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卖掉”,是奇瑞“自我拯救”的唯一希望

汽车电子

2375人已加入

描述

这,几乎是奇瑞“自我拯救”的唯一希望。

空穴来风,“谣言”往往成真。

自从去年“奇瑞打包整体出售”的传闻甚嚣尘上,关于奇瑞要把自己卖掉的消息一直是络绎不绝,并以各种版本热闹了整个汽车圈。

综合起来,也就一句话,“奇瑞,待价而沽”,已是司空见惯。

谣言传一遍,奇瑞就出来否认一遍。无论是去年的“想多了”,还是最近的“胡说八道”,都潜藏着深沉的无力之感。尤其是随着宝能成为观致第一大股东之后,业内越发坚信终有一天奇瑞会把自己也挂上“待出售”的牌子。

这一天,并未等太久。

5月29日下午,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在芜湖召开第二届第九次职工代表大会。大会以无记名投票形式,全票通过了关于奇瑞汽车股权转让的决议。

根据本次大会达成的决议内容,奇瑞拟以不低于200亿元现金注入的方式引入外来投资者,增资扩股形式入股奇瑞汽车。这一决议,意味着一度被辟谣辟到尴尬症都犯了的“奇瑞被收购”一案终于尘埃落定,也标志着奇瑞的“混改”之路正式拉开大幕。

这,几乎是奇瑞“自我拯救”的唯一希望。

6个买家,谁来拯救奇瑞

觊觎奇瑞的“门外汉”,不少。

在奇瑞第九职工代表大会上,透露出一个重要的信号,“奇瑞计划出让其归属的51%的股权,目前有6家意向入股方已经进入到了谈判阶段”。

一石激起千层浪,“出售归属的51%的股权”,因为这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股权转让,而是涉及到所有权的转移,换而言之,就是“让对方控股”。据职工大会透露的消息是,目前奇瑞正和6位买家进行谈判,并且本次涉及出售股权的有可能是奇瑞股份,而不是整个奇瑞控股。

本次职工代表大会后,奇瑞汽车将会授权管理层与投资方开展增资扩股正式谈判,快速推进“挂牌重组”事宜。一时间,关于“6个买家都是谁”、“花又落谁家”的猜测纷沓至来。

业内认为,宝能的可能性最大。

虽然,目前宝能对外传递的信息是“不太愿意收购奇瑞”,只想安安心心做好观致。但自从去年开始“宝能的最终目标是奇瑞”这一说法久未平息。尤其是近日“宝能集团拟出资250亿~270亿元,以增资扩股形式入股奇瑞”,更是将这段“宝奇恋”炒到了新的热度。

当然,奇瑞委身宝能的消息被几经否认。不过,有消息显示,宝能掌舵人姚振华的确参与了收购奇瑞的谈判,并多次和奇瑞掌门人尹同跃,以及芜湖地方政府进行洽谈。毕竟,姚振华造车雄心勃勃,“脱虚向实”打造汽车版图,布局并不只是停留在观致汽车上,而是有着更大的野心,这一点从基本敲定将参股昌河铃木可以窥探一二。

近日宝能收购甚至在这一波传闻里,还提到芜湖市和奇瑞汽车方面开始接受让出第一大股东地位的方案,但依然保留部分国资股份,并将产业基地不得搬离芜湖作为要约条件之一。之所以宝能的可能性更大一些,除了姚振华的“野心大、财气大”之外,宝能汽车常务副总裁李峰是“奇瑞老人”,曾负责过奇瑞的销售业务,熟悉奇瑞汽车。由宝能汽车收购、李峰操盘,可能最大程度减少控股方变动后的管理消耗问题。

但是,宝能对不少车企“感兴趣”也是不争的事实。同时姚振华顾虑的是,宝能内部对收购奇瑞一事,赞同和反对的声音同样强烈。换而言之,宝能并不一定是奇瑞的最终归属,也只是其中一个选项而已。

希望入股奇瑞的也并非宝能一家,此前有传言称,打算通过混改入股奇瑞汽车的不只宝能一家,还有复星国际、鼎晖投资、拓普集团,正道集团的董事会主席仰融都在参与竞标。其中,鼎晖投资已在奇瑞汽车的股东之列,但仰融的造车愿望更为迫切。

对于收购奇瑞的传闻,复星国际方面回应称:“对市场传闻不予评论。”正道集团方面表示:“一切以公告为准”。

还有一个幕后玩家不容忽视,那就是跃升奇瑞控股第三大股东的华泰证券。

根据国家信息企业公示系统查证,奇瑞汽车的控股股东奇瑞控股的股权结构已经发生巨变,此前奇瑞锐创和芜湖建设两大股东分别出让股份,华泰证券则出资97840.65万元,获得奇瑞控股22.87%股份,赫然名列第三。从奇瑞控股集团公司的股权比例来看,国资目前占股40.1%,以尹同跃为主要持有人的芜湖瑞创占37.02%,华泰证券22.86%。

业内认为,此次华泰资管参股奇瑞控股,也有可能是为并购做准备。还有一种声音认为,这次华泰证券旗下子公司入股奇瑞控股也有可能是帮别人做嫁衣,比如说宝能系。

暂且不论这些“门外汉们”谁能成功进驻奇瑞,还有一股潜藏的力量不容小觑。“宝能背后是股份制的安邦,而安邦背后股东是上汽集团和中石化,等于收购观致的链条可以延伸到上汽那边。”上汽一直藏着收购奇瑞的心思,业内资深人士透露,“上汽并没有放弃”,而且从渊源到匹配度都令人对上汽收购奇瑞浮想联翩。

蠢蠢欲动者,比比皆是。

奇瑞汽车对资金的渴求,“财大气粗”的民营资本进入并非不可能。然而,想要拿下奇瑞51%的股权并非易事。作为芜湖地方国企,国资转让的决定权并不在奇瑞本身,而在于芜湖地方政府。奇瑞也曾在声明中写到“任何资本的进入都需要奇瑞汽车公开挂牌进行产权交易,并经政府有关部门审批同意。”

芜湖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也透露,收购事项如有进展,信息由公司股东芜湖建投对外发布。

到底花落谁家,还要经历一段漫长的谈判期,但“人心惶惶”已经成为奇瑞难以抹去的苦恼。

“全票通过”点燃了谁的尴尬?

再来划另外一个重点,“职工代表全票通过该项决议”。“全票通过”四个大字,写不出奇瑞员工浓浓的失望,和对企业现状的“变革”的渴望。

“宁可销量跌出前十,也要转型”。那年,尹同跃掷地有声的豪言依稀还回响在耳边。于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在外界眼里,有两个迥异的奇瑞汽车,一个是销量不断下滑,前景未卜的奇瑞。另外一个则是励精图治、奋力转型,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奇瑞。

但是转型,这一个味同爵蜡的词汇,并非所有宣誓者都能完美践行。

奇瑞的转型之路可谓“一波三折”。2010年,奇瑞全年销量达68万辆。但勉强的数据已经无法掩盖奇瑞积弊已久的发展漏洞,也就是那时,尹同跃决定推翻自己过往的思路,亲自踩下快行的“急刹车”。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尹同跃

或许,尹同跃也未曾想到,他亲自踩下的刹车会把奇瑞推向无望之境。技术派出身的领导者,决定了奇瑞在技术领域的不吝投入,工匠氛围浓厚,然而又在销量下滑之际再次按耐不住来自市场的诱惑,对稍有起色的销售结构大幅度调整。由于难以改掉“先有量和行业地位才有利润”的想法,在销量面前,以尹同跃为首的管理层还是不断向价格和市场妥协……

一路转型,一路左右摇摆。躬身奇瑞20年,尹同跃将这条长长的路途,视为修炼。然而在技术实力向卓越产品转化的过程中,尹同跃被市场挡住了去路。包括媒体和奇瑞汽车的竞争对手,大多都在看空奇瑞汽车。

从2003年至2017年的14年里,奇瑞汽车销售公司走马灯式地换了一茬又一茬总经理,销量亦是一跌再跌,这家曾经连续十年排名自主品牌第一的“老大哥”,在2017年仅仅录得55万辆的销量,与“确保90万辆,争取100万辆”的目标相差甚远,彼时同一时期进行转型的吉利现在销量达到了125万辆。甚至于说着“跟着奇瑞没前途”的经销商频频退网。

2017年,是奇瑞满20岁的一年,也是带着失落的一年。观致几经波折,终于被不堪亏损之重的奇瑞“甩卖”,紧接着奇瑞又将凯翼汽车51%的股权以24.94亿元的价格转让……与产品沉寂低迷相比,奇瑞可谓是动作频繁,但燃眉之急未解,依旧“缺钱”。

“按道理讲,奇瑞生产的车质量还是很不错的,可能是营销不行,大概里面的人总想着怎么争权夺利,不想着怎么好好卖车,”一位奇瑞的前任员工如此说到,语气中充满了无尽的可惜与无奈。奇瑞内斗一直是戏份颇多,导致的内耗严重。接近奇瑞核心高层得到证实,在经历了双方的近半年的磨合之后,奇瑞总经理助理赵焕已经从奇瑞离职。

无论是宝能的收购热情,还是四虎相争到六虎相争,一系列的传闻背后反映的是奇瑞汽车对资金的渴求。根据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发布的奇瑞汽车跟踪评级报告显示,2016年,奇瑞实现营业收入329.64亿元,利润总额为2.06亿元。而到了2017年,财务数据显示,公司的营业收入为294.7亿元,同比下滑10.59%;营业利润为-3764万元,净利润2.64亿元。今年第一季度,奇瑞汽车营业利润为-6.76亿元,相较于去年同期亏损额扩大了4倍。

销量持续下滑,盈利能力差,负债率高等问题缠身,从上位到出局,奇瑞用了不到十年。这条炼狱之路,奇瑞依旧没有找到“自我拯救”的方法,为了填补资金黑洞,“只有把自己也卖了”。

“即使60岁退休,我也还看着奇瑞成长,看到我死了的那一天……”1962年出生的尹同跃如今56岁了,已经没有太多时间去改变奇瑞的命运,但他的“理想国”却走向了“穷途末路”的岔路口。当51%的股权被挂牌销售,尹同跃还有没有机会看着奇瑞成长,他自己也不知道。

不确定的还有,一旦奇瑞把自己也挂牌销售,合资公司奇瑞捷豹路虎该走向何方?

混改,清场的开始

汽车企业混改的大幕,正在由“奇瑞把自己卖了”这一则悲伤的故事拉开。

5月25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名为《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的征求意见稿指出,“鼓励企业通过股权投资,开展兼并重组和战略合作,支持国有汽车企业与民营汽车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强强联手,组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汽车企业集团。”

这被视为混改提速的强烈信号。随着混改的呼声迭起,政府对于民营企业的关注热情空前高涨。将混改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也释放出一个关键的信息,“中国汽车正走向清场”。

随着时代趋势的改变,全球汽车工业将会走向强烈的行业集中度,中国汽车产业也不例外。目前中国前10家汽车生产企业的集中度达到90%,但尴尬的是企业数量并未随着集中度的增强有所减少,甚至随着新能源市场的兴起和造车新势力的迸发,有进一步扩张之势。截止2017年,全国新注册的新能源车企就有超过200家,数量超过美、日、欧所有汽车厂家数之和。数量众多,资源分散。

从欧美等汽车强国汽车产业发展之路来看,中国汽车行业数百家的造车势力洗牌在所难免。“要么实施重组,或者技术改造,没存量价值的企业应该关闭。”市场分析师认为,中国汽车目前面临着鱼龙混杂的局面,存在浑水摸鱼趁机捞一笔心思的车企不在少数,为了避免劣币驱除良币,洗牌势在必行。

2015年,国资委就确定了下一步的国企改革重点,希望进行大规模兼并重组,将央企数量缩减至40家,将集团资源进一步盘活。上汽集团、江淮汽车、广汽集团、长安汽车、北汽新能源等企业或是通过交换持股、管理层持股,或是引入行业外投资者等,或是吸引各种所有制的资本进入,都进一步打开了汽车企业的成长空间。

近日,一汽东风长安之间频繁的人士换防,被业内解读为“国企整合,走向合并”的信号。“我们去年已经开始改革薪酬,并做了很多调整。我个人认为薪酬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干事的环境。我们也在尽量调整环境,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全面推进职业经理人制度。”东风内部人士表示。

强强联合的背后,是你死我活的腥风血雨。一场“革命”的风暴正在袭来,只是不知道谁将会被先革掉性命。

毋庸置疑的是,在接下来的三到五年内,如蔚来、威马等诸多造车新势力们在一轮又一轮残酷的洗牌中,必将有一大批车企被整合收编,甚至被out出局。而谁又将成为为数不多的幸存者呢?如奇瑞般几经风雨,也未能全身而退。

“现在都在讲‘混改’,对奇瑞而言,如果资金缺口太大,财务状况一直不佳,引入战略投资者来‘输血’也未尝不可。”汽车行业分析师钟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最先爬到高峰,也最先感受到缺氧和呼吸困难的奇瑞,待价而沽的局面便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奇瑞能否在此次“混改”大幕下获取新生不得而知,但体弱者面临的局面都很类似。下一个是谁?“体弱”者如华晨,江淮离混改不远了。

或者说,大逃杀即将来临……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