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日滨海北区H2#海上风电项目部分风机并网发电,我省海上风电并网装机规模突破200万千瓦,占全国总规模的近七成,继续领跑全国。
修编规划压缩涉海面积
基于拥有丰富滩涂资源和海上风能资源、受台风等灾害性气候影响较小等得天独厚的开发条件,我省是国家确定的唯一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近年来,我省重点发展以海上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提出到2020年海上风电“累计建成350万千瓦、累计开工450万千瓦、累计核准600万千瓦”的发展目标。
《江苏省海上风电场工程规划》是我省发展海上风电产业的蓝图,自2012年国家批复实施以来,对规范、引领和促进我省海上风电建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2016年下半年国家连续对海洋生态、用海管理等领域部分政策进行调整,为进一步落实国家发展战略、适应政策调整,让规划更具可行性、可操作性,更好服务我省海上风电产业发展,去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规划修编工作,目前修编工作已完成,即将上报国家。”省发改委相关人士说。
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实施、高效利用、节约用海、环境保护的理念,修编后的规划进一步压缩涉海面积、统筹资源配置,初步规划场址62个,总装机容量1475万千瓦,总面积2614平方公里,较前规划总装机容量增加220万千瓦,用海面积减少1067平方公里。《江苏省海上风电场工程规划》的科学修编,为实现《江苏省“十三五”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规划》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探索创新开发管理模式
围绕能源变革引领新旧动能转换,我省坚持在《江苏省海上风电场工程规划》统一规划下,有序开发海上风电资源,同时积极探索开发模式和管理模式创新。聚焦开发模式求创新。我省坚持分区域整体开发为原则,针对海上风电场不同特点,推广不同形式先进开发方案,统筹安排开发各项前期工作。大力推广海上风电EPC开发模式,通过将项目设计、建设、材料设备采购等一系列工作全部打包给一家专业单位,“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使得海上风电建设投资成本最小化和质量最大化。
推广海上风电“四合一”承建模式。国家电投滨海北H1区100兆瓦海上风电项目,是我国海上风电第一个以“四合一”方式承建的海上风电项目。“四合一”即风机的制桩、制塔筒、打桩、安装风机均由一家企业承接,这一模式一经启动,就彰显市场竞争力。2015年10月项目开工,至2016年6月并网,该工程建设速度在国内海上风电发展史上绝无仅有。“这个项目有多项科技成果填补国内海上风电建设技术空白,比如:满负荷每小时可发电10万度,每年可节约标煤约8.13万吨,减排二氧化硫1977.95吨、氮氧化物1700吨、二氧化碳19.47万吨。”国家电投江苏海上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立志说,二期400兆瓦项目正在加快实施,三期300兆瓦项目计划明年开工,项目全部建成后,国家电投滨海海上风电场将成为全国单个规模最大的海上风电场。
围绕管理模式求创新。为建立新型海上风电安全管理体系,我省针对海上不同的作业面提出相应施工安全措施及应急预案,将海上风电安全生产提上新高度。“智慧化”海上管理,发展海上风电“互联网+”新形态,建设高效的海上运维体系,利用大数据处理管控风机状态,使机组可用率和发电量得到保障,实现智慧运维、远程监控、故障诊断。
以项目建设带动装备技术发展
针对我国海上风电产业起步较晚,开发水平、技术创造、设备制造等方面跟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的现状,我省通过加强国际合作,特别是企业与英国、荷兰、德国、丹麦等海上风电强国企业的交流合作,通过创办合资企业、聘请国际高端技术人才、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技术、与国外联合设计等方式,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了风电制造关键技术,实现我省海上风电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带动装备技术发展。如东潮间带风电场项目使用的大直径无过渡段单桩基础结构形式,因减少海上施工作业时间、提高工效、降低安全风险、节约灌装材料等方面的优势得到广泛应用;三峡响水200兆瓦近海风电场项目使用的国内第一根电压等级最高、长度最长、截面最大的三芯海缆,标志着我省海缆生产技术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大唐滨海300兆瓦海上风电场项目建成投用的亚洲容量最大、水深最深的220千伏海上升压站,代表我省在该领域技术新突破。目前我省潮间带风电场工程的建设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尚属首创,为潮间带风电场的施工建设积累经验,为海上风电规模化开发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