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E-V2X示范应用项目启动,全球第一个城市级车路协同平台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汽车电子

2374人已加入

描述

5月3日,车联网(LTE-V2X) 城市级示范应用重大项目启动会在无锡召开。大会完成了无锡车联网城市级示范应用项目的正式签约,并为车联网(LTE-V2X)城市级示范应用重大项目工作组进行了揭牌,这意味着全球第一个城市级的车路协同平台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2017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江苏省人民政府在无锡共同建设国家智能交通综合测试基地,LTE-V2X车联网在小范围的应用测试也在去年的物博会期间初步亮相,这些为无锡车联网应用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而结合前期车联网发展的优势,无锡市政府与中国移动、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华为、无锡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江苏天安智联等各方单位经过多次深入讨论和交流后,决定在无锡开展LTE-V2X项目,并于今天正式启动建设大规模的城市级车联网应用。

据悉,该项目规划实施时间从2017年至2020年底,分三期实现无锡智能网联车的规模应用:

1. 项目一期主要开展开放道路的测试研究,搜集完成示范样本,目前已经基本实现,在2017年的物博会期间也进行过演示;

2. 项目二期将实现城市级规模示范应用,也就是今天在无锡正式启动的项目,将在无锡形成城市级的规模应用,规划在2018年9月(今年物博会召开前)建成覆盖无锡老城区、太湖新城、高铁站、机场、雪浪测试场等211个路口和5条高架,服务10万辆社会车辆的车联网平台。

本期项目建成后,将实现相关道路区域的红绿灯信息推送、车速引导、救护车优先通行提醒、道路事件情况提醒、潮汐车道等典型应用场景。这也充分利用了车联网平台的全局调度能力,可以做到对城市交通系统的优化,提升市民出行感知。项目实施成果将在2018年9月份召开世界物联网博览会期间正式对公众亮相;

3. 项目三期将进一步打造无锡成为全国首个车联网产业基地,覆盖范围延伸至江苏全省。

LTE-V2X车联网应用从理论走向实践

国际上,华为与大唐作为主要报告人向国际通信标准组织3GPP提交了车联网(LTE-V2X)的标准申请,并于2017年正式确立了第一个国际标准。之后5GAA作为跨电信和汽车行业的国际组织于2016年底成立,并陆续完成车联网(LTE-V2X)产业路标发布,制定了从商业用例、网络架构到应用平台的全链条产业规范。截止到2018年4月,已有84家成员单位,包括中国移动、华为、奥迪、福特、英特尔、沃达丰等12家董事成员,以及中国联通、德国电信、AT&T、日本docomo等电信运营商,还包括博世、大陆、电装等汽车顶级供应商等。

众所周知,LTE-V2X是目前车联网应用实现的一种主要技术手段,其将LTE移动宽带和V2X直连技术融为一体,通过车联网平台实现数据和应用打通,能够提供更好的人-车-路-云协同和用户体验。相比传统的V2X技术,LTE-V2X一方面拥有更广的传播距离、更短时延以及更大通信能力,尤其是高密度场景下多车通信的可靠性得到大幅提升,解决了传统方式多车场景容量受限的问题;另一方面,LTE-V2X借助优化了的移动宽带网络,随时随地自由连接互联网,提供云网协同的数据能力开放,可以实现诸如路况监控、远距离告警、信息推送等应用。

近一段时间,奥迪、宝马、奔驰、标致雪铁龙以及博世、大陆等汽车产业企业与沃达丰、德国电信、法国电信、日本docomo、AT&T在欧洲、日本、美国等地广泛开展车联网(LTE-V2X)测试验证和对外展示,进一步推动了技术的成熟、产业的快速发展。

示范项目意义何在?

作为全球第一个城市级的车路协同平台,车联网(LTE-V2X) 城市级示范应用重大项目在无锡建成后还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

一、LTE-V2X是我国主导推动的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线通信技术,且面向未来基于5G的车联网无线通信技术演进;

二、作为辅助驾驶向自动驾驶迈进的必经之路,LTE-V2X技术有能力支持实现高级自动驾驶、人车路协同感知和控制,通过车联网平台建设推动构建更加高效协同的智慧交通体系,实现让道路更智慧,让车运行更简单;

三、吸引广大驾乘者积极参与其中,在推动驾乘者享受智慧交通带来便捷的同时,贡献有价值的交通大数据的,不断优化智能驾驶体验。

四、作为未来智慧交通与车联网/物联网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视频监控、云计算的深度融合,探索和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目前,除核心发起单位之外,首期参与该项目的企业包括奥迪中国、中国一汽、福特、长安汽车、沃尔沃、众泰汽车、观致汽车、东软、英特尔、标致雪铁龙、高德地图、东风汽车。未来该项目后续会持续吸纳更多产业伙伴共同参与,而应用示范重大项目将规划完成包括红绿灯信息推送/红绿灯车速引导、前方道路实施拥堵情况提醒等在内的13个主要应用场景的商用上线。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