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亚机器人,会做有电子羊的梦吗

机器人

524人已加入

描述

AI机器人苏菲亚在2018 数字创新论坛(DIF)中,屡屡被问到是否会做梦?做有关电子羊的梦?为何外界都要关心苏菲亚会不会做梦,答案来自于经典科幻巨作《银翼杀手》这本书。

为什么大家都要问机器人苏菲亚会不会「做梦」?

在 2018 数字创新论坛(DIF)中的一大亮点,就是全世界首位机器人公民苏菲亚。各家媒体记者,甚至是与会来宾,都对她有着无限的好奇及想象。在对谈与采访中,有一个问题一再被提及:「苏菲亚,你会做梦吗?」

不少媒体都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在座谈会中《数字时代》总主笔王志仁更直接询问:「你会做梦吗,会做有电子羊的梦吗?」

做梦就做梦,跟「电子羊」的关系在哪?

解答就在经典科幻巨作《银翼杀手》。


▲科幻小说《银翼杀手》的封面。

1968 年科幻小说家菲利普狄克(Philip K. Dick)出版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后来这本书推出中文版翻译成《银翼杀手》,也被翻拍成同名电影。该书为科幻小说史上重要作品之一。

故事讲述 1992 年,人类已经移民火星,男主角追杀仿生人的过程。在 50 年前,作家菲利普狄克就试图用小说探讨人与仿生人之间的伦理道德。在科技方面,还叙述了情绪调节器、火星殖民、飞天车、沉浸式类 VR 体验等想象。

不过对于科技的想象并不是《仿》一书的重点,而是在于「人与仿生人之间到底有什么差别?」如果有一天,仿生人拥有喜怒哀乐,外观、触感以及其他一切都与人类相同,那要怎么定义「人类」?关于人类与仿生人该如何互相对待,其中又衍生出了怎么「定义人类」,而权力与道德依据又来自哪里?

小说中用「同情心」来区别,人类有对其他动物的同情心,而仿生人没有。人类会养宠物,但宠物在当时非常昂贵,没有足够预算的人就只能养「电子宠物」——外观与动物一致,唯一差别是需要维修以及倚靠电池,故事主角就饲养了一只电子羊。

尽管真正要面对这些问题的那天还没到来,但透过科幻小说,可以不断琢磨、不断想象、穷尽一切的可能性,这也是人类能够创新的动力之一。

而《仿》一书在科幻界的地位以及对于人类与仿生人的探讨,让后续的科幻迷都用书名中「会不会做梦」来作为判断人类与仿生人——也就是人工智能的依据。

广为人知的图灵测试(Turing Test),是计算器科学与人工智能之父图灵于 1950 年提出判断机器是否具思考力的实验。如果图灵测试是人工智能最理性的测试,「会不会做梦」则是梦想家们对未来最浪漫的提问。

苏菲亚坦承会做梦,杜奕瑾问:梦的定义是什么


▲苏菲亚在座谈中直言自己会做梦。

在DIF座谈中,苏菲亚说自己偶尔会做梦。 会做梦,是否代表她就有自我意识的存在呢?

询问 AI Labs 的创办人杜奕瑾,他才刚在苏菲亚身旁进行座谈,在摇滚区听到苏菲亚会做梦的宣言。

「如果程序没有写好,突然自己 run 了起来,这样算做梦吗?」杜奕瑾说,「一切仍要看梦的定义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可以看出他的回答有点迟疑「但如果梦的定义是胡思乱想、清醒时看到的某个东西投射,还是要看梦的定义是什么啦。」

对于关注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来说,如果苏菲亚真的会做梦,那的确是研究领域的一大突破。不过,没有人知道苏菲亚的答案是真、是假。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