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菜鸟打造的专门用于物流末端配送的无人车在杭州进行首次公开路测。
6月16日,苏宁无人车“卧龙一号”首次落地京城,并完成首次上岗测试。6月18日正式开始进入常态化运营。
6月18日,在北京,首批载有618订单的3辆京东配送机器人依次发出,自动奔向订单配送的目的地。继去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开启全球首个配送机器人常态化运营后,今年618,京东配送机器人继续开拓全新场景,在北京市海淀区开启全球首次全场景常态化配送运营。
紧随国内三大电商平台,包括腾讯、美团在内的多家互联网巨头也加入这场无人配送的“大战役”。
近日,腾讯旗下无人配送小车微派“露脸”,这是由成立于 2016 年 8 月的腾讯自动驾驶实验室——机器人团队开发,目前还在内测阶段。
截至目前,美团自主研发的无人配送车也已经实现自主行驶,并通过云端中枢的智能调度,可以在不同场景跨区域不间断配送,同时,美团无人配送将在今年实现上线运营,2019年实现片区规模化运营。
而在这些巨头的背后,则是众多无人配送小车的初创企业。受益于无人配送市场需求爆发的潜在利好,今年上半年多家无人小车公司也收获大笔融资。
6月,配送服务机器人公司深圳普渡科技宣布完成5000万元A轮融资,目前公司的配送机器人已在室内、楼宇、封闭式园区、室外等多种场景落地应用,客户分布于餐饮、酒店、快递、外卖、物流仓储等多个垂直行业。
5月,高仙机器人宣布完成A轮千万级美元融资,这是一家以SLAM技术研发和相关应用开发为主要业务的企业。除了此前已经布局的商用清洁机器人,针对物流配送领域,高仙计划先将产品投放到酒店场景,并于售货机厂商、电梯厂商等开展合作,让机器人能够在无人操控的情况下实现代买、代送的功能。
5月,专注垂直场景下低速无人驾驶的酷哇机器人宣布获得1.35亿元B轮融资。团队已经重点投入人力物力与物流行业龙头企业进行了无人驾驶物流产品的研发,未来一年公司将重点落地环卫及物流两大行业的商业案例。
4月,无人驾驶公司智行者宣布完成B1轮融资,公司已为多家车厂提供自动驾驶智能汽车整体解决方案,包括无人配送物流车、无人驾驶环卫车、无人驾驶乘用车等。智行者的低速无人驾驶领域的“蜗(Ω)”系列产品,包括载人通勤车辆、无人物流配送车辆、无人作业车。
除了最后一公里的短途配送,用于干线货运的无人驾驶卡车也同样受益。
近日,前滴滴研究院创始院长何晓飞离开滴滴后创办的无人驾驶货车公司飞步科技宣布获得来自于创新工场的投资。
这家公司的无人驾驶货车代号“飞步”,目前已进入路测阶段。目前“飞步”24小时全天候高精度感知的前提下,晴天速度为70 km /h, 雨天为50 km /h,雪天速度是20km /h。
按照计划, 飞步科技第一阶段预计今年完成城际货运,比如如杭州仓库到宁波到仓库的无人驾驶,驾驶距离约在200公里左右。第二阶段,预计2019年实现市内货运。
但由于重型卡车的技术门槛相对较高,短期内不太可能看到类似无人配送小车的“疯狂涌入”场面。
根据高工智能产业研究院(GGAI)监测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布局无人配送小车,包括室内及室外场景的初创公司数量已经超过70多家,随着未来三年各大电商、快递物流、外卖、餐饮等垂直场景对无人配送车需求的快速增长,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涌入”。
从企业组成来看,相比乘用车、大型商用车无人驾驶行业,无人配送小车市场更为复杂。包括传统的室内配送机器人企业、定位于SLAM技术的机器人公司、无人驾驶公司等都在争夺市场份额。
被众多企业视为无人驾驶技术率先商业化落地的先锋,以电商快递场景为例,2017年,中国快递包裹数量超过了400亿个大关。在网购出现扩大的背景下,中国快递量达到日本的10倍,更占据全球总量的一半。
据中国国家邮政局统计,2017年中国配送的包裹数量为400亿6千万个,比2016年(313亿个)增长28%。中国国家邮政局预测,2018年的小包裹数量将进一步增加2成,增至490亿个。
尤其是在人工成本持续上涨的背景下,以无人配送为代表的创新技术决定电商服务竞争力的时代即将到来。
但蜂拥而至的初创公司,势必带来巨大的市场泡沫。
以同样解决快递配送最后一百米的快递柜行业为例,以速递易为例,去年入柜量约为11.7亿单,占行业总量近40%,日投件量峰值超过250万单,但速递易去年收入为2.24亿元,比2015年下降了27.43%,负责快递业务的子公司亏损高达5亿元。
截止2017年9月30日,顺丰旗下丰巢科技的资产总额为41亿元,负债总额达到12亿元,2017年9个月期间的营业收入为1.6亿元,净利润为-2.76亿元。
目前自提柜的收费模式是与快递合作,快递员每投递一个快件所在网点需向速递易付费0.4元-0.6元,收件人免费使用。微薄的利润并不能支撑巨额的前期投入,快递柜企业持续亏损,扩张需要持续输血。
但目前大部分快递柜还没有向快递员收费,他们的盈利方式只有超期使用收费与广告收入两种。然而,消费者在快递柜前逗留时间有限,广告投放不理想,这部分的收入现在相当有限。
此外,无人配送小车的规模化量产,还受到自身成本的约束。一辆无人小车,主要成本体现在传感器成本,软件算法技术的成本以及电池上。
尤其是无人配送小车还未大规模量产的情况下,各家成本差异较大。根据适配场景(室内、室外)的不同,按照传感器数量尤其是激光雷达数量的差异,总体成本区间在10-30万之间。这还不包括庞大的后台远程监控系统的建设费用以及后续维护费用。
此外,无人配送小车的大面积推广,仍然面临不小的难题。
1、政策准入:目前,国内还没有出台无人配送小车(低速无人驾驶)的相关上路测试规范。同时,类似无人驾驶汽车的相关责任认定也未见相关信息,包括保险、事故责任认定、评估与监管机构等等。
2、场景复杂度:在开放道路方面,无人配送小车面临和无人驾驶汽车相同的境况,比如不规则的道路、路权问题以及开放道路与园区、写字楼、住宅的接驳入口的复杂性。
此外,进入写字楼之后,无人配送小车和电梯的交互限制,楼层的通道结构,具体派送地址的定位导航等等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然,对于挤入无人配送小车市场的企业来说,也并非全部押宝在单一市场,城市园区环卫清扫也是重点布局之一。但可想而知的是,竞争同样不可小视。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