成长,大家就都有路走,你也不要担心会被取代。你应该要担心的是公司的发展停留在原地,自己的价值没有被提高,那么你才会被取代。晶合的人才是有梯次感的,我们考虑到长期的发展,核心骨干需要如何一步一步往前迈进,陆籍的一步一步衔接,这是未来5到10年需要考虑的事情。
我们公司的发展有一个长远的目标:矢志成为全中国最卓越的集成电路专业制造公司,我通常都会加“之一”啦,我本人比较谦虚。我们在各个领域都去讲之一,但是我们心里都想做到最好。最好的公司不仅仅是指营业额到达一定的规模,公司的运作也要得得到员工的认可,到股东的认可,社会大众的认可,得到政府领导的认可,得到地方百姓的认可,那么你各方面要有一定的规范和指标性意义。我们在照顾员工方面是不遗余力的,从家庭同乐日到工会举办的各种活动,还有各方面的福利,各个制度、社保、设施等该有的都会有。但是我们不止步于此,只要公司做得好,能赚钱,我们还会回馈给员工,给股东,给地方,我们想办的是受人尊敬的企业。
我们企业是一个重大项目,大家都在关注。晶合常常会受到突击检查,消防突击检查,环保突击检查等,这些都是不会提前通知的,可见本地在这方面的管理还是很严格的。每次的检查我们都能顺利通过,因为我们这方面的工作都时刻准备着,运作都是按照标杆企业为范例,包括在环保方面。我希望如果晶合的员工万一将来换工作的话,都会把晶合作为标杆。
安徽省也好,合肥新站也好,对人才引进都有自己的适当的补贴政策,其中不乏对晶合有利的人才引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减轻企业的人力成本负担,这方面晶合要特别感谢政府。
就我自己而言的话,如果这里的居住环境再好一点,交通更便利一点,生活设施再齐全一些,我们就更愿意在这里安居乐业。而所谓人才都是有自己的个性的,不是用钱就能解决所有事情,其实更多在意的还是这个地方能不能让他有所发展,能不能在这里安居乐业。这个行业又是全面在竞争的,如果一个地方想要留住人才,仅仅依靠钱财,就会扭曲整个市场。我们在合肥新站得到了很多照顾,我们也认同这个地方的,可以长期在这里发展,这是第一点。
第二,企业要让人才有所发挥。之前我们看到其他企业的人才流动率很高,我们就很不安:这个事情真的有这么严重吗?到底要怎样员工才能留得住?我们后来知道,你只要让员工知道这个地方可以长远发展,他就能定的下心。每个人才都在追求他在所在组织里的价值,他找不到价值,给他再多的钱,也许会有一时的帮助,但是肯定不会长久。我们公司非常注重员工的发展,从工作上的训练,到教育上的课程,我们希望建设成标杆企业,员工都能人尽其才,这样才能留才。如果说你没有办法营造这样的氛围,你把他招进来之后就放在那个地方,也不让他成长,他自然会走。所以说你只给他钱也没有用,你必须要让他认同你,而不仅是依靠金钱关系,才会有长远的发展。我目前觉得我们这个部分还是做得很好。
凤凰网安徽:随着国家对芯片行业的重视,很多巨头也纷纷加入了芯片行业。包括最近风头正热的阿里也成立了“平头哥半导体有限公司”。晶合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未来的发展定位是什么?
黎湘鄂:我先说一下我们这个行业的两种公司形态,一个叫产品公司,从头做到尾,包括了设计、制造和封装测试,像美国的INTEL、韩国的三星、合肥的长鑫。而我们做的是产业链上其中的一环:代工。设计公司设计的是摄像的芯片,我们就做摄像芯片,设计的是驱动IC,我们就做驱动IC。代工的发展必须搭配地方产业发展的强项,才会产生产业垂直生态链上的一个分工和连接。为什么我们现在做的是面板驱动,是因为合肥是面板产业基地,这方面的技术有一定的水平,所以我们从这方面切入。
接下去我们要看安徽、合肥这边要发展什么,才能形成互相拉动的搭配产业,可以形成一个比较大的生态系统。合肥目前的IC设计企业可以与家电产业、汽车产业合作。我们希望下一阶段能够搭配家电和汽车产业。因为我们的面板驱动IC这条线路已经很清楚了,需要再往合肥其他强项迈进。家电产业的搭配目前我们就已经开始在规划了,汽车可能要等到三年后。但是这方面的进度,还是要看IC设计公司的发展态势:需要一些IC设计公司去打前锋,掌握本地家电企业在IC方面的需求,给家电企业提供芯片解决方案,怎么样才能做到有效益、性能比较好成本比较低。他们能摸索出这样的一条道路,我们才能配合好。
我们一厂已经建设完毕了,终端产品是驱动IC,满产是4万片,这个发展已经很清晰了。接下来的二厂、三厂、四厂必须要去找新的出路,也开始在着手,与客户讨论找出一个方向。
凤凰网安徽:最后,请用一句话总结一下您对晶合未来的期望吧。
黎湘鄂:我之前在晶合集成落成典礼上的发言是我自己写的,我有写一句话:整个集成电路的竞争是剧烈的,是快速的,是持续的,一旦跟不上,随时都会倒下去。所以我们这一行的前辈,美国Intel的前董事长,叫做安迪·格鲁夫,他讲过一句话:only the paranoid can survive。有人翻译成: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但是我个人觉得应该是具有危机意识人才能生存,必须要时刻都兢兢业业,如履薄冰。
所以说如果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我们必须每一日都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如此十年一日,终将达成我们“矢志成为中国最卓越的集成电路专业制造公司”的宏伟目标。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