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独角兽”的培养困境

今日头条

1111人已加入

描述

4月24日,在某知名创业社群、投资机构主办的行业峰会上发了“中国硬独角兽TOP100”,从榜单可以看出“硬独角兽”多聚集北上深杭广,其他城市也开始涌现;硬独角兽迅速成长,大部分成长周期为四年;“硬独角兽”通常为硬科技主导。然而这样榜单成型的复杂性、数量的有限性以及榜单中的部分互联网相关企业,让我们看到硬独角兽的培养困境。

独角兽

所受关注有限

一说起独角兽,大家脑海都是诸如蚂蚁金服、饿了么(已被阿里收购)、滴滴等颇具话题或草根创业成功神话的项目。这类项目通过补贴大战,获得市场认可;通过不停烧钱融资,获得估值增长,从而实现资本认可;通过大量或正面或负面的新闻报道,获得大量曝光机会,从而实现品牌塑造。

大众视野缺失

然而,硬件创新类企业,通常都是默不作声的,他们是中国创新经济的关键,扮演着中国经济转型以及2025智能制造的重要角色,却在成为国际领先的巨头之前,很难被大众熟知。技术壁垒阻挡了竞争与模仿的同时,也导致媒体相关报道无法引起热度,无法引起大众现象级话题讨论。

资本关注有限

受关注太少除了大众关注太少,资本的关注也偏少。财务数据和商业敏感的能让大部分金融出身的投资人看懂互联网、消费类、文创类项目。却不一定有足够的敏感度判断硬科技项目的技术优越性。或者看到了技术优越性,在没看到清晰的盈利模式之前,鲜少有投资人敢于试足。而硬科技项目本身、在获得清晰的收入之前,研发、元件、产线、供应链、分销推广处处都要钱的。

资本的犹豫加上缺乏所谓“现象级爆品”得硬科技项目的创新产业链配套相对不如互联网创业创新产业链完善完善。

独角兽

转化太难

硬独角兽通常为硬科技主导,而硬科技本身除了一部分应用于C端用户的产品以外,还有很大一部分高精尖产品适用于航天、军工、能源这样的行业。而这样的行业都有极高的门坎。部分垄断行业更倾向于直接购买技术,而非成为B端用户。因此,拥有这类硬科技的企业,几乎没有机会分享国内市场的红利,也没有机会成长到硬独角兽的体量。

独角兽

难点太多

对于互联网创业企业来说,最具挑战的是融资能力或者如何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而对于硬件创新企业来说难点远远不止于此。

首先,是技术的难点。作为技术驱动型公司而言,保持技术壁垒和优越性,不断提升。这本身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需要耐得住寂寞,需要时间的沉淀。

第二,是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匮乏。如果不是在行业里修炼多年的老兵,几乎是很难找到高性价比的货源、供应链、产线等上下游资源的。这无形间增加了硬件创新的壁垒,例如一些高校里很多先进的硬科技,但是在产业上下游资源上却相对匮乏。

第三,市场培育的周期较长。不同于互联网项目通过补贴或者刚需的使用场景,直接绑定市场,硬件创新项目对于市场培育周期更长,除了使用场景的考量,还必须考虑用户的替换成本和使用习惯培养。比如农民肯定不会给到无人机,就能操作,这需要说服和培育。如何在具备替换成本的情况下,说服用户使用,并教学成功——这中间的每个环节都是巨大的挑战。

6月9日,深耕硬件创新领域四年的中国硬件创新大赛正式拉起帷幕,并举办线下培训会(深圳)(报名请戳 ),集中突破技术、融资两个关键难点,四年的沉淀外加主办方华强聚丰的行业地位、行业资源,也能对硬件创新者在产业上下游资源上助力一二。
(本文作者:詹雪露)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