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三号正在创造航天界的“中国新速度”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29日,北斗三号第九颗、第十颗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此次发射的两颗卫星是北斗导航全球组网从最简系统迈向基本系统的首组卫星。

北斗的建设,像一场马拉松比赛,既考验耐力又比拼速度。作为“北斗大本营”之一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航天五院),此刻正面临批产新高峰:自去年11月发射北斗三号首发双星开始,9个月发射10颗星,北斗三号正在创造航天界的“中国新速度”。

“批产”北斗:向基本系统建设迈进

随着北斗三号“老九和老十”成功入轨,如何“更好、更快、更强”地完成北斗三号卫星的研制生产任务,成为摆在航天五院研制团队面前的首要课题。

发射场数星待发、总装大厅十余星在研、后续任务设计已经跃然纸上……不论在哪,北斗三号的研制都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发射场的卫星试验人员较以往减少近一半,在发射场的全流程时间缩短近三分之一,研制人员和研制周期都大幅缩减。如今的北斗三号更加注重以科学的管理加强卫星地面试验验证,成为“批产”北斗的创新秘诀。

北斗三号卫星总指挥介绍,以此次发射的北斗三号第九颗、第十颗卫星为例,航天五院首次在北斗三号卫星测试中采用远程测试的方法,前后方实时联动,极大地发挥了后方判读专家的保障作用。

2018年3月30日,8颗北斗三号卫星在空间“棋盘”上就位,完成了北斗三号最简系统的部署,通过扎实的在轨试验对几大系统进行了全面“演练”。这一目标实现后,刚刚成功发射的双星便开始向基本系统建设迈进。

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介绍:“北斗三号卫星是由三个轨道面30颗卫星组成的,具体包括三颗同步静止轨道卫星、三颗同步倾斜轨道卫星和24颗中圆轨道卫星。为了建设北斗星网,兑现全球导航的承诺,后续的组网任务将更加紧迫,北斗三号将以更高速的节奏布网。”

身穿“AR”:智能新技术助力卫星装配

在总装厂房里,卫星旁边总是站着一个“奇怪”的人。他头戴一个神秘装备,不时喃喃自语,“拍照、录像、停止”,活生生一个“未来战士”。

其实他只是一名普通的总装检验人员,正全神贯注开展卫星总装测试过程检验记录工作。他头戴的神秘装备是航天五院科研人员最新研制的数字化智能总装检验装备,这项装备实现了智能穿戴装备、AR(增强现实)技术与各航天器型号平台检验过程的完美结合,在北斗三号卫星中成功应用。

自2017年起,在项目团队共同努力下,航天五院攻克了一系列智能装备与检验作业集成相关关键技术,开发了基于各型号平台的数字化总装检验系统。

一些一线科研人员说,智能系统在解放作业人员双手的同时,还形成了检验作业培训、作业引导、结构化数据采集、多媒体记录、检验数据包自动生成等功能,不仅提高了检验作业的规范性,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对提高航天器型号数据包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专家表示,人工智能新技术在未来卫星总装测试工作中应用前景光明,项目组后续还将根据航天器总装工作特点,开展总装过程预警等各项功能的开发,助力导航卫星等各型号研制。

造“中国星”:30颗北斗卫星有效载荷全部国产

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导航卫星,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30颗北斗卫星、有效载荷全部实现国产化,并且只有2到3年的时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如果说要实现一两颗卫星有效载荷的国产化,按照传统的研制方法还能解决,但是30颗卫星数量巨大且种类各异,就必须寻求更高效的办法。”航天五院西安分院北斗三号卫星副总设计师张立新说。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航天五院西安分院在原子钟、行波管放大器、固态放大器、微波开关、大功率隔离器等5大类19项国产化部件方面推进研制,并以“全国大联合”的方式,抓总组建了由20多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组成的研制队伍,最终实现了有效载荷部件全部国产化。

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说:“北斗三号性能在北斗二号的基础上,提升了1至2倍的定位精度,建成后的北斗全球导航系统将为民用用户免费提供约10米精度的定位服务、0.2米/秒的测速服务。”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