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次用海底地震仪探秘‘骏惠’热液区,将填补该区域无海底地震观测的空白

测量仪表

1490人已加入

描述

截至当地时间5月27日,中国大洋49航次第四航段科考队员已在西南印度洋成功布放10套长周期海底地震仪。“地震仪记录的数据将为多金属硫化物勘探提供重要基础信息。”第四航段首席科学家倪建宇透露,后续还将在此区域布放5套,预计本航段布放的15套海底地震仪将在明年回收。

此次布放的位置为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区“骏惠”热液区。“我国已在该合同区的‘龙旂’‘玉皇’‘断桥’三个热液区布放并回收海底地震仪,这是首次用海底地震仪探秘‘骏惠’热液区,将填补该区域无海底地震观测的空白。”大洋49航次第四航段地球物理组组长丘磊说。

海底地震仪简称OBS,是一类长期在深海海底工作的设备。它可以记录由海底热液活动和构造运动产生的天然地震,以及气枪等人工震源激发的振动信号,实现数据自容保存。该装置可以在海底工作几个月至一年不等,接收指令后释放,自动浮出水面,等待回收。

“针对大洋中脊的热液区研究来说,该设备主要用于记录洋中脊下的岩浆构造和岩浆活动,供研究人员分析热液形成的构造机理。”丘磊说,海底地震仪主要记录不易观测到的微震活动,其震级通常小于2级甚至到负级。

在此之前,第四航段科考人员已在“玉皇”矿化区成功回收今年3月第二航段布放的14套海底地震仪。不过与回收的单个个体不同,此次布放的海底地震仪是由上下两个球体装置构成,通过螺丝连接固定,成葫芦形。“上部分是释放装置;下部分是采集装置,包括地震计、水听器和电路系统。这次布放的海底地震仪电池容量更大,设计使用寿命不少于一年。预计将记录布放区域10个月左右的地震情况。”丘磊说。

据了解,海底地震仪被打捞回收后,科考队员将通过导出的数据,处理分析热液区微震发生的时间和空间信息,进一步了解该片海域海底的构造情况,为超慢速扩张洋中脊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的形成机制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