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没来,但中国已成为机器人的试验场

描述

不管人们是否做好准备,机器人将离开实验室这一阶段,进入现实世界中的测试环节。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居住在城市,这些技术提供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方法,同时促进更安全的运输、生产制造和能源供应。而城市“生活实验室”是科学家们试图理解机器人的一种方式。

据维基百科介绍,“生活实验室”(The Living Labs)这个概念最早由麻省理工学院的William J. Mitchell、Kent Larson和Alex Pentland提出。他们认为,“生活实验室”代表了一种以用户为中心的研究方法,用于在多个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环境中进行感知、原型设计以及验证和改进复杂的解决方案。

近些年来,机器人也加入了“生活实验室”的项目中,各国科学家试图通过社会实验,了解机器人对城市生活的影响。

机器人是相互联系、互相交互、有认知能力的物理工具,它们可以感知周围环境、分析事件起因、制定或修改计划并控制自己的行为。然而,城市的日常动态很复杂,这使得机器人的行为比一般试验场内的行为更加难以预测。

一、世界各地城市正成为机器人的试验场

城市管理者也逐渐意识到,现实世界的实验可以支持创新,并吸引国际投资。因此,世界各地的城市都在竞相成为机器人的城市试验场。

菜鸟ET物流实验室研发的"G+无人快递车"

谢菲尔德大学城市研究所最新发布的白皮书指出,在推广“机器人自治系统”(Robotics and Autonomous Systems,简称RAS)和确保在城市内进行有意义的测试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巨大的挑战。该校城市自动化与机器人研究助理Rachel Macrorie撰文分析了机器人在城市应用中的三个典型场景和现实挑战。

总结来说,在物流运输领域,可实现“最后一公里”货品交付的机器人开始规模化应用,不过,这些城市试验并非完美无缺:一些交付机器人曾出现过导航问题,比如被卡住或撞到障碍物,包括撞到人;更不用说还遇到了一些公民和活动人士出于对公共空间和行人安全的担忧而表达的反对声。

在城市设施维护领域,机器人有望到达那些人类无法进入的地方,系统地进行长期工作,从而延长城市基础设施的寿命,减少维护费用。但问题仍然存在,政府要确保,不仅仅是那些富裕的和对外友好的城市地区能从“机器人自治系统”试验中受益。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