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数字化转型是数字化的进阶

制造/封装

514人已加入

描述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技术的崛起,我们已身处数字化经济、共享经济的时代。数字化时代下,面对新兴互联网企业的冲击,一大批传统企业进入数字化转型期,“数字化转型”正成为2015至2030年全球信息化发展的主线。

数字化转型是数字化的进阶

数字化是指将许多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化成0和1表示的二进制代码,引入计算机内部,进行统一存储、处理和传输等。目前数字化包括信息数字化和业务数字化,这两者也有本质区别。Gartner公司的IT术语显示:信息数字化是模拟形式变成数字形式的过程。如将手写的文本或用打字机打出的文本转换成数字格式就是信息数字化的典型例子;业务数字化是指利用数字技术改变商业模式,并提供创造收入和价值的新机会,它是转向数字业务的过程。数字业务则是模糊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以此创建新的业务设计。

如果说数字化主要依托于技术,那数字化转型可以说是数字化的进阶。数字化转型是指客户驱动的战略性业务转型,不仅需要实施数字技术,还需要牵涉各部门的组织变革。

四大关键技术要素,三大核心词,助力企业走向智能

数字化转型并不是技术转型,但是新技术的运用是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基础。现在,智能化时代,企业数字化转型所需要的完整的产品技术体系已经形成,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传统企业由数字化到网络化再到智能化搭建阶梯。

从企业层面看,数字化转型将关系到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抢占新的竞争制高点。目前,多数中国企业信息化阶段处于2.0、3.0阶段,数字化是从3.0向4.0过渡。

中国工程院去年提出了"智能制造基本范式",揭示了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是一种迭代发展的关系。信息化本身要发展并没有错,但是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泛化,如果将一切都归为信息化就会带来许多困惑。如近年相继出现的两化融合、工业4.0、互联网+、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虽然都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但就不能简单归为信息化的范畴。所以,信息化内涵应是有限的,是有边界的。传统的信息化主要是针对管理领域的数字化,而现在说的数字化,实际上是业务范畴的数字化。

数字化转型要重视三个核心词:转换、融合、重构。转换:从传统的信息技术承载的数字转变成新一代IT技术运行的数字,实现技术应用的升级;融合:从实体状态的过程转变成信息系统中的数字、从物理形态的数字转变成虚拟形态的数字,如构建数字双胞胎,打通全方位、全过程、全领域的数据实时流动与共享,实现信息技术与业务管理的真正融合;重构:适应互联网时代和智能时代的需要,基于数字化实现精准运营的基础上,加快传统业态下的设计、研发、生产、运营、管理、商业等的变革与重构。

企业如何实现数字化转型?

对于数字化转型目前存在两种思维:IT思维和业务思维。IT思维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支撑企业业务发展。但现在变成业务思维,也就是说光靠信息技术支撑企业业务发展已经远远不够,还需要牵涉各部门的组织变革。要知道企业的战略转型和业务发展要怎么办,企业的组织和管理变革要怎么办, "数字驱动"不仅仅是IT问题,而是企业的战略问题。

涉及到企业核心能力的重构,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变得更加困难。首先,企业决策者对数字作为战略资源的认知不到位,难以及时借助"数字化"浪潮推进战略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动力转型和创新发展,因此企业首先必须帮助其领导层进入数字时代;其次,企业现有组织机构和职能划分是遵循经典管理架构设置的,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技术需要融合、业态需要跨界的要求;最后,企业愿景与团队关于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素质不适应,对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产生障碍。

华为的"三步走"模式比较符合中国企业的特点,值得借鉴。第一步,制定长期业务战略。每个企业都应从用户、策略、人员、运营、创新等方面评估自身所处的数字化阶段,并与行业标准相比较。第二步,以客户为中心,重构IT系统,打造信息链条。所有战略都要根据客户洞察来制定,再打通信息孤岛,确保跨部门协同,为每一步行动把握方向。第三步,主动加入稳健开放的数字生态。数字化不能仅凭单个项目来完成,只有更好地联结客户、伙伴、供应商,才能提升整个产业生态效率。

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大势所趋

企业数字化转型也是响应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产能转型的驱动下,转型带来新的发展模式,数字化转型关系到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抢占新的竞争制高点。

根据凯捷咨询公司的研究,数字化转型成功的企业有望将盈利能力提高26%、估值提高12%、收入—— 资产比提高9%。

企业数字化转型正席卷全球,是趋势所,但是企业数字化转型并非实现单一方面的智能,数字化转型包括了业务板块的数字化、流程的数字化、以及员工的数字化,最终实现的是生产智能、商业智能、客服服务智能。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