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首款智能手机 RED Hydrogen One,全球首款全息手机

电子说

1.2w人已加入

描述

早在去年,高端相机制造商RED就表示,将发布首款智能手机 RED Hydrogen One。除了机械感十足的外形设计外,RED更前所未有的为手机搭载了一块全息屏幕,使其成为全球首款全息手机。

日前,这款手机已经得到了美国两大无线运营商Verizon和AT&T的支持,将与今年晚些时候正式发售。

外观设计

Hydrogen One的尺寸为5.7寸,分辨率为2560 x1440像素,正反面都配有双传感器摄像头,配备高通骁龙835处理器且内置4500mAh电池。机身采用铝合金/钛合金材质,支持双卡双待和存储卡扩展。

与市面上追求大屏幕和轻薄机身的趋势不同,Hydrogen One 的机身非常宽大,其背面采用了多种材质制作,而侧面还有方便用户握持的凹槽设计,右侧的电源按键兼作指纹识别模块,而左侧的音量按钮分为两个单独的按钮,右侧还有专用的相机按钮。

全息显示

Hydrogen One是一款模块化手机,它配备了一块全息屏幕,即在其4V(全息)格式下不需要佩戴头显就能显示3D图像。

这也就是说,除了常规2D内容,Hydrogen One还能播放全息(H4V)、观看3D内容以及VR/AR/MR内容。当然,您也可以在普通2D模式下使用这块屏幕,就像其他手机一样。

此外,RED还推出了一个内容平台——RED Channel,上面将展示其所有H4V格式的文件,用户可以在这里下载电影和电视节目,也可以将3D格式文件转制为H4V格式文件,然后上传到RED Channel上。

RED表示:“我们将为用户提供前所未见的屏幕,它不是各方面都相当低劣的透镜屏幕,这类产品失败的例子已经有很多,例如Amazon3D Fire、LG Optimus等。透镜屏幕会大幅降低画面分辨率,并且观看2D内容时无法关闭3D效果,观看时只能限制在一个角度,颜色之间也会互相串扰。”

RED 与Leia (光场全息屏幕移动解决方案的领先供应商)合作开发了这块特别的全息屏幕。 Leia 表示,他们利用了一种称为“纳米光电”的设计制成了专为移动设备的纯光场全息显示屏幕,这种技术能带来全息效果的同时,也保留了手机屏幕的正常功能。

传统的光场显示技术利用多层 LCD 来实现指向性背光,它能让人们看到同一个物体的不同面,从而显示出一种 3D 效果。当人们转动设备时,就会感觉看到的物体影像就像从屏幕中投射出来的一样。这类技术可以运用在 VR 、AR 领域,但如果运用在手机屏幕上,那可视角度会非常受限制。

沉浸式音频

视觉沉浸效果只是VR体验的一部分,另一个难题是让用户也能沉浸在音频中,而RED在Hydrogen One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Hydrogen One包括一个专有的“H3O算法”嵌入操作系统,能将声音转换为“广阔的多维立体声音频”,从而模拟出5.1环绕声。

戴上头显听Hydrogen One的音频时,会让我们感觉好像真的身处演示视频的场景中一样。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很多3D音频处理,使得空间声音成为可能。虽然听起来很不错,但这在技术上并不具有开创性。这与支持收听Dolby Atmos的设备采用的技术相类似。

4-View(全息)视频

多年来,科学家和科技公司们一直都在研发类似RED提出的、能拍摄“全息视频”的产品原型。只不过,有些人称其为“多视角”(multiview),有人称其为“多镜像3D”(multiscopic 3D),还有人将其称为“光场显示”(light field display)。

无论被称为什么,这都非常具有吸引力。无论是使用多个摄影机从不同角度拍摄,还是使用配备一系列镜头的单个“光场”摄像机,或者还先使用立体3D摄影机拍摄(比如现在的3D电影),然后转换为多视角影像,以上种种都要求内容创作者采用新的硬件或技术来获取影像素材。

除了拍摄素材,我们还需要一个很好的方法来观看这些视频。RED首席执行官Jannard证实, 光凭Hydrogen One并不能拍摄4-View内容,还需要氢系统(Hydrogen System)来支持拍摄4-View全息影像。氢系统包含了一个能够融合并无限扩展模块的高速数据总线(Bus)系统,未来在这套系统上可以搭载其他设备来捕捉高品质图像和视频,当然也包括氢系统格式的全息图像。

而对于这款手机专属的 .h4v 格式, RED首席执行官Jannard表示人们可以使用四台相机拍摄 .h4v 内容,同时也可以将3D 转换成 .h4v,或是先将 2D 升级到 3D 之后再加强到 .h4v。

其他产品细节还包括:Android系统/支持解锁//支持风景和人像模式/支持模块化附件,包括升级相机模块/USB充电/MicroSD卡插槽用于扩展存储/3.5mm耳机插孔等等。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