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受技术制约

电子说

1.2w人已加入

描述

2018年6月15日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了一篇文章《The Death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供应链管理之死)》,是由原亚马逊欧洲总裁,曾任职APPLE和TESCO的Allan Lyall与波士顿咨询公司共同撰写。

仔细阅读文章,发现哈佛商业评论也是标题党,拿出一个吓人的标题供应链之死(恐怖感),然后介绍供应链现在的核心地位以及供应链现在的模式将被新技术所取代(代入感)。太明显的标题党痕迹了(我以后是不是也学习一下)。

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受技术制约

事实上供应链管理概念真正热起来是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之后,之前这个领域主要还是价值链,运营管理命名。而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促进了企业之间的信息协同。在那个时期对端到端的供应链管理有非常多的讨论,但可惜那个阶段技术不成熟:1、没有信息汇聚的平台(云计算技术在2006年才出现);2、传感技术不成熟(信息的获取还主要是手工完成);3、通讯技术不完善,不能用无线通讯覆盖各个环节。

所以端到端的讨论更多的是在业务上对端到端的期待,而不能真正的实现,所以从这个阶段,供应链可视性就一直是供应链的一个难点,也是这个原因,促发了对物联网的需求。供应链不能在同一个平台上协同,所以供应链管理形成了以核心企业为龙头整合的趋势,才形成了供应链管理热。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介绍过,这一轮的供应链热实际上是B2B发展,遇到了技术难题(无法过程透明,无法保证产品质量监控),由核心企业,通过线下的质量管理流程,与线上的交易(供应商协同SCC、VMI,协同预测补货CPFR)。

比如汽车行业,以汽车主机厂为核心,实现了汽车主机厂与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的协同,这种协同,主要是主机厂精选供应商,将主机厂的质量管控模式输出到零部件供应商,然后通过信息协同(供应商协同方案SCC,有的企业叫SRM,VMI,寄售)。

在零售行业,沃尔玛、宝洁公司的CPFR模式,是供应商与下游的协同预测,协同补货。

最典型的是Dell,通过线上销售,通过与供应商的协同实现了零库存,而实现零库存最关键的是保证供给与需求的平衡,这个平衡的关键点是供应链计划。

所以在这一轮的供应链热中,三个供应链技术非常关键:供应链计划、供应商协同,需求预测与补货。

这三个供应链技术的发展,实际上是受制于当时的信息技术,信息不能汇聚在一个平台,感知技术不普及带来的时间差形成的信息滞后。这是传统的供应链管理遇到的难题。

新技术会带来新的融合

事实上,新技术会打破行业壁垒,进一步实现信息对称,而信息对称之后,将会带来行业的融合,在融合的基础上重新社会分工,这个观点也是我最近在产业互联网系列文章中,介绍的,其中文章产业互联网升级路径系列(四)就是强调了产业互联需要要研究供应链管理理论中的难题,研究新技术下哪些难题可以被新技术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讲,《供应链之死》一文,更多的是从技术维度,介绍传统供应链管理模式会发生变化。从本质上,技术突破之后,会形成新的工具,这个工具会引发管理模式的变化,但供应链管理的传统痛点现在还存在,而新技术将改变这些痛点,在解决这些痛点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机会。

在新技术驱动下,供应链管理将会进一步分工。而在分工的模式下,供应链管理的难点会变,但供应链管理的主要流程框架不会变化太多。

比如,供应链计划的APS,传统是需要中心数据库的计算,而在物联网技术下,设备信息透明,设备智能化,让物料可以自动寻找下一个空闲的生产设备,这种APS方式与传统的APS的计划方法会不同,但APS提升设备效率的价值依然存在。

无论技术如何变化,供应链管理的逻辑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