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将加速推动5G商用化

移动通信

307人已加入

描述

5G时代即将拉开序幕。近日,雄安新区规划纲要落地,与雄安新区创新驱动战略息息相关的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实施千兆光纤一步到位,率先规模商用实验5G 。目前,中国移动已经完成在雄安新区首个5G-V2X自动远程驾驶启动及行驶测试,中国联通规划两年内在雄安建设多个5G试验基站并预计2019年下半年在雄安开展5G规模建设和预商用,中国电信也在雄安新区提前布局5G试验网,紧锣密鼓的5G部署筹备引发了人们对未来之城的美好展望。

随着首个5G国际标准版本即将于6月正式出炉,为建立全球统一5G标准奠定了基础,全球各国政府和企业之间的5G竞赛也愈演愈烈。各国电信运营商、电信设备制造商、移动设备制造商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5G战略部署进入提速发展期,三星作为5G设备供应商,在5G固线接入、5G基带芯片等核心领域也已经做好准备。

8年沉浸5G技术突破,7纳米工艺加速推动5G商用化

三星对5G技术的研发,已经有8年的时间。从2010年起便已着手5G通信研发,2013年即率先向业界演示第一套毫米波的原理样机。2014年,三星开始致力于5G技术和产业的商用,并率先完成全球首个基于毫米波的多小区切换系统。MWC 2017上,三星通过一个机械手臂装置,向公众生动演示了三星的5G技术实力,并推出以5G RF集成电路为代表的商用产品。CES 2018,三星联合哈曼推出了首个5G汽车远程信息解决方案,通过多波段共形天线的方式,使得汽车的数据通信能力达到1Gbps的带宽。在MWC2018大会上,三星宣布已开发出全新的端到端完整5G商用解决方案,是第一个基于ASIC的商用5G调制解调器和毫米波RFIC,实现紧凑型接入单元和CPE的设计。

近日,三星利用远紫外线(EUV)设备完成了7纳米芯片工艺的开发。与三星的10纳米 FinFET制程相比,三星7纳米LPP EUV技术不仅可以大大降低工艺的复杂性,减少工艺步骤,提高产品良率,同时可以使芯片性能提高10%,面积缩小40%,功耗降低35%。这意味着,三星将能够为移动设备、网络设备、服务器和加密货币采矿业制造出更先进的半导体,让OEM厂有更多使用空间增加电池容量或采用薄型设计。新技术计划在2018年投入量产,高通骁龙5G移动芯片也将成为三星7纳米制程的首家企业客户。

作为5G网络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星自主研发的5G射频芯片(RFIC)能显著提高5G基站的传输与接收性能。据了解,三星即将在2019年发布的移动处理器Exynos 9820,将是整合Exynos 5G基频的三星首款支援5G网络的芯片。

从三星的研发成果不难看出,三星为5G时代硬件的生产已经做好准备。1秒下载一部1080P高清电影,18秒下载一部30G的蓝光电影,像《头号玩家》的主角一样,随时随地和全球朋友实现VR交流、3D电影和游戏用智能终端分享的5G生活,都已不再遥不可及。

渗透全球5G竞赛,三星持续探索5G网络的应用场景

美国无线通信和互联网协会近日表示,在全球5G科技竞赛,中国第一,韩国第二,美国第三。目前,美国、欧盟、韩国、中国、日本均计划在2019年下半年展开5G网络商用部署,2020年正式商用。

5G

从硬件到通信产业链,三星为推进5G商用进程,一直与率先采用5G技术的国家和网络运营商进行密切合作,比如中国移动、美国Verizon、AT&T、Sprint,日本Docomo、KDDI,韩国SK电讯等,共同测试5G网络运行效果。在中国,三星已成功完成由中国工业和信息信化部和IMT-2020(5G)推进组组织的5G技术研发试验第一阶段测试任务,且会一直参与并促进中国5G的发展。在美国,三星的5G无线网络技术(FWA)也已得到了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的审核批准,并准备与众多合作伙伴合作生产相应的设备,将负责给美国无线运营商Verizon提供商用5G FWA网络系统,三星还和无线运营商Sprint在合作开发多点输入输出技术,以期提高Sprint网络的无线传输速度。在韩国平昌冬奥期间,三星、韩国电信(KT)、爱立信、思科和英特尔等公司联合提供基站、网络设备和终端为5G试点提供支持。

5G网络的部署和商用程度将决定未来整个产业主导权的关键。5G网络拥有高速率、多连接、信息容量大、低延时等特点,尤其在无线数据时延上将大幅度下降至1毫秒。在三星看来,5G时代的到来将会促使以智能手机为中心的无线服务拓展到其他领域。如智慧医疗、无人驾驶汽车、工厂、体育馆、城市基础设施,物联网将切实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作为全产业链的科技巨头,三星先期研发的5G产品,从射频、基带芯片到CPE 5G 家庭网关,5G基站、5G 核心网设备,几乎所有涉及到5G时代会应用的产品都准备得非常充分,包括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智能家电、智慧医疗设备等等。在推动5G商业应用的进程中,三星依然会扮演非常核心的角色,助力5G技术早日从实验室走出并融入现实生活。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