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计划转型工业互联网 落到实处才是最大看点

制造/封装

515人已加入

描述

2018年2月,鸿海集团总裁郭台铭在年会上为公司提了一副对联,上下联的主语分别是“海量大数据”、“云端人智慧”。其中,后者所指就是“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则是产业基础。

工业互联网的目标既定,鸿海旗下子公司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富士康”)在A股上市的计划也火速前进。这也是鸿海近5年转型中的重要手笔。与此同时,富士康将为集团注入更多互联网基因,带领代工基因的鸿海转向工业互联网平台。

从产品来看,富士康涵盖了通信网络设备、云服务设备、精密工具和工业机器人等,鸿海集团倚重的苹果手机的代工业务也在其中。从营收看,2017年鸿海集团的营收高达10111.63亿人民币,富士康当年营收3545.44 亿元,以此计算,富士康的收入约占鸿海集团的35.06%。

而工业互联网的打造并非朝夕可成,按照郭台铭在年会中谈及的计划:“未来三年,从今年起,2018年到2020年,是我们走向工业互联网、走向大数据、走向人工智能、走向平台经济的扎实之年。”

布局工业互联网

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工业互联网是将互联网技术、智能系统融入到传统制造中的重要载体。企业们纷纷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在提高自身智能化的同时也输出服务给同行公司。

各公司在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过程中擅长的产业也各不相同,例如,美的的行业基础是家电,树根互联在重工业方面资源丰富。富士康集团副总裁陈振国近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谈道:“对富士康来讲,我们所做的产业是‘十一屏三网二云一音’。其中,十一屏分别是手机、平板电脑、Notebook、PC、手持移动TV、smartTV、电子白板、室外大屏、车载屏和机器人搭载的屏;二云是公有云、私有云;一音就是智能音箱交互。我们对于资料收集、制程的优化、产品的设计和整个供应链的垂直整合上都有积累。”

鸿海集团的工业互联网布局早在5年前就开启,具体来看,集团分别从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进行落地。富士康多年的代工历史,已经积攒了海量的生产数据,在收购夏普后,8K屏幕将带来更多的影像数据,如何存储、分析数据是必然要解决的问题;在工厂中,物与人的连接、物与物的连接,都需要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结合;在人工智能领域,郭台铭已经放话将在5年内投资100亿元新台币,成立AI实验室。

从工厂的实际案例看,2011年富士康就宣布,在第二年将以日产千台的速度制造30万台机器人;2014年,富士康已经拥有100万台机械臂,机器人、机械臂已经接入智能生产;同时,通过富士康智能工厂的操作系统,工厂将收集大量的8K影像数据,然后组装、分割、分析和利用这些数据,来提高效率、提高质量、降低成本。

这也类似于德国工业4.0中专注的“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的作者许正在书中写道:“德国人认为,工业4.0时代,其基本特征是企业将建立一种称为CPS(Cyber-Physical Systems,信息物理系统)的全球网络形式。当CPS发挥作用的时候,所有的智能机器、存储系统、生产设施,乃至生产零部件,它们将能够独立运行和相互控制,这将从根本上改变工业流程,包括传统的制造工程、材料使用、供应链和生命周期管理。”

同时,大数据、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可以转化为解决工业制造问题的平台服务,富士康也将向中小企业开放其工业互联网平台——“富士康云”,在代工硬件外,加速解决方案等软件服务。
 

进化难题

不过,在软硬结合、转型互联网工业的过程中,业内人士也指出,借力政策东风,上市后如何优化吸引投资者的商业模式将是一项紧迫任务。同时,富士康将如何整合其现有的内部和外部资源,以进一步增强其业务也将是一大挑战。

不论是GE还是西门子,智能化转型、增加服务商角色都经过十多年的摸索,国内估值相近的公司对比来看,目前富士康和小米的最高估值均在1000亿美元左右,尽管两者体量、性质并不相同,小米2017年营收1146亿元,约为富士康的三分之一,但他们均是在硬件工业的基础上,拓展互联网、物联网业务。

这也考验着公司两方面的能力,硬件有多“硬”,软件有多“软”。

仅从手机业务看,手机品牌动荡剧烈,小米手机本身的起落也验证着手机市场的反复无常。相对而言,富士康作为手机代工厂的地位就稳固的多,近年来与三星轮流占据第一的排位。当然,苹果手机的唯一代工厂也受到苹果制约,现在苹果是横盘的状态,不是疯涨时期,富士康也是喜忧参半。而小米和富士康的互联网业务占比目前都较小。

根据招股书,富士康2017年的主营业务中通信网络设备收入占比60.75%、云服务设备占比34.10%。可见,代工依旧是业务主体,而工业互联网可以结合制造业基础,将代工工厂、面板工厂进化升级。

集邦咨询光电研究中心研究协理范博毓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道:“工业互联网的上市,并不意味着鸿海将要从代工这块做转型。代工模式在可预见的未来还是鸿海业务最倚重的核心之一,但透过上市,则有机会持续在资本市场快速取得资金,以维持鸿海可以在不同地区与领域加速扩张的本钱,并且可以加速在智能制造、工业4.0机器人生产、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崭新领域的发展。这些新领域的布局将强化传统代工模式在进入下一个竞争世代后的优势。”

家电资深分析师刘步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过去这么多年来,鸿海是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过去的富士康定位代工企业,未来向自主平台转型。“收购夏普后,富士康未来自主产品的贡献率也会越来越高。战略上除了自主品牌扩大,整体也在往工业互联网的方向转。其实富士康未来想做三星,也一直在产业链上下游布局,也想像三星一样成为自由品牌和代工都具备的全球化企业。”

接下来,富士康如何利用产业链资源进行整合,将工业互联网平台落到实处将是核心看点。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