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018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2017年我国北斗车联网市场整体上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在用户规模上目前已突破2200万,相比2016年增长37.5%,相关车联网硬件市场规模达到264亿元。按机动车保有量3.1亿计算,北斗车联网的市场渗透率如今已达到7.1%。
“北斗+车联网”应用炙手可热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咨询中心主任李冬航指出,“近些年,车载北斗导航设备及芯片产品前装搭载率和采用率正不断提升,加之国家对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政策的频送东风,车联网在车辆自主环境感知、位置及网联信息服务、信息安全等应用上正愈加成熟。互联网巨头与汽车厂商在通信、导航、云端服务和多媒体信息提供上也都逐渐找到了很好的契合点,由此带来的应用市场技术和服务的变革,已经成为北斗产业发展新的亮点和方向。目前,全国多地都开始试行和大力推广北斗定位及导航车载化服务的应用,以北京为例,33500辆出租车、21000辆公交车已安装北斗,实现了北斗定位全覆盖;1500辆物流货车及19000名配送员,也正在使用北斗终端和手环接入物流云平台,实现实时调度。”
但众所周知的是,无论从用户习惯、市场需求还是车企们最为关注的成本和可靠性等方面看,北斗车载市场的进一步拓展都充满挑战。江淮汽车区域市场总监孔俞文在接受采访时坦言:“车联网/车载场景,目前北斗的市场实际上仍处在培育期,现阶段主要还是以政府示范工程为主导,市场需求量还十分有限。市场份额方面,目前北斗导航芯片及终端产品在车载领域的渗透率仅仅是个位数的水平,还难以与GPS类应用高达95.8%的市场份额相提并论,这可能还需要很多年的时间去追赶。而且,根据我们的用户数据来看,在开车情况下用户使用GPS的频度事实上要比北斗或其他导航服务系统高的多,比如我们的一款畅销车型上GPS导航定位系统的优先使用率就高达93.2%,而北斗的话仅仅在5.3%的水平。当前车厂们把北斗功能做上去,一方面是为了配合政府和产业来协助推广国产导航系统的应用和普及,而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GPS功能可能失效的情况下仍能保证车载导航系统可用,毕竟车载领域对行车安全性的要求还是非常高的。”
为此,编者也向一些车主进行了求证,正如智能手机领域目前大多数用户难以感知到北斗导航功能的存在一样,车主们对此也深有体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车主告诉记者:“这主要是由于目前关于北斗导航定位的车载类应用服务太少,导致很多车主几乎不知道还有北斗导航这种服务。而且,虽然有些北斗导航类服务也可以使用,但功能很是鸡肋,且可操作性不强,非常影响用户体验,比如之前我曾经就下载过一款北斗导航定位服务应用,一打开基本上到处都是广告,影响使用不说,在关键时候也很容易出各种故障问题,严重影响驾驶安全,所以最后干脆还是放弃了。可能有时候,会出于对北斗导航定位功能的好奇,偶尔会用一下,但大多数情况下目前的便利性和可操作性还是不如传统GPS用的实在。”
由此可见,尽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汽车网联化趋势的驱动下,“北斗+”应用的增长速度十分惊人。但整体而言,北斗技术的推广及市场进一步拓展仍需寻找更多新的出路。因此,推进GPS与北斗共存的双模/多模硬件产品,成为业内厂商推进“北斗+”逐步落地的主要策略。
“北斗/GPS”多模芯片成主流
诚然,从单模升级为双模或多模,芯片/模块在定位精度及搜星数量等多个性能指数上都会有质的飞跃。不过,这种整体性能的提升也需要芯片/模块供应商和需求方为其摊付更多的成本,这不仅进一步增加了芯片厂商在产品开发上的负担,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需求方接纳和采用的意愿。
北斗/GPS双模芯片可混合接收北斗、GPS信号,统一进行混合计算,共同参与定位。温景阳博士表示,“通常,单GPS系统可搜星8-10颗,而北斗双模系统的模块可搜星数量平均可以达到15颗以上,这也意味着系统的可靠度、定位精度,以及用户的使用体验都要优于单一的GPS系统。而且,价格方面目前部分产品也可做到与单GPS差不多的水平,未来北斗双模终端完全可以发挥自身特有的优势,尤其是在单GPS无法达到的效能下,创造出北斗双模特有的应用市场,比如通过北斗双模开启国内高精度导航及精准定位市场等。”
但目前来看,实现单模到双模的技术演进,芯片厂商也需要为之摊付更多的产品开发成本,深圳市晟达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宏政表示:“在车载领域,北斗/GPS双模卫星导航芯片的前期研发,除了核心技术更难于突破之外,费用过于高昂也是一大难关。尤其在制作北斗/GPS双模芯片设计流片中,仅开一次光罩便要花费600-800万元不等,且一次性流片成功的往往不多,一般都需要多次流片,这样成本的累积是相当高的。如果芯片厂商没有足够的市场需求和应用场景的业务作支撑,光是依靠售卖芯片是难以为继的。”
除此,还需要考虑车规认证的时间和资金成本,孔俞文表示,“车规认证向来以高费用、长周期著称,一般的产品认证基本上都要耗费2-3年的时间,其中,不仅要通过一系列质量体系要求,而且还要符合汽车的完整安全性等级ASIL和ISO 26262。这相应的需要厂商摊付不少的时间和金钱成本,不仅会耽误芯片的上市时间和进度,而且会对最终产品的市售价格也会有一定的影响。”由此可见,从单模到双模,芯片厂商在业务转型方面也需要下相当大的决心,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本支出和业务收入,一般的厂商恐怕是难以招架。
对于需求方而言,芯片价格的提升也迫使批量采购和应用转型的动力不足,双模/多模在大规模推广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孔俞文表示:“从产品性能升级的角度来看,北斗双模定位芯片自然比单模GPS更受欢迎,但事实上目前能够真正将双模芯片做到单模差不多价格的厂商并不多,多数双模产品在价格上还是比单模要更贵,本来用户使用北斗导航定位的功能要比GPS少的多,再加上底层器件、终端和系统等方面都还要做升级,这些成本支出相对而言可能就显得有些不值得了。而另一方面,事实上现在很多主打厘米级高精度的双模或多模定位产品在车载市场主要还是专注于智能汽车或半自动驾驶测试等相关服务领域,这类场景需要更高精度厘米级的环境感知和车道级定位功能,而大众类应用场景的话可能对精度的要求就不是那么高了。所以,目前我们还只是少批量的量产车有上北斗导航功能,大部分量产车仍然是采用传统单模的GPS方案。”
不过,在越来越多应用需求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推进下,未来几年“北斗/GPS”多模芯片必然会大量导入市场,对于车厂及芯片供应商们来说此刻转型实现产品的升级也是绝佳的良机。虽然几年之内可能会存在成本等方面的负担,但从长远来看,这也是整个行业通往大发展的“必经之路”。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