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黄山明)近日,被业内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 38031-2025)发布,并将于2026年7月实施。本次新标准也进行多项调整,包括热扩散要求的根本性升级,以及新增了两项关键测试。
热扩散要求上,2020版的旧标准仅要求热失控后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为乘员提供逃生时间,而新国标强制要求电池系统在触发单体热失控后整个测试过程(2小时观察期)不起火、不爆炸,且所有监测点温度≤60℃。
这一标准相较于美国UL 2580(1小时不起火)、欧盟(仅要求不蔓延至相邻模组),中国新国标要求2小时不起火且温度≤60℃,安全门槛最高。并且新国标或成全球电动车安全技术风向标,助力中国产业链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
测试要求也更加严苛,电池包SOC≥95%,触发方式新增“内部加热法”(模拟真实内部短路场景),并强化报警时效性(5分钟内报警且无烟气进入乘员舱)。
在关键测试上,新增了底部撞击测试,要求电池包承受直径30mm钢球以150J能量(模拟50km/h托底冲击)撞击3次后,无泄漏、无破裂、不起火、绝缘达标;以及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要求电池在300次快充循环(20%-80% SOC,单次≤15分钟)后通过外部短路测试,仍不起火、不爆炸。
新国标参考UN R100、ISO 6469-1等国际法规,明确仅适用于驱动用动力电池(如12V低压电池除外),并简化局部变更测试流程,降低企业合规成本。同时,要求电池管理系统(BMS)达到ISO 26262 ASIL C等级,提升功能安全。
在新国标要求下,企业将面临技术升级与成本重构的局面,例如企业需采用陶瓷涂层隔膜、多级热阻隔材料(如气凝胶)及高强度底部防护结构,预计材料成本增加15%-20%。而BMS 需集成更精准的热失控预警算法和主动断电控制,开发成本上升30%。并且在测试成本上,单次认证成本超百万元,新增底部撞击测试设备投入高达200万元/套。
同时,新国标要求24项测试全部通过,淘汰30%落后产能,二线厂商改造成本或超5亿元。截至2025年6月,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企业已率先通过检测,而亿纬锂能、正力新能等仍未公开进展。此外,防火材料(如气凝胶)、高端 BMS 软件等上游企业进入主流市场,成为“必需品”供应商。
不过对于消费者而言,除了用户安全与体验会有所提升外,符合新标的车型保费有望降低15%-20%,电池终身质保条款或剔除“热失控”免责项,而二手车市场因统一安全标准也将提升信任度。
小结
GB 38031-2025是全球最严苛的动力电池安全标准,其核心价值在于将安全目标从止损升级为预防,通过底部撞击/快充耐久等测试直击行业痛点。短期虽推高成本并加速洗牌,但长期将扭转“唯能量密度论”的恶性竞争,驱动技术向高安全、高可靠性迭代。对消费者而言,这是一次用车安全与行业信任的双赢升级,中国电动车产业也有望借此奠定全球安全标杆地位。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