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式电动车的春天来了吗?我国增程式电动车的发展如何?

描述

7月25日,《电动汽车观察家》发布了“日产Note e-power热卖,增程式电动车的春天来了吗?”一文。文章发布之后,引起了比较大的争议,焦点是,通用沃蓝达(Volt)和日产Note e-power算不算增程式。

《电动汽车观察家》先撤回此文,再次考证之后,我们认为,Volt是否是增程式各有争议,但如果套用国标《电动汽车术语》,由于Volt车载供电装置和驱动系统有传动连接,部分工况下发动机会参与驱动,Volt按中国国标定义,不属于中国的增程式电动车。

至于Note e-power,它属于串联式混合动力,即发动机不直接参与驱动基本没有争议,但它的动力电池极小,只有1.5kwh,是否能被《电动汽车术语》承认为有“纯电续航里程”,也存在争议。但是,Note e-power的串联式混合动力,和一般的增程电动车,技术类型极其类似。所以我们修改重发此文,把这个技术路线的产品介绍给大家,并探讨增程式在中国的前景。感谢大家对《电动汽车观察家》的批评指点。

--------正文开始--------

上市11个月,本土销量超过10万台;今年前半年,帮助日产在时隔48年后,第二次登上日本乘用车销量榜榜首,超过了曾经第一名的丰田普锐斯——日产Note e-Power上市一年半,销量一路看涨,成为目前最受日本消费者欢迎的汽车。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款车采用串联式混合动力系统,虽然也有发动机,但是只用于带动发电机给电池充电,不参与车辆的驱动。驱动力来自于电池放电驱动电机带动,非常类似于电动汽车和增程式电动汽车。

日产Note e-Power的热卖,使得汽车产业在燃油驱动向纯电驱动演化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个值得期待的技术路线。从全球范围来看,和日产Note e-Power非常接近,常常使用串联混合动力技术的增程式电动车,市场表现一直不温不火,正式推出增程式电动汽车的车企也屈指可数。Note e-Power在日本本土热卖,可否让我们对增程式电动汽车抱有更多期待?增程式在中国会获得同样的市场认可吗?

已卖近15万辆

2016年11月,日产Note e-Power正式发布,这是首款配置e-Power系统的车型。

在此之前,宝马i3增程式版和菲斯科卡玛等增程式电动车都已上市销售。它们和日产Note e-Power类似,燃油发动机只能发电,不能驱动,只是它们的动力电池要大得多,纯电续航也更长。

不过,这几款车的市场表现并不算好。今年1月-6月,宝马i3纯电版和增程版共卖出3504辆。菲斯科卡玛已于2012年停产。广汽传祺曾推出一款增程式电动车,后来改为了插混路线。 

和这几款串联混合动力车型销量低迷不同,日产Note e-Power上市后,市场接受度很高。

日本汽车销售协会联合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日产Note(包括燃油版和e-Power)在日本的销量为13.8905万辆,2018年1月-6日的销量为7.338万辆,分别是同期日本乘用车销量榜的第2名和第1名。

日产日本在官方新闻稿中称,“购买Note的消费者中,大约7成购买了配置e-Power系统的车型”。按照这个比例,Note e-Power已经卖出近15万辆。

“一台能自己发电的电动汽车”

Note e-Power在本土市场销量迅速走高,原因何在?

日产方面将Note e-Power称为“一台能自己发电的电动汽车”,所以无需充电,也没有充电口。这款车采用的是串联式混合动力,搭载了一台三缸1.2L排量的发动机,日产聆风同款电机,和一块1.5kWh的电池组,最大功率为80kW,峰值扭矩254Nm。

日产官网介绍,e-Power动力系统的特点是全电机驱动,车轮的动力全部由电机直接提供。电池产生的动力被传送至由燃油发动机、发电机、逆变器和电机组成的e-Power动力系统。

Note e-Power的动力系统

来源:日产中国官网

在传统的混合动力系统中,当电池电量较低(或高速行驶)时,电机需要与燃油发动机共同为车轮提供驱动力,而在e-Power动力系统中,燃油发动机不再与车轮连接,只起到为电池充电的作用。另外,与纯电动汽车不同,e-Power动力系统的能量来源是发动机,而不是电池。

Note e-Power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两方面:油耗低,噪音低。

油耗方面,按照日本JC08标准(日本从2007年10月开始实施的油耗标准,单位是km/L,即每升燃油能行驶的公里数),Note e-Power的燃油经济性为37.2km/L,略低于第4代普锐斯40.8 km/l的水平。

Note e-Power的减噪设计

发动机

来源:日产日本官网

“安静”也是Note e-Power的一大卖点。

除了改善发动机的噪音问题,Note e-Power的前部、尾部和侧面都设计了遮音挡板,最大限度地减少噪音影响。

增程式在中国:“身份”不明,上市率低

看到Note e-Power在岛国近邻热卖,我们不禁想问,这种技术路线可以在中国推广吗?在中国,这种串联式混合动力,大多被用于增程式电动车(和日产Note e-Power不同在于有长的纯电续航里程,一般也可以插电),会成为主流技术路线之一吗?

如果让你说出中国在售的增程式电动车,多数人恐怕都做不到——生产增程式电动车的企业实在太少了。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出版的《2017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报告》“中国新能源乘用车行业2016年发展综述”一文显示,明确增程式为技术路线之一的中国企业仅有奇瑞和广汽两家,外资企业也只有通用汽车和宝马汽车。

虽然上市率较低,但增程式一直属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一支,在2016年5月,工信部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一文中,也提到,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包括高性能插电式混合动力总成和增程式器发动机。

来源:《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

在2015年6月工信部发布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和2018年6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中,增程式电动汽车项目依旧均属于纯电动汽车项目;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则被列为燃油汽车投资项目。

这个细微的差别,看起来像是国家有意鼓励增程式电动汽车领域的投资。一位车厂研发负责人认为,从国家的产业政策指导来看,增程式非常有前途,从技术上来看,增程式既有纯电动的驾驶优势,也解决了里程忧虑,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

不过,在涉及政府补贴时,增程式又被归为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范畴(通常在括号中出现)。

发动机

2018年2月发布的新能源汽车最新补贴方案

这对增程式电动车最实质的影响就是,享受不到纯电动汽车那样比较高的财政补贴。多位业内人士向《电动汽车观察家》表示,受纯电动补贴政策挤压,是增程式电动汽车发展滞后的一大原因,在他们看来,增程式电动车项目更适合没有补贴政策的环境。

在被问及为什么增程式路线在国内一直处于“非主流”地位时,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告诉《电动汽车观察家》,“首先,纯电动汽车的补贴比增程式高1倍;第二,纯电动(相对增程式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最容易做,最简单。既简单,补贴又高,谁会放着肥肉,啃骨头呢?”

增程式,“我们一直在推”

选择啃增程式这块“骨头”的车企不多,奇瑞是其中一家。

“纯电动+增程式”是奇瑞的技术发展方向。早在2010年,奇瑞就承建了科技部的几个增程式技术科研项目,并且在2010年11月5日的第25届世界电动车大会上,展出国内第一款小型增程式纯电动汽车奇瑞S18D-REEV,可实现300公里的续航里程。

瑞麒M1-REEV增程式电动车

2011年4月19日,奇瑞在上海国际车展上又展出了瑞麒M1-REEV增程式电动车,当时,这款车的续航里程达到350公里。不过,瑞麒M1-REEV在车展之后并没有量产上市。

2014年1月,科技部官网转发了安徽省科技厅的《安徽奇瑞全力加大新能源汽车研发》一文,介绍奇瑞“全力研发插电式混合动力、全新结构轻量化、增程式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前沿技术。”“增程式电动汽车已经完成了性能样车研制,整车续驶里程可以达到400公里以上。”

如今,三年多过去了,奇瑞的增程式电动车进展如何?

奇瑞新能源研究院院长倪绍勇表示,“最近几年,我们一直在推这个事(增程式电动车项目),看准这个方向一直在推,我认为我们的方案是可行的,要不了太久,我们的增程式新产品就会拿出来。”

对于外界“增程式在低速或者高速行驶时,节油率不高,甚至油耗大于燃油车”的疑虑,倪绍勇介绍,有些增程式方案存在这种问题,但奇瑞的方案受工况影响较小,不存在低速和高速工况下油耗高的问题。不过,他没有透露奇瑞增程式电动车项目的细节。

如果说奇瑞是坚持发展增程式路线的传统车企代表,这一领域的新造车企业代表当属车和家。

车和家在成立初期,就确立了超小型纯电动汽车SEV、中大型增程式电动SUV和适合0-100公里区间车型的发展路线。根据车和家发布的信息,这款SUV的纯电续航里程为150公里,发动机启动后,整车续航里程可达800公里。

在最近发布的车和家内部采访中,车和家创始人李想表示,选择增程式路线的主要目的,是解决用户的里程焦虑问题。

车企——寻找小巧、安静、高效的增程器

无法享受和纯电动相当的补贴,是增程式电动汽车在中国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那么,增程式有望在后补贴时代成为主流技术路线之一吗?杨裕生的看法很乐观。

他认为,补贴退坡后,增程式会大大发展。“Note e-Power上市一年半就有这样的销售成绩,由此可以看出,串联式混合动力路线的前途不可限量。增程式电动车的电池用量很少,价格较低,车的重量也很轻,只要做好适合增程式电动车的发动机和控制系统,增程式路线是很有前景的。”他说。

但是,目前能“做好适合增程式电动车的发动机和控制系统”的企业非常少。

北汽新能源总工程师陈平认为,车企要开发增程式汽车,首先要找到小的、高效的发动机,但国内的企业在这些方面的经验都比较欠缺,目前,市场上基本上没有好的增程器产品。

在燃油发动机设计上,国内企业竞争力比较薄弱,而且适合增程式的发动机和传统燃油车发动机也不同,会出现噪音大和效率低等诸多问题。“这些困难不仅是国内企业存在的,也是国际车厂面对的”。陈平说。

陈平表示,即使有了小巧、高效的增程器,车企还必须掌握合理、经济的布置方式——如何把电池、增程器和散热系统等组合起来,如何控制,实现性能平衡都很难拿捏。同时,还要实现较高的经济性——即较低的电耗和能耗。“Note e-Power出来,也是一个范例,让大家看看这种车(增程式)是怎么配置的。”他说。

上述车企研发负责人认同,目前,国内增程器的热效问题一直没有大的突破,如果要做到很高,成本也会相应提升,另外,增程器在低速负荷时,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即噪声、振动与舒适性)也是一个问题。

“另外,增程式在高速阶段的劣势比较明显,经过能量转换后,转换效率会降低,综合来看,增程式的应用场景是比较有限的。我们认为,增程式是纯电动的补充,是为解决里程焦虑和成本压力的技术路线。”这位负责人说。

在车和家总工程师马东辉看来,开发增程式电动汽车,缺乏的不仅是做好增程器的企业,更是企业做好增程器的意愿。

他介绍,虽然国内的燃油发动机技术比较薄弱,但与传统发动机相比,增程式的运行工况比较简单,技术难度也相对较低。但是,增程器和发动机的工况不完全一样,针对增程式的控制效率开发发动机,才能适合增程式电动汽车。

马东辉告诉《电动汽车观察家》,现在国内还没有专门为增程式开发的发动机,即增程器。现有产品往往是在传统的发动机基础上改一下,这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从技术和结构设计上开发增程器,企业的能力是可以达到的,但是没有足够重视,大家一窝蜂地去做纯电动,不愿意按照增程式路线开发这样一款发动机。”

对于上文提到的“增程式在低速或者高速行驶时节油率不高”和噪音大的问题,马东辉认为,都可以通过一定的策略应对。

他表示,“增程式在低速或者高速行驶时节油率不高”的说法比较片面,不论是低速还是高速运行,电池的SOC(State of Charge,荷电状态,即剩余电量)比较高时,增程器是不启动的,即便SOC降低到需要启动增程器时,也可以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方法,选择相对经济的转速。再加上增程式电动汽车在刹车时可以进行能量回收,而燃油车做不到这一点。因此,在同等条件(车重和风速等)下,不会出现增程式比燃油车油耗更高的现象。

对于噪音问题,马东辉认为,噪音与是否是增程式无关,而是取决于增程器本身的技术。两缸机和三缸机用在传统燃油车上,NVH不太好,用在增程式上也是一个难点,但如果采用四缸机,燃油车和增程式的震动和噪音差别并不大,也可以通过策略进行调整。

“例如,在低速或者车辆停止的情况下,不让增程式启动,车辆行驶的时候再启动增程器,这样一来,乘客和司机对车辆震动的敏感度会降低。在某种工况下,如果SOC不是特别低,增程器可以不启动,避免发生类似的噪音问题。”他说。

增程式的春天来了吗?性价比说了算

增程式电动汽车的春天还远吗?或者说,还会出现吗?

上述业内人士认为,即便目前的补贴较低,增程式电动车还是很有竞争力的。“增程式的购车成本虽然比燃油车高,但使用成本远低于燃油车,如果考虑环保成本,再加上一些政策导向,增程式的性价比较高,机会还是蛮大的。”

当然,我们无法苛求普通消费者将环保成本计入购车考量,真实的性价比是关键。

如果不考虑环保因素,增程式的性价比如何?陈平说,“从性能和整体性价比来看,增程式应该不会优于插混。当然,还要看增程式后续的发展和性价比提升如何。”

马东辉认为,评论增程式的性价比,必须考虑车型定位。作为一款经济型家庭小轿车,Note e-Power的市场综合表现不错,而大型增程式电动汽车对系统部署和增程器的要求不一样,体积和排量大,性能好,价格也高。

“如果和燃油车比,增程式多了一套系统,价格肯定高,但燃油经济性也高;如果和纯电动比,前提必须是续航里程相当。例如,增程式是600公里的续航,纯电动的续航也必须是600公里,这样一比,增程式就有优势了——不会受出行选择和半径限制,这也是性价比的一方面。”他说。

“我的看法是,10年内,增程式应该是燃油车和纯电动汽车之间比较好的过渡车型。因为纯电动涉及续航里程和充电桩不足的问题,插电式混合动力存在技术门槛的问题,增程式是在混合动力和增程式之间取了一个比较好的平衡点。”马东辉告诉《电动汽车观察家》。

回到最初的问题,国产增程式产品能否在中国市场复制Note e-Power在日本的战绩?关键要看企业的技术积累,潮水退去之后,能否拿出市场认可的产品。正如倪绍勇所说,“如果我们的(增程式)产品能让用户完全不受限制地旅行,我觉得完全有可能(获得市场认可)。”(完)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