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采用铜互连单大马士革工艺制作超厚金属铜集成电感的概述

描述

摘要:成功开发超厚介质膜的淀积和刻蚀工艺、超厚金属铜的电镀和化学机械研磨等工艺,采用与 CMOS 完全兼容的铜互连单大马士革工艺制作了超厚金属铜集成电感。该超厚金属铜电感在 1~3 GHz 频率范围内的电感值均匀,在 2.5 GHz 频率下的 Q 值达到 11。并且进一步研究了线圈圈数、金属线宽和金属间距对电感值和 Q 值的影响。

在射频集成电路(RFIC)工艺中,硅衬底螺旋电感(SIOS)是影响许多 RF 集成电路性能的关键部分,使用高 Q 值的片上集成电感,可以提高 RF 模块电路的可靠性和电路设计效率。常用于提高电感 Q 值的一种方法是采用高阻衬底(2 kΩ•cm)来降低衬底的寄生效应,但这种方法与传统 CMOS 工艺不兼容。因为在 CMOS 或者 BiCMOS 工艺中,衬底的电阻率一般不会超过 30 Ω•cm[1-3]。另一种提高集成电感 Q 值,且与 CMOS 兼容的方法是采用铜互连技术降低金属线圈电阻。因为电感的 Q 值是与金属线圈电阻成反比的,减小金属线的电阻是增加 Q 值最有效的方法[4-5]。增加金属线宽和厚度都可以降低电阻,但增加线宽会影响集成度,同时也会增加寄生电容,从而影响其工作频率,增大电感和衬底的耦合。在工艺上,金属的厚度也不能无限制的增加,当铝线的厚度超过 3 μm,线条很容易断裂,同时会给刻蚀工艺带来很大的挑战。

铜由于具有较低的电阻率(1.7 μΩ•cm)在理论上可以替代铝,作为电感,并且有效降低金属线圈电阻。目前工业中,铜互连采用大马士革结构的镶嵌工艺和化学机械抛光(CMP)平坦化代替了刻蚀工艺,因此铜线可以比铝线做得更厚,金属线圈电阻更小。本文对超厚金属铜互连工艺进行了研究,制备了一种与 CMOS 工艺完全兼容的超厚铜电感,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系统的测试研究。

1  工艺流程和工艺特性

1.1  工艺流程

综合考虑电感的大小、Q 值、可靠性、工艺的复杂性和兼容性等各方面的影响,我们采用厚绝缘衬底结构。这种结构的线圈虽然没有牺牲层结构的线圈性能突出,但由于厚绝缘层对衬底寄生效应的削弱,同样可以获得性能较好的电感。采用离衬底较远的金属层(Thick Top Metal,MTT)作电感,可以减少衬底和金属层之间的电磁场耦合在衬底中引起的损耗。具体工艺方法是,采用铜单大马士革工艺,按金属层次划分,主要包括 5 个工艺模块:MTT、VT2、MT、VT1 和 Mx。

1.2 工艺特性

采用低电阻率且离衬底较远的厚铜金属(Thick Top Metal,MTT)作电感。工艺上存在的技术难点,主要包括超厚介质膜的淀积和刻蚀、超厚铜的电镀(ECP)和 CMP、抑制铜原子在硅和二氧化硅中的扩散等问题。本文采用 3.3 μm 的超厚金属铜作片上螺旋电感,该超厚金属 Cu 层设计规则最小金属线宽/最小金属间距为 2.5 μm /2 μm,最大金属宽线宽 45 μm,其最为关键的工艺是超宽超厚线条的刻蚀和大面积铜的 CMP。

1.2.1 顶层金属(MTT)刻蚀工艺

顶层金属(MTT)的介质膜采用等离子增强化学沉积(PECVD)TEOS 3.3 μm,光刻后采用 AMAT eMax 刻蚀设备刻蚀出不同线宽的图形, 刻蚀气体为C4F6。图 1 是刻蚀后不同线宽的形貌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刻蚀后线宽为 2.5 μm 和线宽为 15 μm 的 Trench 形貌完好,并且得到了均匀的 Trench 底部(Trench 底部过刻蚀量为 1 000 ~ 1 100  Å)。

1.2.2 顶层厚铜(MTT)的CMP工艺

由于不同的图形(不同线宽及间距)在进行 ECP工艺后的表面形貌不同,因此经过 CMP 后各图形区域的金属厚度和 Dishing 情况也存在不同,如表 1 所示。对于各种不同线宽的金属厚度及 Dishing均在工艺规范内。

图 2 是经过 PVD、ECP 和 CMP 平坦化工艺后的 XSEM 图。从图可以看出,顶层金属厚度大于 2.9 μm。同时,设计值为 10 μm 的电感线圈,完成刻蚀以及 CMP 后顶部和底部线宽分别为 10.000 μm 和 9.743 μm。金属线厚度和宽度均达到设计标准并且沟槽形貌良好,中心(a)和边缘(b)差别不大,说明刻蚀和 CMP 均匀性都很好。

2  电感性能结果与讨论

2.1 WAT 测试

本文对 3.3 μm 金属层 MTT(Thick Top Metal)Meander-Fork 结构进行了电学测试。线宽 2.5 μm、间距 2 μm、长 0.2 m 的 Meander 方块电阻如表 2 所示。

根据业内标准,金属宽度/间距(W/S)为 2.5 μm / 2 μm 结构的 Rs 为 5.21 mΩ/□,而本文 Rs 均值为5.6 mΩ/□,比业内标准稍大,原因是 ECP 铜的晶粒较小,加上 ECP 后退火温度较低,从而导致铜的电阻率稍微偏高。

图 3 是 Meander-Fork 结构(W/S=2.5 μm/2 μm,Length= 0.2 m)上的漏电测试结果,漏电流水平为 1×10-13 A 左右,在业内标准规范内,工艺正常。

2.2  电感测试结果与分析

电感的测试系统由 E8363B 网络分析仪和微波探针台组成,该测试系统可以测试散射 S 参数。螺旋电感被安放在两个 GSG(ground-singal-ground)的探头之间,测量时硅衬底通过测试夹从背面接地。利用公式将所测量的散射 S 参数转化为导纳 Y 参数,再求得电感值和 Q 值。电感值主要受包括几何参数(面积、形状、宽度、间距、圈数)和工艺参数(衬底电阻率、金属电阻率、衬底和线圈距离)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 2 层金属进行 RF 测试,对电感性能的 3 个主要参数:品质因子 Q、串联电阻 Rs 以及串联电感 L 进行了初步的评估。对于单端电感的性能比较(频率范围 100 MHz~5 GHz),涉及的主要结构参数有 Dout(电感外径)、W(金属宽度)、S(金属间距)和 N(电感圈数)。

2.2.1 不同电感圈数N的电感性能分析

图4(a)是不同圈数 N 的螺旋电感的 Q 值(Dout = 200 μm、W = 10 μm、S = 2 μm)。当频率 Freq 小于 1.0 GHz 时,片上电感的输入阻抗以感抗为主,6 条曲线 Q 值几乎重合。此时 N 增加对 Q 值得影响可以忽略,且随着频率的升高,寄生电容的作用越来越大,Q 值渐渐增大。当频率 Freq 大于 1.5 GHz 时 Q 值开始下降,原因包括:(1)随着圈数 N 的增加,Din 变小,无论金属线圈的损耗,还是衬底的损耗都增大[6]。(2)高频时,趋肤效应变得显著,圈数增加,导致串联电阻 Rs 增加(如图 4(b))。(3)圈数增加,也导致寄生电容的增加,从而引起电场能的峰值上升,导致 Q 值的减小。

图 4(c)是不同线圈数下电感 L 值随频率变化趋势图,从图中也可得知,电感圈数越大,其电感值 L 也相应增大。

图 4(d)是频率在 1 GHz 时,电感的品质因子 Q 和电感值 L与圈数 N 的关系曲线。当 N ≤ 4.5 时,L 随 N 增加而线性增大。N > 4.5 时,L 变化趋缓,即增加 N,对电感值的影响变小。

综上分析不同 N 对 Q,L 的影响,可以得出当芯片面积受限时,电感圈数的增加对其低频应用影响不大。但频率升高后,寄生电容的作用变大,且 N 增加对 L 值贡献越来越小,此时应选用圈数较少的中空电感结构。

2.2.2  不同金属间距 S 的电感性能分析

图 5 为不同电感间距 S 对传统结构电感值 L 和 Q 值的影响(Dout = 200 μm,W = 10 μm, N=3.5)。从图 5 可以得知,从间距 2 μm 开始,间距越小,其 Q 值越低,而电感值越大。这是由于减小间距,使得组成电感的金属线圈间的寄生电容的增加,导致 Q 值的下降。间距的减小,导致组成电感的各部分线段互感增加,从而电感值增加。

2.2.3 不同金属线宽 W 的电感性能分析

图 6 为不同金属线宽 W 对电感值 L 和 Q 值的影响(Dout = 200 μm,S = 2 μm,N = 3.5)。如图 6(a)所示,当金属导体线宽变小时,电感的品质因子 Q 呈增大趋势。Q 值在低频段增加达到 11,随即在高频段降低,其原因是在外径不变情况下,随着宽度的增加,金属横截面积必然增大,从而使串联电阻减小,Q 值增加。然而在较高频段,由于趋肤效应和邻近效应,串联电阻上升,从而导致 Q值下降。图 6(b)中较窄线宽(W = 2 μm)的电感值较大,这是横截面积较小的线圈产生较大的互感和外部磁通[7]。线宽的增加也会影响集成度,同时产生寄生电容,从而影响其工作频率,增大电感和衬底耦合,导致 Q 值的下降。

3  结语

本文采用铜互连单大马士革工艺,制备了超厚金属铜集成电感。对超厚铜电感中关键工艺模块进行了开发,包括超厚介质膜的淀积和刻蚀、超厚金属 Cu 的电镀和 CMP 工艺等,刻蚀后沟槽形貌良好,CMP 后金属 Cu 的厚度和线宽均达到设计标准。对所制备的超厚金属铜电感进行电学测试结果表明:电感 Q 值最高可达到 11(频率为 2.5 GHz)。在 1~3 GHz 范围内,电感值较均匀。不同线圈圈数,金属线宽和金属间距对超厚金属 Cu 电感的电感值 L 和 Q 值均有不同影响。该方法研制的铜电感和 CMOS 集成电路工艺完全兼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