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时代下的智慧校园应是怎样的?

物联网

776人已加入

描述

在物联网的高速发展下,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工业”或“智慧农业”等词汇,它们都是物联网技术与传统行业的结合。那么如果物联网与教育结合,将打造出怎么样的智慧教育呢?

教育的最常见场所便是校园,打造一个物联网时代下的智慧校园,将可以给所有接受教育的学生带来另一番的体验。

智慧教室

最传统的教室就是一张讲台、一盒粉笔、一个黑板、一个黑板擦加上学生的课桌椅,但是在互联网比较普及之后,教室多了电脑以及多媒体白板。在互联网+时代,物联网的到来,传统教室进而改造成了智慧教室。

智慧教室没有了黑板、粉笔、教科书,有的是一个像超大屏幕的电子白板,老师手指一点,所有的教程以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眼前。重要的是,学生们再也不用背着厚重的书包,只需要带上一个“电子书包”就可以轻松上课。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是资源共享,各校之间或者各个班级之间通过远程互动系统共同学习,分享来自全球各地的优质教学资源。让所有的学生都可以享受到最好的资源。

电子警察

学校里通常都登记着所有学生个人资料,并且有着许多重要资料、机密文件等,这些资料一旦泄露,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智慧校园将所有保存这些资料的电脑等设备嵌入射频卡,实时监控所在位置,更好地防止丢失或者泄露,一旦出现异常,管理者电脑终端以及射频卡都会报警。让“电子警察”为信息安全站岗。

除了信息安全,人身安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在校道、门口、操场、走廊、厕所门口等重点区域安装智能传感器,实现24小时不间断的安全检测,并且整个校园布满感应点,一旦摄像头捕捉到可疑人物,就会利用感应点进行追踪,重点监控,确保校园的安全。

电子围篱

通常情况下,学校的围墙是保护学生校园安全的重要一环,特别是幼儿园、小学等学生年龄较小的学校。新闻上也经常报道陌生人翻墙进去骚扰学生或者行凶的事件,这给学校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并且经常发生学生翻墙逃课而导致意外的事件。

为了更好地做好安全这一环,在原有的围墙再布上电子围篱, 形成透明防护网。监控学校周边,防止不明人士进入,也防止上课期间,学生爬墙逃课,十分有效地营造安全的校园氛围。同时,为了防止错误报警,电子围篱采用三条红外线的设计,假如树叶等体积较小的非监控对象进入电子围篱,就不会报警。穿越电子围篱的物体,面积、体积要够大,才会引起警报。

智慧广播

广播一直是校园信息交流的重要方式,广泛应用于升旗、眼操、通知、广播操、运动会等日常校务管理。但是所有的广播内容都是需要人们手动操作。而智慧广播将实现自动播放,每天固定播放的广播内容全部存储到后台系统中,然后由计算机或单片机通过控制软件来定时播放对应内容。

如果遇到特殊情况,例如操场、食堂、寝室或者不同年级或者班级,同一时间需要播放不同的广播内容,此时需要分区控制管理。智慧广播在最开始设计广播系统的时候,每个年级、宿舍、食堂等各以一个独立的广播区域来建设,前端加上一个手动开关(分区控制器),在播放的时候由人工来控制对每个区域进行广播。

手机校园通

我们经常可以在广播里听到某某某的校园卡丢了,并且十分频繁,说明每天都有不同学生丢失校园卡。校园卡是学生在学校里消费、进入图书馆等的重要工具。既然容易丢失,索性把校园卡的所有功能都集中到手机里,从“校园一卡通”变成“手机校园通”,可以利用手机借书、考勤、消费。同时因为宿舍、教室、办公室等的钥匙也是十分繁多,一大串的,又重又响,很不方便,所以智慧校园将把学校所有门锁改造成感应门锁,只需打开手机相应APP,在门禁读卡器前轻轻一晃,“嘀”的一声,轻松开门,当然所有的手机应用操作都需要管理员授权。

智慧图书馆

目前的图书馆都是通过条形码来整理或者摆放,在我们需要查找某一本书籍的时候,必须先到电脑上查询书籍的条形码,然后再根据条形码到相应书架上查找书籍,经常耗费较长时间。智慧图书馆为所有馆藏书籍安装被动式射频标签,通过使用书架感应器或手持智能终端,就可以对书籍快速定位,从而轻松借阅或者管理。

智慧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也会比传统图书馆少了很多,摆放书籍管理书籍的任务更多地交给了机器,管理人员只需保障机器正常工作,假如其发生故障及时报修就行。

小结

从国家教育部在2016年正式提出智慧校园建设四年规划任务以来,“互联网+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智慧校园建设是教育信息化2.0规划中的重要工作之一。虽然目前完整的智慧校园还没有实际落地,但是很多学校都慢慢的一项一项的改变,谁可以抢占教育的至高点,就看谁先将“互联网+教育”应用得更加成熟、更加完善。

智慧校园是希望打造一个更加舒适、更加安全、更加环保、更加智慧的学习环境,加上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更加科学的安全管理,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造就一个物联网时代下的智慧化校园生活。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