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业机器人的需求的不断增加,工业机器人生产更加的标准化

机器人

533人已加入

描述

随着我国的人口红利优势的逐渐减弱,劳动力市场结构也跟着发生变化,对于一些重复性的、体力劳动的工作,人工成本贵且离职率高,这在无形中给制造业、仓储业等带来很大的成本压力。于是,很多企业开始把注意力放到了工业机器人上,开始采购能够代替人工作业的机器人来满足自己的用人需求,且对于工业机器人的需求的不断增加。工信部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约为3.3万台,到2016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7.24万台,增长119.50%;2017年前三季度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95351套,同比增长69.4%。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秘书长郝玉成表示,他们曾调查过881家企业,2015年新增机器人14115台,2017年新增机器人24293台,增幅为72%。他还表示,2017~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整机销售量预计年增长超过20%。2020年,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300亿元,如果包括集成,整体规模大概为1000亿元。

以码垛机器人为例。码垛机器人作为机器人产业的一个技术产品,是企业生产线上重要的设备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机器人行业规模最大的细分市场之一。主要用来对工件或产品进行搬运、码垛、卸垛等操作任务。它的机械手和机身主体通过电控伺服系统及中心回转装置皆可实现在三维坐标内360°水平精准回转,机械手可垂直升降且可抓码多种异形建筑制品成方垛、采用对重质量平衡方式一次抓码载荷可达600公斤的重载码垛机器人,能完全满足砌块(砖)和其它相关行业的重载码垛需要。它占地空间小,运作灵活精准,快速高效、稳定性强,能耗低,作业效率高,可大大降低人工成本和劳动力,被广泛运用于制造、仓储、物流、医药、烟草、食品等行业。

目前,码垛机器人在我国的市场发展中才刚刚起步,且我国许多企业正处于由传统装备向先进制造装备转型的时期,需求旺盛,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可期。根据伙伴产业研究院研究搬运码垛机器人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到2017年都保持着快速增长,且2017 年销量达到 4.3 万台,同比增长 32.7%,2017 年中国搬运码垛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 80.5 亿元,同比增长 28.8%。预计到 2020 年市场销量有望达到 11 万台,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166.8 亿元。

伙伴产业研究院研究搬运码垛机器人的统计数据

工信部装备司副司长罗俊杰认为,服务机器人特别是特种机器人的推广应用,可能会远超人们的一般预期。他分析认为,未来机器人特别是服务机器人可能会呈现下列四个趋势:

一、新材料将大量应用于机器人领域;

二、云服务技术加速机器人应用水平全面提升;

三、人工智能将促进机器人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

四、机器人将逐步由单纯的产品竞争转向复杂融合的生态竞争。

未来机器人领域的市场竞争,会超越企业的界限,形式也将由原先的产品竞争逐渐转变为产业生态竞争,竞争的范围、对象和内容将更加复杂,市场主体只有形成互益共生的生态环境,才能在竞争中发展和提升。

在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短缺与战略发布的双重刺激下,以及机器人本体及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的推进中,投资回收期缩短、成本比以前降低的快,一大批国产机器人企业涌现,迎来了红利发展黄金期。根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自2012年以来,机器人行业的公司数量从不到300家增加到3400家。对此,亿欧盘点了国内10家机器人制造公司,如下图:

亿欧:国内10家不同领域研发配送机器人企业:国内10家工业机器人研发制造企业(含中外合资)

虽然机器人产业相当火爆,并且码垛、分拣、机械手等机器人取得一定的发展,但值得深省的是,对于机器人生产的企业,真正合格的只有不到0.025%。根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的3400家企业中,真正制造工业机器人的公司不超过80家。而且在这不足80家企业中,中国只有27家是具备一定规模和显著技术能力的机器人制造商。

也就是说,在这3400家企业中,只有近80家企业合格。究其原因,可以引用维韦克·瓦德瓦在美国《华盛顿邮报》发表《为何中国无法拥有下一代制造业》的文章中的主要观点:第一,中国使用的机器人有75%是从国外公司购买或组装的,而且严重依赖从国外进口的核心部件。第二,中国的机器人企业生产的大多为低档产品。第三,中国先进制造业专业人才匮乏,经营复杂信息工厂的能力是软肋。

还有一个原因是,政策补贴致使一些企业滥竽充数。据新战略机器人网报道称:大量的补贴也是推动国内制造商数量快速增长的原因。这些制造商所生产的大部分机器人是简单的搬运设备,甚至连六轴机器人的比例在过去三年中也出现了稳定的增长。本地制造商正在装卸机器人等低利润应用领域竞争,还越来越多地朝简单的焊接应用发展。而外国制造商则正致力于研究智能的灵活性设计概念,以及更简单、更安全的可用性。

据郝玉成介绍,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包括上游核心零部件生产,如伺服电机、精密减速器、控制器等,中游机器人本体制造、系统集成以及下游的合作代理和第三方服务。而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上游的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差,关键元器件依赖进口;中游的可靠性差,行业工艺基础薄弱,品牌形象不佳;下游的技术支撑和技术服务能力弱,应用的领域较为粗放。

郝玉成强调,中国机器人在战略创新上,要将产业战略、标准战略、检测规划与认证的战略系统性地连接起来,不能单打独斗,更不能不走向产业。在理念创新上,一定要用标准化的方式,使产品尽快地集成产业,标准是固化创新、固化产品的手段。我们要重视机器人产业的标准、检测和认证工作,将机器人技术变成一个产业,不再是“小作坊”式地成立几个实验室生产几个小产品,这样的机器人是不能走入我们生活中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