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码与解码
本文主要是关于卷积码的相关介绍,简要分析了卷积码编码译码程序仿真程序,希望通过本文能让你对卷积码有更深的认识。
卷积码是一种差错控制编码,由P.Elias于1955年发明。因为数据与二进制多项式滑动相关故称卷积码。卷积码在通信系统中应用广泛,如IS-95,TD-SCDMA,WCDMA,IEEE 802.11及卫星等系统中均使用了卷积码。
卷积码使用(n,k,L)表示,码率为R。
n为输出码字;
k为输入的比特信息;
L为约束长度,也称为记忆深度。
R表示为R = k/n。
卷积码是一种有记忆的纠错码,编码规则是将k个信息比特编码形成n个比特,编码后的n个码元不但与当前输入的k个信息有关,仍与之前的L-1组的信息有关。
卷积码译码是指按最大似然法则译码,对二进制对称信道(BSC)来说,它等效于最小汉明距离译码。在这种译码器中,把接收序列和所有可能发送序列进行比较,选择一个汉明距最小的序列判作发送序列。由于信息序列、编码序列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又惟一对应网格图的一条路径,因此译码就是根据接收序列R在网格图上全力搜索编码器在编码时所经过的路径,即寻找与R有最小汉明距离的路径。 [1]
与分组码不同,卷积码编码后的n个码元不仅与当前段的k个信息有关,还与前面的N-1段信息有关,编码过程中互相关联的码元个数为nN。卷积码的纠错性能随N的增加而增大,而差错率随N的增加而指数下降。在编码器复杂性相同的情况下,卷积码的性能优于分组码。
卷积码又称连环码,他是非分组(没有固定长度)有记忆编码,但也是一种线性码,码的结构简单,其性能在许多实际情况优于分组码,通常更适用于向前纠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纠错编码。卷积码其编码器在任一规定时间内产生的n个码元,不仅取决于k个信息位,还取决于前N-1段规定时间内的信息位。整个编码过程可以看成是输入信息序列与由移位寄存器和模2加法器的连接方式所决定的另一个序列的卷积,卷积码由此得名。这N段时间内产生的码元数目nN称为卷积码的约束长度。通常将卷积码记作(n,k,N),其中k为一次移入编码器的比特数,n为对应于k比特输入的编码输出。其编码效率为R=k/n。
卷积码结构是“信息码、监督位、信息码、监督位…(m1,c1,m2,c2,m3,c3...)”。
c1=0+m1
c2=m1+m2
c3=m2+m3
卷积码编码器
(1) 有k个输入信息端,n个输出端(k
(2) 通常称K为约束长度(一般来说,约束长度越大,则码字纠错 性能越好)。
(3) 码的效率:k/n
(4) 编码前,k(K-1)个寄存器单元全部复位清零。
(5) 由于一段消息不仅影响当前段的编码输出,还影响其后m段的 编码输出,所以称参量K=m+1为卷积吗的约束比特长度为 K*n·==。
(6)注意进入卷积编码器的最后m段消息仍是要编码输出的消息,对这最后m段消息的编码处理,称作卷积编码的结尾处理。一种常见的结尾处理方法是额外输入m段无效的0数据比特,一方面将存储的m段消息编码全部推出,另一方面保证编码器回到全0的初态。
function [out_put,out_G,out_k0] = convolution(baseband_out)
G = [1,0,1,1;1,1,1,1]; % Generation Matrix G of CC(卷积编码器)
k0 = 1; % Number of bits was input into CC
input = baseband_out; % input data
%查看是否需要补0,输入input必须是k0的整数倍
if rem(length(input),k0) 》 0 % whether add 0
input=[input,zeros(size(1:k0 - rem(length(input),k0)))];
end
n=length(input) / k0; %% 把输入比特按k0分组,n为所得的组数。
%检查生成矩阵G的维数是否和k0一致
if rem(size(G,1),k0) 》 0 % check the row of G whether identical to k0 %size(A, dim)dim=1表示取矩阵的行数,dim=2表示取矩阵A的列数。
error(‘Error,G is not of the right size.’)
end
%得到约束长度K和输出比特数n0
K=size(G,2) / k0; % restrict length
n0=size(G,1); % ouput length
%在信息前后加0,使存贮器归0,加0个数为(K-1)*k0个
u=[zeros(size(1:(K - 1) * k0)),input,zeros(size(1:(K - 1) * k0))]; % add 0 2(K-1)*k0个以保证编码器是从全0开始,并回到全0状态。
u1=u(K * k0:-1:1); % UU matrix
%将加0后的输入序列按每组K*k0个分组,分组是按k0比特增加
%从1到K*k0比特为第一组,从1+k0到K*k0+k0为第二组,。。。。,
%并将分组按倒序排列。
for i=1:n + K - 2 % Grouping 加零以后总共组数
u1=[u1,u((i + K) * k0:-1:i * k0 + 1)]; % Grouping
end
uu=reshape(u1,K * k0,n + K - 1); % generate uu, a matrix whose columns are the contents of %生成一列是一组共n+K-1(列)组
% conv. encoder at various clock cycles.
out_put = reshape(rem(G * uu,2),1,n0 * (K + n - 1)); % % determine the output %rem(G * uu,2)相当与对矩阵的摩尔运算转化成二进制数%
out_G = G;
out_k0 = k0;
% % write the output to the encodetext
% result = fopen(encodetext, ‘w’);
% for i = 1:n0*(L+n -1)
% fwrite(result, output(i), ‘bit1’);
% end
% fclose(result)
MATLAB实现
function coded_bits = tx_conv_encoder(in_bits, ConvCodeGenPoly)
% 卷积编码
% in_bits: 输入未经编码的信息比特
% ConvCodeGenPoly: 卷积编码的生成多项式
% coded_bits: 编码后的比特
number_rows = size(ConvCodeGenPoly, 1); % 编码输出的路数n
number_bits = size(ConvCodeGenPoly, 2) + length(in_bits) - 1; %编码输出单路的比特数
coded_bits = zeros(number_rows, number_bits);
for row = 1:number_rows
coded_bits(row, :) = rem(conv(in_bits, ConvCodeGenPoly(row, :)), 2);
end
%多路输出并成一路(并转串)
coded_bits = coded_bits(:);
这里将卷积编码封装成了一个函数,可以在调用时才确定生成多项式,对于上面给的情况,matlab调用代码如下:
ConvCodeGenPoly = [1 0 1 1 0 1 1;1 1 1 1 0 0 1]; % 生成多项式:133和171
uncoded_bits = [1 0 1 0];
coded_bits = tx_conv_encoder(uncoded_bits, ConvCodeGenPoly);
结语
关于卷积码编码译码程序仿真程序的介绍就到这了,如有不足之处欢迎指正。
相关阅读推荐:什么是卷积码
相关阅读推荐:浅谈卷积编码在通信中的应用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