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自动监控系统设计及应用

描述

  1.引言:

  随着工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的提高,同时也产生了对我们的生活环境的污染。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是人类索取基本生活物质的宝库。一旦被破坏,被污染则直接影响人类的生活和发展。因此,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将是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此我提出如下的设计。

  2.系统介绍:

  2.1系统构成:

  为了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设计中采用了两级控制方案对整套污水处理系统进行监控,上位机选用两台工业控制计算机,下位机可选用Omron公司PLC。

  上位机的作用是提供一个人机交互界面,使操作人员可以通过CRT和模拟屏直观的了解现场各工艺参数及故障报警,根据生产需要发出相应的控制指令。另外可以使用大容量存储器记录历史数据,为提高生产效率制定新的生产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控制核心采用PLC,其特点是体积小、功能多、可靠性高。编程后的PLC能够按照内部程序对系统进行实时监控,程序启停现场设备。

  由于现场监控点多、布局分散,且各工序工艺独立,为简化电缆铺设、降低系统成本、提高系统稳定性,采用两台PLC对生产工艺进行监控。其中主PLC控制提升泵站、沉砂池、氧化沟、二沉池、回流污泥泵站的所有设备及传感器。从PLC控制剩余污泥泵站、储泥池、加药间、脱水间的所有设备及传感器。主、从PLC数据通过Control-Link总线进行数据交换,实现数据共享。

  操作人员通过上位机向PLC发出相应的控制指令后,由PLC对现场进行直接控制。此时即便上位机出现故障(如死机、掉电等),也不会影响系统的正常工作,这样做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安全稳定性。PLC与上位机的通讯采用RS485方式,这种方式传输距离远,技术可靠。

  2.2测控方式:

  整套污水处理流程可有多个监控点,包括液位、PH值、溶氧、浊度、频率、泵运行状态等。

  各模拟量参数通过相应的变送器输出4~20mA的标准信号,通过屏蔽电缆接至PLC的AI模块。各模拟量输出控制信号是以4~20mA的标准信号,从PLC的AO模块通过屏蔽电缆接至相应设备。这些设备包括变频器、启闭阀门。数字输入信号为24V直流电信号,通过电缆接至PLC的DI模块。数字输出控制信号为24V直流电信号,从PLC的DO模块通过电缆接至现场设备。每台现场设备原则在其相应现地箱上输出有三个状态信号:故障、运行/停止、手动/自动;和一个启动信号。为了使现场与PLC完全隔离,PLC所有数字量模块与现地箱中间必须加辅助继电器。所有输出信号(包括模拟量和数字量)由PLC内部程序或上位机指令控制

  2.3软件设计:

  2.31上位机软件:

  上位机软件可采用的是“三维力控”的组态软件组为开发平台,它集控制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人机界面技术、图形技术于一身,包含动态显示、报警、控件、趋势、网络通讯等组件,用户只需编写少量的代码即可生成高质量的控制系统。整套系统建设有多幅实时监控画面,包括系统总貌、提升泵站与除砂池、1#氧化沟、2#氧化沟、二沉池、泥路、加药脱水间。其通过指示灯表明设备运行状态。在电机运行方式为手动时,用鼠标点击画面下排电机启动按钮可远程启动现场设备。传感器的瞬时值依据实际安装位置被分别标注到不同的分布工艺流程图中,其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被做成相应分布图的子画面,可在分布工艺流程图中直接点击按钮进入。整个软件界面呈树状排列,查阅、操作简便。数据库是上位机监控软件的核心所在,因此必须依据实际需要首先将其建设好,然后将各功能模块进行恰当的组合。实际编程过程中在定义变量时,记录可设定为不计录、数据变化时记录和定时记录,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设置,从而节省存储空间。报表分为实时报表和历史报表2种。

  2.32 PLC软件和触摸屏软件

  使用欧姆龙的CX-PROGRAM 3.1对主、从PLC分别进行编程。必须注意:由于两台PLC是通过Control-Link总线连接,为了使所有数据共享,必须为两台PLC开辟地址连续的数据共享区,所有变化的数据在这一区内实时刷新。触摸屏软件界面同样采用树形结构设计,依据不同的生产工艺区,将所有控制设备分成:提升泵站、沉沙除沙池、1#氧化沟、2#氧化沟、二沉池、回流污泥泵站、剩余污泥泵站、储泥池、加药间、脱泥间设备。所有传感器量均归属于各自的子界面。触摸屏的另一个特点是主、从PLC各自挂接的触摸屏可以完全互换,它们公用一套软件,这主要得益于Control-Link的数据共享机制。

  3结束语:

  该系统实现了实时监控、故障报警、历史数据的存储和查询、报表的显示和打印等多项功能,且用户界面操作良好,易于学习。系统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通过以上设计可使,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管理水平。该项设计为城市污水处理全自动化设计提供了极好的物质参考。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