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造低空空管系统国内首次实现地空短信双向通讯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2015年7月,一条“四川造低空空管系统国内首次实现地空短信双向通讯”的新闻登上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这则新闻的“主角”,正是位于四川的一家高科技企业——中电科特种飞机系统工程有限公司(下简称“电科特飞”)。

作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旗下通用航空产业的主要发展平台和低空空管总体单位,电科特飞是国内开展低空空管系统研发的主力企业。作为率先进入这一新兴领域的领头者,目前,他们的产品已进入海南、新疆、安徽等地,为当地低空安全高效飞行保驾护航。

率先“吃螃蟹”整体技术水平居于国内领先

近年来,随着低空飞行器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随之带来的一系列安全管控问题也备受关注。有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各类无人机的数量便超过120万架,其中无人机未经许可闯入公共及敏感区域、意外坠落、影响客机正常起降、碰撞高层建筑等事件频发,同时,因为缺乏低空飞行服务设施,低空飞行“看不见、连不上、管不住”,低空飞行安全隐患频现,加强低空管控和飞行服务成为整个行业的迫切需求。

从2012年底起,电科特飞便牵头开展低空空管系统研发,该项目也是国内企业自筹开展的规模最大的低空科研项目,“主要针对我国低空开放,通用飞机和无人机运行监管和飞行服务需求,全面梳理体系,突破关键技术,研制核心设备,构建行业整体解决方案。”8月28日,中国电科集团公司无人机系统首席专家杨云志站在电科特飞低空空管指挥中心,介绍起面前的低空空管系统如数家珍:“这套系统主要用于对低空目标的管理、监视和服务。”“从系统界面可见,(可监控)飞行目标、飞行航迹,同时能为低空飞行器提供空域信息、气象信息、政府通告等服务……”

低空空管系统

早在2015年7月,经过为期三年的研制,电科特飞低空空管系统便已宣告基本完成研制。同年通过行业技术鉴定,其整体技术水平居于国内领先,2017年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系统已经在四川、海南、新疆、安徽等地实现规模化应用,产值数千万元。

技术创新民航空管系统引入到低空飞行器监管

众所周知,类似无人机等飞行器具有典型的“低、慢、小”等特征,一般的雷达难以做到有效监测,同时,也很难利用现有的装备进行有效拦截,是低空安全管控的难点和盲点。全球多个国际机场,已经发生了数起无人机和飞机擦身而过的事件。如果没有对低空飞行目标的监管,就像汽车开在村道上,“一会儿要担心有没有人跑出来,一会儿要担心路面有坑洼。”而有了这类低空空管系统,就能实现“看得见、联得上、管得住”,从而提高了低空空域飞行的安全和可靠。

杨云志介绍,电科特飞低空空管系统针对低空运行特点将民航空管和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进行综合应用,适用于通用飞机及无人机运行管理和服务,该系统主要利用ADS-B、GPS/北斗、2G/4G以及地面低空大数据平台等设备,实现飞行空域、计划、情报、监视、气象等多源信息融合,实现对低空飞行目标的监管和飞行服务。

电科特飞低空空管系统支持合作和非合作低空目标的管控。对于合作目标,可以在目标上加装北斗、2G/4G以及ADS-B等模块,也支持民航无人机云系统以及通航企业运控接口,实现对合作飞行目标的实时监管。对于非合作目标,系统支持接入低空雷达、光电探测、无线电监测和电磁干扰等,实现对非合作目标的探测、跟踪和处置。“无论是消费级无人机还是工业级无人机以及传统通用飞机,通过系统支持的方式接入,都能进行实时监控,能够更加有效的规范无人机、通用飞机的飞行。”公司空管工程部副部长陈俊杰表示。

随着通用飞机以及无人机等低空飞行器的快速发展,被媒体喻为“低空天网”的电科特飞低空空管系统也备受关注。近年来,电科特飞低空空管系统相继亮相迪拜全球空管展、民航科教创新成果展、珠海航展等,代表“四川造”吸引了大量海内外目光。

瞄准市场研发国内最大混合布局无人机

2017年11月12日,在四川某机场,完成所有地面检查后,由地面站发出起飞指令,以电科特飞牵头研制的国内同类型最大量级四旋翼固定翼混合布局无人机缓缓起飞,经过四旋翼垂直起飞、四旋翼转固定翼混合加速、固定翼闭合航线巡航、固定翼转四旋翼混合减速、四旋翼垂直下降并降落至起飞点等目标动作后,首飞圆满成功。

无人机起飞前检查

地面站

该型无人机最大起飞重量可达140公斤,有效载荷可达35公斤以上,目前是国内最大的一款四旋翼、固定翼混合布局无人机,该类无人机能在复杂地质环境下实现无跑道的起降,将能广泛应用于海洋监测、地理测绘、环境保护、管道/电力巡线以及军事等领域。

晨风CSC-002固定翼四旋翼混合布局无人机

翔翼CSC-005固定翼四旋翼混合布局无人机

作为一家高科技企业,成立仅几年的电科特飞,专业从事特种飞机系统、无人机系统、低空空管系统等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是国内唯一一家涉及特种飞机整机、机载任务系统、地面飞行监管服务系统于一体的国有控股军民融合航空高科技企业,受到业内外的广泛关注。而在杨云志、陈俊杰等人看来,这一系列成果背后,离不开具有高素质、高水平专业背景的技术团队,离不开80余位公司员工中的每一个.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