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射频识别技术实现新型交互式生命探测仪的设计

描述

引言

目前国内外投入使用的生命探测仪主要有四种:光学型、音频型、红外型和雷达型。生命探测仪是美国超视安全系统公司于2005年新近推出的一种安全救生系统。着名物理学家,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大卫·席思(DavidCist)创造性地将雷达超宽频技术(UWB)应用于安全救生领域,从而为该领域带来一项革命性的新技术。基于这种新技术的安全救生系统----生命探测仪,成功地解决了多项困扰传统安全救生系统的问题,使搜救工作比以往更迅速,更精确,也更安全,是现在世界上最先进的生命探测系统。该系统的天线是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指定的火星探测器两种候选雷达天线之一,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探地雷达天线,能够非常敏锐地捕捉到非常微弱的运动。该产品已获得美国专利。超视安全系统公司近日内在中美日三国同步推出这个系统。

光学生命探测仪类似于医用光学纤维内窥镜,它利用可以任意弯曲的金属蛇皮管使前端的镜头通过建筑废墟的缝隙,照明并观察废墟下的情况,并通过蛇皮管中的光学纤维束将图像传回,借以发现被掩埋在废墟下面的人。生命探测仪的基本特点包括:即时移动探测,可以透过混凝土,砖,雪,冰和泥浆;探测运动、探测遇险者的距离;在各种气候情况下都可以工作;直观而且简便易学,不需要大量专门的培训;对供电能源要求低;几乎不需要进行系统维护;固件程序可以通过无线或有线网络进行升级;不需要钻孔,布置电缆和对环境进行静音处理,使搜救工作变得简单易行。在分秒必争的营救工作中,生命侦测仪可以帮助搜救人员迅速准确安全地发现仍然存活的遇险者,从而为营救工作争取到宝贵的时间。 生命探测仪把探头深入废墟内的缝隙中,只能探测到很小的区域,而地震探测狗则可以在更大的区域内迂回搜索。生命侦测仪实际上是一个呼吸和运动探测器。雷达信号发送器连续发射电磁信号,对一定空间进行扫描。

音频生命探测仪的主要原理是采用几个高灵敏度拾音器加上高倍信号放大、特殊滤波等技术侦听废墟瓦砾下是否有幸存者的呼吸声、呻吟声或敲击刻划声等音频和振动信息,以发现被掩埋在废墟下面的人。但这种仪器要求在比较安静的环境下使用才能获得好的信噪比,所以实际应用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红外生命探测仪利用红外辐射测量生命体温,可以不必接触被测生命体,测量距离可近到几厘米,远到几十米。同样这种仪器受环境影响很大。

雷达生命探测仪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它基于多普勒生物雷达原理。它发射能够穿透非金属建筑材料的超宽谱微波束,对废墟下的空间进行扫描。这种特殊的高频电磁波能够被人体进行呼吸或心跳运动的胸廓表面反射,利用这些活动造成的反射波相位差来解析出心跳或呼吸等微弱信号,从而发现被掩埋的生命。在实际救援时,废墟下的不明情况和现场的各种干扰使得判别是否存在极其微弱的生命信息非常困难。

由于现有生命探测仪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急需开发一种能应对恶劣环境的实用型生命探测仪。而近年来,迅速发展的RFID技术为探讨新型生命探测技术提供了可行的思路。

1 RFID交互式搜救仪器原理

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缩写RFID),射频识别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从信息传递的基本原理来说,射频识别技术在低频段基于变压器耦合模型(初级与次级之间的能量传递及信号传递),在高频段基于雷达探测目标的空间耦合模型(雷达发射电磁波信号碰到目标后携带目标信息返回雷达接收机)。1948年哈里斯托克曼发表的"利用反射功率的通信"奠定了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基础。

完整的RFID系统包括RFID数据采集端、标签、读写器、天线、中间件或者接口、应用系统等。狭义的RFID系统包括标签、读写器和天线,由于生命探测器应该为手持移动设备,故狭义RFID系统更适合应用。本系统整体框图如图1所示。

嵌入式

2 交互式搜救仪器功能实现

2.1 RFID标签的设计

由于灾害的突发性、未知性,必须保证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要携带RFID标签,而不是在灾害发生后才去准备。因此设计能被大多数人接受的RFID标签是这种生命探测仪普及的关键。目前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工艺完全能将集成了脉搏传感器的RFID标签设计成具有很小体积的芯片,然后加上漂亮的外壳装饰,完全能做成小工艺品的效果。这样可作为随身的配饰,例如像汽车电子钥匙那样挂在钥匙链上,或者嵌入到皮带扣或装饰性的扣子内。

根据标签的供电形式,RFID系统可分为有源、无源和半有源系统。有源系统的标签使用标签内部的电池来供电,主动发射信号,系统识别距离较长,可达几十米甚至上百米。有源标签的电池寿命理论上能够达到3-5年,但是根据电池的质量、使用的环境等因素,寿命会大幅缩减。无源射频标签不含电池,它利用读写器发射的电磁波进行耦合来为自己提供能量,它的重量轻、体积小,寿命可以非常长,成本低廉。可以制成各种各样的薄卡或者挂扣卡,识别距离可达到十米左右。半有源系统的标签带有电池,但是电池只起到对标签内部电路供电的作用,标签本身并不发射信号。

RFID标签主要组成部分如图2所示。其中无源模块只负责接收激活信号,有源模块负责与读写器通信。系统采用广播方式激活标签,当无源激活模块检测到激活信号后,获取能量并将解调得到的数据进行校验,确认是约定的激活信号后,逻辑控制电路生成有源待机模块的数字电源开关控制信号。数字电源开关负责整个有源模块供电的开和关,未接收到激活信号时,数字电源处于关闭状态,整个有源模块处于待机状态,能耗极小;被无源模块激活后,数字电源转为开放状态,有源模块上电工作,采集人体的脉搏信息,同标识信息一起通过RF发射前端发往读写器。

嵌入式

2.2 读写器与RFID标签交互的实现

读写器是地面搜救人员手持的移动终端,与RFID标签的交互过程如图3所示。它首先广播无源模块的激活信号,若在RFID有效射频覆盖区内存在被掩埋的人员,掩埋人员身上的RFID标签就激活有源模块,主动发送求救信息:读写器接收到求救信息,判断出掩埋人员的存活状态,做出是否施救的决定。由于读写器和标签共享同一无线信道,多个标签也可能进入同一射频覆盖区,必然存在信道争用问题,即会发生碰撞。利用排队论及抗噪声技术可实现防碰撞技术,本文采用了基于码分多址的时隙ALOHA方法,当然还有许多研究者提出了新的有效算法可解决多标签碰撞问题。若需要施救,则可进一步定位掩埋人员的位置,关于RFID定位,也已有比较成熟的算法可供使用。

嵌入式

读写器的天线有激活信号发射天线A和接收信号天线B之分,也可以为同一天线;读写器对激活信号具有控制功能,在收到某标签返回的信号后可以继续发送激活信号激活其它标签,也可以停止发送激活信号;读写器应能提供通用的接口模块,如USB、RS232、SPI、无线网络接口等,以便与PC或其它读写器进行通信;考虑到易操作性,读写器应具有方便的人机交互界面,使用LCD彩色屏提供直观的显示功能及可视化的功能菜单界面,读写器的主要模块构成如图4所示。

嵌入式

2.3 防碰撞算法

从读写器节点发送信息到各被搜救用户节点,采用广播方式,在UHF频带使用413.475MHz的频率,占用100kHz的信道,读写器发送的任何信息,正常情况下各被搜救用户终端控制器都能接收到。从各被搜救用户节点到中央节点,采用随机的竞争方式,以407.350MHz的频率,也占用100kHz信道。如果各被搜救用户不同时发送信息,读写器可以正确收到;如果各被搜救用户同时发送信息,则会发生冲突,使信息不可识别,必须重发。

通过划分相等的时间片,每个时间片对于一个帧,指定被搜救用户在每个时间的开始端发送信息,每个时间片的长度,要合理设计。因为从各个被搜救用户的报文分组到达读写器系统的传输延迟不同,最大的报文分组长度相关于第一个报文分组首部到达时刻与最后一个报文分组尾部到达时刻之时间差值,由这个先后到达的时间差值,选择每个时间片的宽度。

3 结论

本文提出的基于RFID技术的交互式生命探测仪主要由携带在人身上的无源激活有待机源RFID标签和救援人员手持可移动的嵌入式读写器组成。提出将当前流行的RFID技术应用于生命探测领域,并分析了其可行性。给出了RFID标签的几种制作思路,使人们将RFID标签作为佩饰随身携带,更好地应对突发性灾难。被掩埋在废墟中的人员可通过RFID有源模块主动发射较强的求救信号,提高地面救援人员发现受困者的概率。针对传统的有源RFID标签功耗大,电池寿命短的缺点,引入了无源激活模块。当探测不到附近有激活信号时,切断有源模块的供电,使有源模块处于待机状态,基本没有能耗;当探测到附近的激活信号,即救援人员在射频覆盖范围内时,给有源模块供电,向读写器发射大功率的求救信号,合理利用了电池的有限能量。将脉搏传感器集成到RFID标签中,实时监视受困人员的生存状态,避免了救援人员盲目的解救,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幸存者的救援工作中。设计了嵌入式读写器,具有便携、可移动及简单的人机交互等特点。在不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通过RFID标签的普及会极大地提高灾后的搜救效率。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