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建立在个人之上的需求和供给;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汇总指标的关系,即加总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如利率,汇率,GDP等等,这些加总变量都由大量的单次(单个)交易组成。
微观对宏观的影响过程并不显著,但结果很明显。个体起初并不会意识到自己对于宏观结果的影响有多大,比如“唐人街”的形成,并非政府一开始就划定了唐人街区域,而是个体的“从众”本能使然,“意大利人街”的形成也是一样;开会时不坐第一排,结果往往第一排都被空着,等等现象都是这个道理。
宏观经济学比微观经济学复杂,是因为宏观经济学统计数据更少,理论指导更少,而且宏观经济学所涉及的政策决策点、执行点、反馈点都存在时间延迟。
在日常宏观经济行为中,人们会抱怨说,政府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殊不知,政府本身就在市场中,无法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这就是所谓的“政策的内生性”的本质。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础是货币。货币的起源,像语言一样具有自发性和网络性。
货币的最初作用在于避免了人们交易过程的“双重偶然性”(物物交换年代经常遇到双重偶然性),同时也降低了物物交换过程的“质检成本”,使交易过程极大方便,交易量剧增。在交易过程中,货币代表了机会和选择的“大”或者“小”,货币越多,你的选择和机会就越大。
在货币的物理属性上,“劣币驱逐良币” 说明劣币是有用的,劣币更有效!
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过程中,央行规定的“法定准备金率”决定了创造货币规模的大小,到底商业银行体系能把1000元变为3000元还是5000元,取决于“法定准备金率”的高低并与法定准备金率成反比。如果准备金率是20%,那么1000元可以创造5000元。(留余的货币叫法定准备金。)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困难并非经营不善,而是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机制使然。法定准备金正是为了防范流动性困难而预留的货币,所以商业银行不能够把吸储全部用于放贷。
M0 称为基础货币(即银行体系外流动的现金货币), M1 = M0 + 活期存款 +支票存款, M 2(广义货币)= M1 + 低于10万元的定期存款,M3(更广义,更不活跃) = M2 + 高于10万的定期存款。
发行货币是一本万利的生意,谁发行货币谁就无中生有享有特权,同时货币也是银行的负债证明书,中央银行作为货币发行方,其作用是保证社会金融秩序之稳定,央行始终扮演着商业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角色。
央行通常用“调整利率”或“修改准备金”来调节货币市场,但超额发行货币也屡见报端。----- 货币发行方总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发行货币(并非教科书上所说的“以货币流通量所需”发行),而超额发行货币本身就是一个比“丑”的过程。----- 各国之间比的不是谁超发得“多”,比的是谁超发得“更多”。就像减肥的人发誓许愿说“不贪嘴”,但事实上,忍不住想吃多少吃多少,只是最后吃多了, 发胖了,后果当然自己承担。
现代社会是建立在货币信用基础之上的信念体系,信念大厦可以坚不可摧,但其实也很脆弱,人们唯有杜绝为所欲为,方能站稳行远防患于未然。
这不,闻悉央行今天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7000亿,结合新闻的各种粉饰,竟让人浮想翩翩…. … 您怎么看呢?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