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电子
或许,VR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与这个词汇的发明者安托南·阿尔托(精神疾病患者,《戏剧及其两重性》一书作者,并首次提出虚拟现实理论)一样,始终会在精神疾病治疗领域相结合产生成效。VR与医疗的结合目前在四个方面得以实现:医学干预、临床诊断、医疗培训、健康保健。而聚焦在精神疾病领域,孤独症被精神疾病专家定义为复杂程度较高的一种病症。目前,借助VR技术来辅助训练孤独症患者在行为认知、语言交流、生活行为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根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教授杜亚松的介绍,孤独症患者多发于儿童早期,是一种神经系统功能发育障碍性疾病,原因于遗传或中枢神经受损。患者在社交交流和交互作用产生障碍、主要临床表现为兴趣狭窄及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目前,我国在孤独症患者的诊断和长期治疗体系方面还相对欠缺,诊疗服务远远弱于庞大的孤独症患者群体。而如果在场景训练下,孤独症患者可以完成简单的日常生活、外出乘车和超市购物,这将给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带来大幅度减轻。“美国的训练数据是,一个孩子每天8小时训练,一周训练5天,连续训练两年,这个孩子有80%的可能性走向正常环境。不过,国内的康复机构只能提供每天半小时左右的训练时间。这个差距迫使我们寻求新的科技手段来辅助诊疗。VR技术便向我们提供了沉浸式的训练场景,也为孤独症患者打开了一扇希望之窗。”
针对孤独症患者的训练,需要实现某个靶行为、靶目标可以识别、敲击或触摸。VR技术营造的虚拟环境正可以满足于儿童在这方面的训练。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翟广涛谈及,英、美早在80年代就领先着手于VR设备在高精尖领域的应用,但受限于当时的硬件工具体积及技术限制无法在民用领域开展。直到近些年,随着计算能力和整个VR产业的发展,使得虚拟现实技术与精神疾病患者的诊疗工作加以完美结合。比如治疗恐惧症、戒毒等辅助治疗。“随着技术发展,头盔越来越轻,越来越便宜,而且效果越来越好。很多技术工具也可以支撑我们对内容的开发,这就使得VR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成为可能。包括当今的AI技术应用,将眼动跟踪技术与VR技术结合,就可以在非受迫环境下抓取儿童的眼球活动数据。” 翟广涛说
关于孤独症患者在VR设备下的体验,手势、姿态方面的识别,是基于英特尔RealSense实感技术,利用支持英特尔实感计算的 3D 摄像头,描绘出人的骨架、手部等信息。孤独症孩子的行为是刻板行为,机器分析刻板行为具备一定难度。实际运用过程当中,利用RealSense技术相对于传统的摄像头来说,提供的骨架信息能够比较稳定的提取出来,然后再经过分析其动作行为来定义是否符合“刻板”的定义,从而为下一步的干预工作做出计划。
上海市五彩鹿儿童发展中心正在尝试使用VR设备辅助训练一些孤独症患儿进行生活场景的体验与适应型训练。有关负责人分享谈到,关于过马路、咖啡厅等试验化场景,在VR技术设备的呈现环境与真实场景契合度高且实用。这类沉浸式孤独症诊疗系统在孤独症领域的场景化训练正在逐步升级,在VR设备的设计方面,也会更加侧重儿童方面的细节。目前,VR结合孤独症患者训练的场景包括方向、空间方面,一些经过训练的患者已经克服了自身恐惧、抗拒,并很快乐的投入到VR体验中;对身体的动作协调,包括注意力、关注度均得到很好的帮助性训练。
面对孤独症患者群体的巨大体量和现实训练场景的缺乏,VR领域厂商正在抓紧与一些主流数码厂商合作,加紧把轻量化的VR辅助训练硬件推向更多有康复需求的用户。“在现阶段,我们的目标是和英特尔紧密合作,把商用版做好。在理论支撑和理论基础、医疗辅助诊疗经验形成之后,我们会考虑家用型的推出。” 医微讯联合创始人、CEO 潘耿表示,VR技术或许能够成为在没有药物治疗可以改善的疾病当中,起到康复治疗效果的一个解决途径。
因精神方面疾病的患者大多反映在大脑病态思维和情感等其它问题方面,VR的特性使得其更容易实现对患者的训练或治疗大脑情感创伤,这些很难在真实场景中再现。尽管借助VR硬件开展孤独症的沉浸式诊疗还处于探索阶段,不过通过规范化的精神治疗手段把疗效结果数据化和阶段化,目前证明评估效果有积极一面。这一辅助治疗的体验与疗效也有待于训练机构与软硬件厂商的更多支持,希望尽快面向广大社会化治疗训练的刚需用户市场。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