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无线技术蓝牙和WiFi二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异同点呢?

描述

物联网井喷式发展的大环境下,联网设备的数量越来越多,无线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无线网络技术的最新发展正在改变信息发送的方式。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无缝、自由地访问信息正在使设备和用户环境发生戏剧性的变化。业界最流行的两种无线技术无疑是蓝牙(BT)和无线局域网(WLAN),后者也常被称为Wi-Fi。这些成熟技术为各种设备的无线访问提供了互补的方案。

WiFi是一项重要的无线网路通信技术,目前该技术由Wi-Fi联盟所持有,而与之相似的无线通信技术还有蓝牙,即蓝牙技术联盟管理的通信标准。两者都是用于连接的无线技术,好比一对“双胞胎”,其实又不太一样,那么,二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异同点呢?

什么是蓝牙?

蓝牙是一种新型的无线通讯技术,它可以实现个人局域网与移动设备之间进行短距离数据交换。蓝牙通讯打破了用有线电缆来连接各种数字设备的局限,它主要工作于2.4Hz的全球通用的IS频段,这就是蓝牙为什么是全球通用的无线通讯技术的标准。

什么是WI-FI?

WI-FI的全称是Wireless Fidelity,是IEEE定义的一个无线网络通信的工业标准。它的最大优点就是可以允许电子设备连接到局域网实现高传输速度。

相同点

都属于无线通信网络标准,可以实现无线段距离联络,并且都工作在ISM2.4GHz公共频段。

WiFiVS蓝牙

从定义来看,蓝牙是一种新兴无线通讯技术是一个标准的无线通讯协议,基于低成本设备的收发器芯片,近距离传输、功耗低。被广泛应用于物联网智能家居系统、智能可穿戴设备。WiFi为IEEE定义的一个无线网络通信的工业标准,是一种无线网络他在局域网里面的范畴是指“无线相容性认证”其实是一种商业认证,同时也是一种无线联网技术。

从技术层面看,蓝牙,低功耗、低辐射,其传输距离短、范围小的劣势近期随着蓝牙5.0的发布有了大幅提升;WiFi,速度快、范围广,但耗电量大。

蓝牙通讯是属于WPAN无线个域网,即点对点、多点对多点、主要是用来连接一些外接设备的,或者是在近距离进行数据传输。蓝牙传输带宽是1Mbps,它的通信距离一般都是10米,最新的版本Bluetooth5.0传输距离可以达到150米;

WiFi所使用的连接协议是IEEE802.11b局域网协议,WiFi的传输范围是120米,传输速度最大可以达到11Mbps。WiFi是属于WLAN无线局域网,支持多个终端设备同时传输的网路模式。

从产品应用看,蓝牙通讯主要用来连接一些外接电子设备,或者近距离数据传输,蓝牙可以同时进行数据和语音的无线通信,扮演连接的角色,一般各种数码产品中可以集成蓝牙功能,比如手机、耳机、打印机、键鼠、相机等,使用范围极其广泛。由于这些数码产品出厂时就安装了蓝牙模块,并且安全性较高、功耗较低,适合户外场景的使用;

WiFi主要用于提供无线上网的业务,所以WiFi经常出现在需要进行联网的智能设备上面,WIFI最大的一个优点之一是传输速度快,并且不需要布线,实际上就是把有线网络信号转换成无线信号,所有需要无线上网的设备都可以连接,比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等。WIFI更适用于室内场景,特别是公司与家居环境,因为可以直接使各种电子设备连上网络进行各种各样交互。

而从产品量级看,据不完全统计显示,在民用领域以WiFi和蓝牙为通行标准的各类设备占据了全球市场的主要份额,其中又以采用蓝牙的设备占比更大。

共同促进物联网发展

蓝牙自4.0版本开始就分为“经典蓝牙”、“低功耗BLE蓝牙”与“高速蓝牙”,其中“低功耗蓝牙”由于具有低功耗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业,尤其在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居设备、智慧医疗方面有显著的研发技术。

由WiFi发展而来的一种更快的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WiGig正在快速的崛起,半导体巨头高通正是看到了WiGig的无限潜能,开了移动设备内建三频无线连结平台的先例,满足4K影音串流、点对点(P2P)传输、无线扩充基座(Wireless Docking)等应用需求。

无线技术的不断成熟,对物联网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现“万物互联、物物互联”变得更加轻松、安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无线通信的优点已经越来越明显,总的具有以下几点:

无线通信覆盖范围大,几乎不受地理环境限制:它可以随时架设,随时增加链路,安装、扩容方便。

无线通信速度快:可以迅速(数十分钟内)组建起通信链路,实现临时,应急、抗灾通信的目的。

应用范围渐广:由早前简单的一些智能数码产品应用已经逐渐转为多个行业的应用,例如工业控制、医疗、汽车电子等领域。

除此之外,无线技术还有2/3G(4G、5G)、802.15.4、LoRa、LTE Cat 0/1、NB-IOT、SIGFOX、Weightless、Wireless HART、ZigBee以及Z-Wave等。它们都将共同促进物联网的发展。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