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力如何做铝塑膜进口替代?详细概述

电子说

1.2w人已加入

描述

安德力董事长王丹旭表示:“在传统膜产品的基础上,安德力通过转型升级进军软包电池用铝塑膜行业,开发了多款3C数码电池用的铝塑膜产品和动力电池用铝塑膜,目前项目进展顺利,产能初步达到预期目标。”

凭借高安全性、能量密度提升空间大等优势,软包电池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应用比例逐年上升,进而对铝塑膜产生了更强劲的需求,这给国产铝塑膜生产企业提供了发展良机。

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调研数据显示,2017年软包动力电池开始放量,产值同比增长超过30%,未来还将随新能源汽车的放量进一步提升。

其中,包括孚能科技、国能电池、天劲股份、微宏动力、盟固利动力、亿鹏能源、捷威动力、上海卡耐、多氟多新能源等主打软包电池的动力电池企业,其动力电池生产量和出货量在2017年都出现大幅提升。同时,还有多家电池企业开始布局软包电池,进一步表明了软包电池在未来市场的发展前景。

而随着软包动力电池市场持续增长以及铝塑膜市场需求快速提升,铝塑膜因具有高额的利润回报和广阔的行业发展前景,吸引了大批企业开始进军铝塑膜领域。这些企业在铝塑膜生产配方、工艺、设备、制造等方面不断强化,以期分享锂电池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加速铝塑膜国产化进程,而广东安德力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德力”)就是其中进军者之一。

安德力成立于2002年9月,经过15年的发展,现已成为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专业的环保功能性薄膜企业。公司以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中的新材料技术为导向,重点开发新型高分子功能性薄膜材料的制造与应用,研究高附加值的特种高分子薄膜材料的应用技术,产品的实施以可替代进口为目标。

“在传统膜产品的基础上,安德力通过转型升级进军软包电池用铝塑膜行业,开发了多款3C数码电池用的铝塑膜产品和动力电池用铝塑膜,目前项目进展顺利,产能初步达到预期目标。”安德力董事长王丹旭对高工锂电表示,公司3C类铝塑膜已全面铺开,并已得到多数数码电池客户认可,同时还有多家大型上市公司也在测试公司的产品。

据了解,安德力自2013年开始布局铝塑膜业务,基于公司多年传统包装膜生产经验的基础上转型升级进军铝塑膜领域。彼时,DNP、昭和电工、凸版印刷、韩国栗村等日韩企业占据了国内95%以上的铝塑膜市场,国产铝塑膜仅在3C数码市场有所小范围布局,生存状况堪忧。

在这样的市场竞争格局下,中国的锂电池生产企业长期处于被动状态,产品依赖进口导致成本居高不下,同时还饱受现货供应紧张、产品涨价、售后服务不完善等困扰,因此铝塑膜国产化的呼声日益高涨。

事实上,经过多年的发展,当前国产铝塑膜产品质量较此前已经得到大幅提升,在3C数码电池领域大规模应用已经完全没有问题,市场份额也在不断增长。同时,在动力电池铝塑膜领域,国产铝塑膜也取得了良好进展。

高工锂电了解到,目前已有动力电池企业开始小批量采用国产铝塑膜,还有大批企业正在测试,反馈效果良好,预计未来3年国产铝塑膜在动力电池领域将会取得较大突破,这给国产铝塑膜生产企业提供了发展信心和机遇。

王丹旭认为,铝塑膜国产化是大势所趋,也是降低中国软包动力电池制造成本的必然途径。当前国产铝塑膜生产企业要做的就是认真做好自己的产品,尤其是在产品安全性、一致性和可靠性等关键性能指标上努力提升,消除动力电池企业对国产铝塑膜的戒心和顾虑,共同推进铝塑膜国产化进程。

对此,安德力通过在生产设备、技术工艺和生产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提升,研发生产出了可靠的铝塑膜产品并实现批量生产供货。

在生产设备方面,安德力在2014年先后引进入两条日本高精度复合膜生产线,专用于锂电池包装用铝塑复合膜生产,饱和年产能可达3000万平方米。

在技术工艺方面,安德力采用热法工艺,产品耐电解液腐蚀性能优势明显。公司目前主推的112#铝塑膜产品具有优异的热封和抵抗电解液侵蚀性能,主攻3C数码电池领域,满足了市场对锂电池用铝塑膜性能要求。该产品封装范围宽,且与各类极耳适配性强,利于电池的封装加工;经高温电解液浸泡后仍能保持优异的内层/AL粘结力和热封性能。

在生产管理方面,安德力加强内部细节化管理,从基础材料入手把好品质关,进行技术升级以及工艺的优化,保障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同时不断引进专业人才和增置研发仪器,和高校、科研机构协作创新引进“产学研”项目,并获科技厅批准组建“院士专家工作站”。

王丹旭表示:“公司目前的产品主要还集中在3C数码电池市场,112#铝塑膜已经实现接单生产目标;基于过往用户的不断测试反馈,对本产品耐腐蚀性能的稳定性评价甚高,我们将开发计划提前,于去年7月份开发了153#动力型铝塑膜,并于9月份开始送用户测试,目前反馈良好,力求今年下半年开始实现接单目标;088#也于年后完成开发及评价。"

此外,王丹旭还透露了2018年安德力的重点工作:即基本实现3C数码电池类铝塑膜的稳定接单目标,同时加速推进动力型市场的开发进程,力求以稳定的品质打消用户对国产品牌的顾虑,尽快打破高端产品依然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