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模型下半场,应用端的想象力爆炸,有望真正改变一个时代的用户行为的“杀手级应用”初现江湖。
比如,未来“AI coding”会是新的创作方式。中国的AI初创公司YouWare想成为一个“激发普通人coding创作欲望的vibe coder(氛围编程者)社区”。而这家公司也是今年在AI领域备受投资人欢迎的抢手创企。在还没正式推出产品前就连融两轮,估值达到8,000万美元,投资方里有数家顶尖VC。
“时势造英雄”,在技术领域同样如此。而好的产品和应用、好的公司,一定是被一个技术周期里主流的趋势赋能。就像苹果一直在“压榨”摩尔定律的极限;YouTube、字节等公司则是以短视频信息流的形态,把移动互联网的带宽速度和快速增长的移动端用户发挥到了极限。
那么到了现在的AI时代,比拼的就是极大化利用智能红利的能力。正如YouWare创始人明超平所指出的,“今天判断一个AI产品的价值,也应该看它对AI的token消耗是在加速还是放缓?”重点是,要顺着浪潮,站稳冲浪板,否则再怎么划也没用。
而应用端的繁荣,势必将反过来影响产业链整体的生产和供需模式。AI重塑产业的故事正式开启了。对于电子产业链而言,这种影响将更为深刻。
AI算力基础设施投资扩大
带动上下游产业链
今年5月举行的2025台北国际电脑展(COMPUTEX 2025)以“AI Next”为主题,重点展示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新一代技术、未来移动三大主题。其中一个重磅发布是Nvidia的NVLink Fusion,这标志着Nvidia将其专有的高性能互连技术NVLink向合作伙伴开放,以支持第三方CPU和AI加速器的集成,构建半定制化的 AI 基础设施。此举旨在突破传统数据中心在规模和性能上的瓶颈,为云服务商和大型企业提供更灵活、可优化的系统设计方案。
在AI工厂(AI factory)和AI基础设施(AI infrastructure)的需求推动下,数据中心正转变为近万亿美元市场。国金证券对此分析指出,随着全球范围内对AI基础设施投资规模的扩大,也将扩大AI产业链上下游优质公司订单,基本面有望持续兑现。
比如,数据中心互连(Data Center Interconnect, DCI)技术在AI浪潮的驱动下,将进一步释放需求。TrendForce集邦咨询的新研究数据显示,2025年随着生成式AI逐步融入人们的生活应用,SK Telecom、Deutche Telekom等全球主要电信商陆续针对一般用户推出代理式AI(Agentic AI)服务。在电信商和CSP大厂持续建置数据中心的情况下,DCI技术日益受到关注,预估2025年产值将年增14.3%,突破400亿美元。
DCI技术可连接两个或多个数据中心,在短、中长距离范围内进行高速数据传输,有助于降低数据中心庞大的AI数据运算负载。据悉,现阶段主要由光通讯设备厂与美国、北欧、东南亚区域电信商合作,共同部署DCI场景验证。其中以美国的Ciena非常积极地提供DCI服务,其合作的电信商Telia、e&和Arelion皆有采用Wavelength Logic6 Extreme方案。
Nokia则拓展其DCI业务至沙特阿拉伯和越南等国家,在越南,Nokia与当地主要电信商Viettel合作,采用PSE-6s光引擎,以Terabyte等级的速率进行多地和跨城市间数据中心传输,同时推动电信商旗下数据中心采用光收发模组方案,将传输速率从400G升级至800G和1.6T。
从全球DCI产业链来看,目前上游主要厂商多聚焦于雷射光源元件、光调变器、光感测模组、雷射二极体元件、光纤缆线等开发与生产;中游则由光通讯交换器、光收发模组大厂组成,如Cisco、Nokia、中际旭创,再供货至Ciena等DCI方案厂商。
TrendForce集邦咨询由此也指出,DCI产值的逐年增长,将带动800G和1.6T光收发模组等元件需求成长。
硬件创新再升级:
从终端到制造端重塑电子产业链
随着AI端侧应用的持续推进,新的硬件创新机会也不断涌现,其中AI PC、AI手机、AI眼镜及AIoT等产业链将迎来一波成长动能。
国金证券在近期研报中分析指出,这一轮消费终端需求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是传统终端产品的升级,包括手机、PC、IoT 等产品的自然更换,这主要归因于此前三年居家办公带来的电子产品集中式采购,陆续进入的自然换机周期,同时如智能手机本身产品的升级(包括SoC主控芯片、存储芯片、电源管理芯片等升级)。
第二是AI带来的创新需求:AI所带来的应用创新,包括AI手机、AIPC、机器人、自动驾驶等未来有望爆发的端侧AI,均会带动存储、算力芯片、电源管理以及驱动IC等增长。
国金证券指出,一季度业绩高增长及上半年业绩增长确定性方向包括,AI-PCB、SOC芯片、算力芯片、苹果产业链、CIS芯片、家电补贴受益芯片等。下半年多家厂商有望发布AI智能眼镜,相关产业链也将由此收益,包括SOC芯片、光波导光学,以及其他关键零部件和制造代工等环节。
可见,AI的影响力不仅仅只在终端硬件,而是席卷整个电子产业链,对于中上游的制造端以及材料创新上的影响也开始凸显,犹如多米诺骨牌一般层层传导,每一个环节的变革都在不断推动整个产业向智能化、柔性化方向发展,进而为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创新空间和商业模式。
Omdia在其发布的关于题为《制造业中的人工智能》的白皮书中就指出,人工智能正在彻底改变制造业,它为提高效率和创造新的竞争优势提供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尤其是多模态大模型的生成式AI在近年来的崛起,让AI技术在工业制造领域的应用加速。它可以大地重塑和优化制造流程,包括设计、知识管理、运营和通信,同时在预测性维护方面也大有可为。
不过,工业人工智能的部署面临一些独特挑战。比如,在制造业中,产品设计、预测性维护和工作流程优化等任务通常使用不同的数据格式——传统的非连接设备和异质硬件、软件和系统限制了数据访问,导致不同系统中的数据格式各不相同,并形成了数据孤岛。
对此,Omdia指出,边缘计算可作为跨制造系统整合人工智能应用的桥梁。而AI PC(人工智能电脑)的出现很可能会为工控机领域的人工智能创造新的机遇。根据Omdia的《2023年边缘AI处理器预测》,工业PC和其他边缘服务器的AI处理器附加率预计将从13%(2022年)上升到50%(2027年)。
此外,使用专为受限设备设计的轻量级人工智能(TinyML)是另一种可实践的方法。TinyML,可以将在尖端设备上运行的AI功能“下放”到微控制器(MCU)的规模。
简单来说,就是可以在边缘侧实现超低功耗的AI机器学习。同时,以恩智浦(NXP)、意法半导体(ST)和瑞萨科技(Renesas)为代表的MCU行业正在32位MCU级别上构建更强大的设备,以支持对小型人工智能模型的需求。有了TinyML,工业设备就可以使用自己的数据集进行本地训练,从而参与联合学习。将TinyML与联合学习相结合,就能开发出高效、保护隐私的机器学习应用程序,并能在资源有限的设备上运行。
结语
毋庸置疑,AI将继续深入到各个领域不断发展,并实现更紧密的整合。其先进高效的分析能力,将在产业价值链的更多环节得到充分的应用——从日常生活到生产车间,从一个智能电子产品到工厂设备的预测性维护,并通过更人性化、对话式的方式,提供从个人用户端到产品设计、制造、管理等贯穿产业链的端到端的洞察。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的深度携手,进入真正的“人机协作”时代。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