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E-NCAP预碰撞测试体系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预碰撞安全系统可以有效提高汽车的主动安全性能,减少事故的发生,越来越受到关注。去年底我们曾报道过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IHS)将预碰撞安全系统纳入了评分体系中,增加了北美地区车辆获得最高等级安全评价的难度。今年初,欧洲新车碰撞测试中心(E-NCAP)也正式将这一项目(AEB)纳入了评分体系中,作为对星级评价的考量。究竟E-NCAP是如何评价这个系统的?与IIHS有何不同?增加一项目的评价又意义何在?本文就和大家来聊聊。

什么是AEB?

AEB,即Autonomous Emergency Braking的缩写,意为紧急自动制动,可以在检测到危险时通过系统协助驾驶员进行制动,从而减少或避免事故的发生,这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预碰撞安全系统,不同厂商对这套系统的称呼有所不同。

● 欧洲NCAP已将AEB系统纳入评分体系

此前E-NCAP通过对交通事故的分析发现,90%的交通事故是由于驾驶员的注意力不集中而引起的,而紧急自动制动(AEB)系统则有效减少或避免事故的发生。而装备了AEB系统的车型可以减少27%的事故发生率,并能明显减少事故伤亡。

因此在2012年ENCAP官方就已对外公布,从2014年开始将AEB纳入评分体系中,也就是在今年的1月份已开始正式实施。日产新逍客就是ENCAP采用新标准测试的首款车型,并获得了5星级的安全评价(再获五星评价 日产新逍客E-NCAP碰撞出炉)。

● E-NCAP是如何测试AEB系统的?

E-NCAP对AEB系统的测试包括两部分,即AEB City(市区)和AEB Inter-Urban(城间)。AEB City是测试低速行驶时AEB的工作情况,测试的速度范围为10-50km/h,这部分仅评价自动刹车的功能。而AEB Inter-Urban则是测试中高速行驶时AEB的工作情况,测试的速度范围为30-80km/h,评价包括自动刹车和前方碰撞预警两项。

为了客观地检验AEB系统在现实的行驶道路中的工作情况,E-NCAP一共模拟了四种情况进行测试:1)接近一辆静止的车辆;2)接近一辆慢速移动的车辆(前车以20km/h的速度行驶);3)前车突然急刹(两车时速均为50km/h,前后车距离为12m,减速度为2m/s²);4)前车突然急刹(两车时速均为50km/h,前后车距离为40m,减速度为6m/s²)。

与美国IIHS一样,测试过程中都对自动刹车和碰撞预警进行评价。不过IIHS只在两个速度下(12mph和25mph,即约20km/h和40km/h)对系统进行评价,而ENCAP则覆盖了10-80km/h的范围,而且还模拟了前车的各种状态(静止、缓慢行驶、短距离/长距离急刹)。从这点看来,ENCAP的测试方法显然更加全面、客观。

● E-NCAP评分细则有何变化?

通过对比去年的测试标准,可以发现E-NCAP新的评分标准在安全辅助(SAFETY ASSIST)和成人保护(ADULT OCCUPANT)有所不同。安全辅助项目里新增了对AEB系统的评分(3分)、车道辅助的评分(1分),总分由原来的9分增加至13分。

其中,AEB系统的评价包括两项,即AEB City和AEB Inter-Urban,分别为3分,最终按百分比来计算总得分。在成人保护项目里,座椅鞭打测试加入了对后排乘客的颈部保护测试,评分也由原来4分升至6分。下一页我们来看看欧洲NCAP公布的2013年车型的AEB测试成绩。

● AEB测试车型成绩公布(2013年度)

今年1月份,ENCAP官网公布了2013年参加测试的几款车型成绩,其中沃尔沃、奔驰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得分情况和测试过程。

● 沃尔沃V40:City Safety&Collision Warning with Full Atuo-Brake

● 奔驰E级:Pre-Safe Brake

● 大众高尔夫7:Front Assist

● 沃尔沃XC60:City Safety

● 三菱欧蓝德:Mitsubishi Collision Mitigation

● 菲亚特500L:City Brake Control

● 福特福克斯:Active City Stop

● 本田思域:Collision Mitigation Brake System

总结:预碰撞系统等一些主动安全技术可以有效避免或减少碰撞事故的发生,开始受到了世界各大权威新车碰撞测试机构的重视。去年IIHS已将这个功能列入了其安全评分体系中,今年欧洲新车碰撞测试中心(Euro NCAP)的新车碰撞安全评估标准也正式加入与自动刹车功能相关的评估项目,世界两大权威测试机构都将这一系统纳入了评分体系中,这显然会促进汽车厂商将这一系统装备到旗下更多的车型中,届时汽车的主动安全性能也会上升一个层次,对于消费者来说显然是件好事。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