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门锁火热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危机和隐患

音视频及家电

737人已加入

描述

近年来,智能锁行业确实非常火热,但火热的背后却隐藏着不少危机和隐患。比如,恶意低价竞争在整个行业里已引起公愤。在整个行业可以说从有良知、有品质意识的生产企业,到奔跑于一线市场,且想长久发展的经销商、代理商,都对之痛恨至极。

再比如恶意抄袭,针对行业里爱抄袭,喜欢搞拿来主义,没有研发和创新的智能锁企业必须声讨。因为,他们都对还处于发展初期的智能锁行业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损害了很多真正想在这个行业里干一番事业,真正想做出不一样产品,真正想为用户提供好产品企业的利益。

真正做创新、做原创的企业是非常不容易的,从外观设计开始就要投入。一般情况下一把智能锁的外观设计费用在3万元左右,好一点设计公司报价一把在10万元左右,所以光设计费用,对于小公司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同时,一把智能锁从立项到设计,到开模、小批量试验,到检测,再到大批量量产和上市,整个过程至少需要6个月甚至一两年的时间。在这一过程中,有设计成本、有研发成本,有模具成本、有生产成本、有推广成本,等等,各种成本叠加就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所以,很多只为挣快钱,或者抱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心态的企业,他们根本就没有长远发展的考虑和打算,只要有钱赚,他们就进来,如果赚不到钱,他们就会选择离开。因此,他们不愿花费巨资去设计、开发一款属于自己的原创智能锁产品。对于他们来说,拿着皮尺去模仿、抄袭,不仅省了很多成本,也省了很多时间。至少省去了研发、设计,以及研发人员工资的成本;

在时间方面,原创厂家至少要五六个月才能研发出一把合格的智能锁产品,那些只为赚快钱而抄袭、模仿的小企业,做出一款新产品最多一个月就可以上市,而且价格比原创厂家还要低,在价格上更具优势。所以,这不仅侵犯了原创厂家的专利权、著作权等合法权益,而且还扰乱了市场秩序。

为何在中国,抄袭、侵权之风总是屡禁不止?因为,对于抄袭的厂家来说,违法成本太低,所以他们可以肆无忌惮地去抄袭、去侵权;而对于原创厂家来说,维权成本又太高,而且需要时间去收集证据,整个维权过程是一个漫长的时间消耗,所以大多厂家只好选择睁只眼闭只眼。

众所周知,智能锁行业可以说最大的成本之一是模具,一般的模具成本在几十万左右,当然也有的企业说模具成本在十几万左右,也有的企业说模具成本在50万左右。不管十几万也好,几十万也好,或者50万也罢,模具对于企业来说同样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催生了这么一个行业现象:三四家小企业为了摆脱产品单一的窘境,然后联合起来,看市场上谁家的产品好看,谁家的产品卖得好,就抄过来,一家出钱开一款产品的模具,如果是四家企业的话,就相当于开了四款产品的模具,然后这四家企业共用这四套模具,最后这几家企业就相当于每家企业都拥有了四款产品。

从这个小小的例子就可以看出,智能锁行业抄袭、模仿、同质化的现象有多严重。其实,最可怕的不是抄袭和模仿这种行为,可怕的是这些企业只抄到别人的外观,而抄不到别人产品的精髓,所以抄得四不像,不伦不类,更可怕的是产品稳定性、质量都得不到保障,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透支了行业的信用。

而且容易给用户留下这样的印象:两把看起来差不多的智能锁,凭什么有的卖好几千,而有的只卖五六百、七八百,误导了很多不明真相的用户。

其实,在中国很多领域都是从借鉴和模仿开始的,比如现在已是国家名片的高铁,最初也是从技术引进到消化,再到自主创新,如今甚至有的指标超过了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智能锁行业,从90年代的酒店锁开始,再到后来的家用智能锁,中国很多智能锁企业也是从模仿和借鉴韩国产品开始的,但很多企业从借鉴、模仿中,消化了最新技术,再通过自主创新,有的企业在品质、功能、创新等方面已不亚于韩国品牌,甚至超越了韩国品牌。

所以,虽然我们不提倡抄袭,但是你真要模仿,至少要把最基本的事情最好,那就是做好产品品质和服务做好,别让自己变成行业的蛀虫,损害了整个行业的信誉,特别是别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伤了消费者的心。

但话又说回来,一个企业要长远发展,长期立足于市场,并始终处于不败之地的话,抄袭肯定不是长久之计。只有坚持自主创新、坚持自我特色,并将产品品质和服务做好,才能得到市场和用户的肯定。

所以,我们奉劝那些只想赚快钱,或者只为眼前蝇头小利的企业,别再拿抄来的漂亮外壳欺骗用户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