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外媒The Information报道:华为内部制定了Project Da Vinci,达芬奇计划。在这个巧合的时间点,与中兴的热闹和喧嚣相比,华为则显得低调了许多。
随着消息的披露,华为至今没有做任何回应,关于华为这个“达芬奇计划”真实性有多少?在公关语言中,“不回应”则意味着这件事多半是真的。
曾经PC机时代的英特尔,手机时代的高通,如今人工智能时代的英伟达,都仿佛是一座座不可跨越的大山,屹立在那里,俯瞰众生。
目前美国公司出产的芯片几乎垄断了全球科技市场,可以这么说,目前对芯片有需求的主流科技产品,用的芯片百分之八十来自美国,甚至更多。美国方面对于芯片的垄断由来已久,这得益于其在科技领域长达几十年的领先,以及对于芯片领域技术型人才的吸纳和吸引力。
如果说早些年我们还能接受美国产的芯片运用在我们日常科技产品之中,但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打造属于自己的AI芯片,已经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因为早期的芯片处理器,还只是单纯的计算和模拟,而人工智能的出现,会将芯片变得如同人类大脑般学会思考,变得更聪明,甚至变“坏”。如果说其他的科技产品如同人的四肢,那么芯片就如同大脑,即便我们的科技产品打造的再好,四肢再健硕,但终究还是要接受大脑的支配,而“大脑”始终打着“美国制造”的烙印,显然是无法被接受的。
近来,受到中美贸易战的影响,与华为始终关系紧密但又惺惺相惜的竞争对手中兴因美国一纸禁令而瞬间崩塌,这让华为感同身受。
随着中兴事件的发酵,大众和国内科技公司对于芯片的重要性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认知,近段时间,有关“中国芯”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自主研发刻不容缓。今年4月20日,阿里巴巴宣布收购芯片公司中天微,全力布局AI芯片领域;5月,寒武纪发布首款云端智能芯片——Cambricon MLU100;7月4日,在百度 AI 开发者大会上,百度 CEO 兼董事长李彦宏宣布了百度自主研发的中国第一款云端全功能 AI 芯片“昆仑”.....在中国芯“组团”进军云端AI芯片的关头,华为的造芯计划在这个时间节点显得愈发必要,也许将成为整个中国产业发展的关键。
据了解,“达芬奇计划”主要内容是:第一,将AI引入华为的所有产品和服务当中,包括电信基站、云数据中心、智能手机、监控摄像头等;第二,为数据中心开发新的AI芯片,使得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应用可以在云端使用。总之,AI赋能一切业务,AI in All。这是华为最新的秘密“作战”方案,是华为涉足竞争激烈的人工智能市场的第一关,也即将是影响最广泛的战略目标。
“达芬奇计划”由华为副董事长、华为旗下IC设计公司海思董事长徐直军负责。早年间,徐直军在华为研发体系担任总裁时,曾提出花三年时间把华为研发打造成国人向往的研发中心。三年后,他做到了。因此,华为内部又称他为“徐三年”。不过,他冷血的末尾淘汰制也让他遭到了不少骂名。华为选派徐直军这样充满侵略性和冷血性的大将来负责“达芬奇计划”,相信除了他是海思掌门人的身份外,可能在AI领域,还需要更多他这种“开疆扩土”的“狼性”精神。
开发AI芯片是“达芬奇”项目的关键组成部分。华为一名知情人士透露,华为半导体部门海思的工程师负责设计华为自己的AI芯片,用于数据中心的服务器。华为经理表示,虽然华为目前使用英伟达的芯片来为其服务器增加AI功能,但华为希望逐步减少对美国公司的依赖。当华为为客户建立网络和数据中心时,“如果我们也能提供人工智能,那将是一个差异化因素。”
中国目前是英伟达的第二大市场,占到其总收入的23.5%。而且英伟达的GPU在深度学习支持市场里,目前依然是垄断地位。许多公司都严重依赖英伟达将AI带入自己的产品中,包括华为在内。所以,创建英伟达的替代品将是一场艰苦的战斗。
不过,华为依然被看好!
华为拥有庞大的研发资源,在开拓新业务方面也保持着良好的记录。华为已经超越了许多全球电信设备和智能手机的竞争对手,最初是提供更便宜的替代品,后来加强技术在价值链上攀升。在华为的18万名员工中,有超过8万人参与研发。华为在中国,美国,加拿大,德国,瑞典,俄罗斯和印度都设有研究中心。去年,华为在研发上花费了130多亿美元。
根据欧盟最新发布的《2017欧盟产业研发投入排行榜》,华为研发投入排在全球第六!
尽管短期内取代英伟达的可能性不大,但华为以前也曾对其他大型美国技术供应商构成过挑战。华为曾在几乎所有的华为手机中使用高通的芯片,然而,在过去的七年中,它通过开发自己的移动芯片,同时积累了越来越多与无线技术相关的重要专利,将自己变成了高通的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
虽然华为的“达芬奇计划”现在还略显青涩与神秘,不过,这一计划也让业内看到了在AI领域的一丝曙光,如今AI领域的号声也才刚刚吹响,我们期待华为能够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奇迹。
如今,华为决心已下,众志成城。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