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个关于手机上很多人不知道的Surface黑科技

移动通信

308人已加入

描述

移动设备的性能和温度,两者似乎天生不可兼顾。不过总有厂家渴望做到“神不为者,己为之”。

为了让自家的设备能在高性能的同时尽可能的不那么热,各个厂家都在设备的散热系统上下够了功夫。

Surface 的黑科技

今年的 Surface Pro 4 让很多人直呼“黑科技”,其中有一个地方功不可没,那就是 liquid cooled (液态冷却)技术。

其实这一黑科技在 Surface 系列中并非由 Surface Pro 4 首次搭载。早在去年的 Surface Pro 3 上类似的技术就已现身。

Surface Pro 3 主板

一个物理学常识:物质在气化过程中会吸收热量;物质在气态转变为液态的液化过程中则会对外放热。Surface Pro 3 的散热原理就来源于此。其主板上有一个铜导热管,热管内部填充了液体。热管的顶点覆盖处理器上,在处理器运算产生热量时,热管中的液体就吸收热量气化,形成气体。然后这些气体会通过热管到达另一端的风扇区域,由于此处的温度较低,携带于气体中的热量在此向外散发,本已气化的物质也于此液化并再次凝结成液体,通过热管再次回到处理器部分。这样的过程周而复始。

处理器在高负荷运算中产生的热量就这样被尽可能的散去。不过,Surface Pro 3 这套液冷散热系统还是有一定的局限,发热集中于设备的一些特定区域,从而影响了 Surface Pro 3 的使用体验。


 

有了 Surface Pro 3 的前车之鉴,Surface Pro 4 的液态冷却系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热管不再只连接处理器和风扇——主板上出现了一根连接处理器和支架的热管。这样的设计让液冷散热的效率大大提高,风扇也仅在处理器极高负荷时才需要开启。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散热设计让 Surface Pro 3 上原本集中于某一特定区域的热量变得均匀分布,散热的速度和效果也提升明显。

该技术已被岛国用得飞起

这种液冷系统散热表现优异,于是它的应用范围也不再局限于笔记本和 Surface,开始拯救起了一个个如暖手炉般的智能手机。而最早用上这样散热系统的自然是“岛国儿女多奇志”的日本手机厂商。

2013 年 5 月,日本智能手机厂商 NEC 发布了世界上第一款采用水冷技术的手机 NEC N-06E。这里的“水冷”可不是指将发热的防水手机简单粗暴地扔到冷水里,以达到降温的目的,而是:在手机内部封装一条充满纯水的热管,长约 10 厘米,热管和处于主板平行位置的石墨散热片充分结合,迅速将处理器产生的热量传导至聚碳酸酯外壳上。原理与上文的 Surface 几乎一致,当处理器发热时,液态水会渐渐气化,从而加快将处理器产生的热量传递出去。

日本厂商首先用上这样的散热系统设计几乎是一定的,因为日本绝大部分手机都是防水手机。防水手机由于机身密闭性的要求非常高,机身产生的热量更加不容易散发出去,于是日本厂商们便在散热系统上不得不另辟蹊径。


 

索尼 Xperia Z5 拆机图

提到日系手机厂商和防水手机这两个关键词,我们自然会想到索尼 Xperia。不出意料地,索尼在旗下多款旗舰产品中都采用了这样的散热系统。而为了驯服骁龙 810 这头喷着怒火的“恶龙”,索尼在最新两款旗舰 Xperia Z5 和 Z5 Premium 的散热系统上更是颇花了一些心思:散热铜管增加到了两根,并且还加入了硅脂。在索尼这样变 态的散热设计下,原本火热的骁龙 810 也开始变得冷静。据称,Z5 连续拍摄 4K 视频的时间能达到 38 分钟。

随着智能手机 SoC 性能越发强悍,手机对于这样散热系统的需求也更甚。也有越来越多的非防水手机用上了这样的水冷技术。典型的除了和 Surface 系出同门的 Lumia 950&950 XL,还有采用了“全球首创的太空水冷散热系统”的奇酷手机。

实质上,奇酷手机采用的是散热系统与其它的水冷散热并没有多少区别。只是这八竿子打不着、又叫人摸不着头脑的名字让人不得不感慨索尼大 法的低调,以及“如果吹牛是一种病,那这家公司已病入膏肓 ”。

 

最后一点提醒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散热与发热还会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相互较着劲。随着移动智能设备性能的逐年提高,原本是发烧友用在台式机上进行降温的液氮说不定也会出现在手机和平板上。当然,更合理的猜想是 SoC 制程工艺的提高,发热本身就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而不需要费劲的散热。

最后,作为某防水旗舰的用户,提醒同样使用防水手机的用户一下:千万不要温度已达暖手宝标准的手机放到冷水里,用这样的“水冷”大 法进行快速降温。相信我,这样的水冷技术,降得快的不只是温度,还有你的爱机寿命。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