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运作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描述

导读

我国当前正在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围绕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先进制造领域,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是其中的一项重大工程。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围绕特定的先进制造技术整合创新资源、打通创新链、商业化运作、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并重等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是公私合作、商业化运营的一个成功实践,通过政府牵引、企业主导、高校和科研机构支持,充分整合各种创新资源,形成了一个“产学研政”合作共赢的创新生态系统,打通了先进制造技术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商品化、规模化生产的创新链条,为美国制造企业提供经过验证的先进制造技术和应用示范,促进前沿创新技术向规模化、经济高效的制造能力转化。

我国当前正在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围绕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先进制造领域,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是其中的一项重大工程。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围绕特定的先进制造技术整合创新资源、打通创新链、商业化运作、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并重等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为重塑美国制造业的全球领导地位和竞争力,美国政府于2012年启动了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以推动先进制造技术向产业转移、向生产力转化。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的核心单元是制造业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它担负着特定领域内先进制造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推广的职责。经过向社会公开咨询与评估,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拟建立45家创新中心,目前已建成7家,分别是美国制造、数字化制造与设计创新中心、未来轻量制造、美国合成光电制造、美国柔性混合电子制造中心、电力美国和先进复合材料制造创新中心。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融资方式、治理模式、项目运作及促进创新的举措,对于我国正在积极实施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建设工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①创新中心致力于

先进制造技术的转化与推广

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在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扮演着技术“孵化器”的角色,主要功能是加速先进制造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渗透,为美国制造企业提供经过验证的先进制造技术和应用示范,促进前沿创新技术向规模化、经济高效的美国制造能力转化。

致力于先进制造技术

的开发、转化与应用

每个创新中心专注于一个特定领域,对处于“竞争前”阶段的先进制造技术开展应用性研究、试验性开发、商品化试制,把实验室环境下的技术能力转化为产业环境下的生产能力,将生产企业转化和应用新技术的风险与成本降到最低,使得先进制造技术成果能够被快速推广到产业界,最终提升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围绕特定先进制造技

术构建创新生态系统

创新中心通过设置适用于各类机构的多层次会员制度,将政府部门、大中小企业、行业联盟与协会、高等院校、社区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非营利组织等纳为会员,构建了一个以特定先进制造技术为基础、“产学研政”共同参与的创新生态系统,使得创新技术甄别、技术路线选择等更能贴近产业需求,见下图。

制造业

整合创新资源形成完

整的技术创新链条

在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创新中心通过项目定制和招标,推动会员之间紧密联系、信息共享和合作研究,达成共同的利益关注和资源投入,形成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商品化和规模化生产的完整的技术创新链条,使得先进制造技术成果能够得以有效转化和应用。

②创新中心采取商业化的运作模式

尽管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由美国政府部门主导设立,但具体运作采取了商业化模式。融资方式上,早期由政府出资一部分,后期必须自我持续发展;治理模式上,实行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商业治理模式;项目运作上,聚焦技术前沿,贴近产业要求,按照市场需求来决定项目支持。

融资方式:初期由政府和会员共同出资,逐渐过渡到自我发展

创新中心由联邦政府和私有部门按照1∶1比例共同出资筹建,形成一个5—7年的合资计划。联邦政府出资总额一般在0.7亿—1.2亿美元之间,以逐年递减的形式投入。前3年,联邦政府资金主要用于购买设备、启动资金和基础项目资助;第4年以后取消启动资金投入,开始资助竞争项目;第5年以后取消设备投入,主要资助基础项目和竞争项目。同时,创新中心需建立起一个可持续的收入模式,主要收入来源包括会员费、服务费、技术转化项目筹资、知识产权使用费、合同研究、产品试制、捐款等,并在5—7年后脱离联邦财政,实现资金上的完全独立和自我发展。

治理模式: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商业治理模式

尽管美国联邦机构主导了各个创新中心的技术领域定位、建立和初步融资,但并不直接领导和干预创新中心的运作。创新中心的日常管理一般交由一个独立的非营利组织,要求该非营利组织必须是美国本土的机构,并具备极强的整合“产学研政”各界资源的能力,譬如美国制造的牵头机构是美国国家国防制造与加工中心,拥有坚实的技术基础和广泛的合作伙伴,在业内有较大影响力。创新中心设董事会,负责中心重大事项的决策。董事会成员来自于各个会员机构,“产学研政”各方都会拥有一定的席位。

此外,董事会还会引入以制造企业代表为主的独立董事。执行董事由负责日常管理的非营利组织带头人担任。创新中心设有一个层级分明的合作伙伴体系,“产学研政”各方会员根据自身条件与意愿,参与到不同的合作层级,承担相应的义务,包括缴纳会费、参与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的合作、提供科研资源等,并享受相应的权利,包括董事会席位、技术和知识产权获取、研发设施使用等。譬如美国制造的会员组成,根据捐助的资金或实物分为白金级、黄金级和白银级,到2015年末美国制造已有近150家会员。

项目运作:专注于从技术甄别到产品开发的全过程

创新中心的资金主要投入到执行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各类创新项目。每个创新中心都会制定各自的技术转化路线图,起点是对领域内先进制造技术进行甄别,终点是将该技术转化为可规模化生产的产品,中间的每一个环节创新中心都会参与。

1.技术甄别。创新中心定期举办由“产学研政”各方成员参与的研讨会,甄别出各种为产业界所需、且具有较高转化价值的先进制造技术和工艺,并制定出相应的研究与开发计划。譬如数字化制造与设计创新中心,在技术甄别阶段会形成一个研究开发计划,详细描述当前某个数字化技术领域的开发价值、现状、困难、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步骤等。

2.筹集研发提案。针对所甄别的技术领域,创新中心会发起项目动议,向各个合作成员机构征集研发提案。合作成员机构可自由组队,向创新中心董事会递交各自的研发提案。研发提案要求包含两个核心内容:研发计划和筹资计划。其中,研发计划包含了具体开发步骤和解决方案、成果转化和商业化方案、配套的劳动力技能升?方案等内容。筹资计划要求详细描述联邦政府和各会员机构如何分摊相应的研发成本。

3.招标遴选。创新中心通过招标,公平竞争选出最优方案,并给予相应的资金资助。最优方案往往要具备四个条件:一是与美国政府的政策和产业发展重点相一致;二是通过公平竞争脱颖而出;三是由能够代表技术创新链各环节的相关机构所组成的综合团队来执行;四是建立起清晰的、全过程的成果转化路径。据此,创新中心能够挑选出最具有开发和应用价值的前沿制造技术,避免了政府及科研机构“拍脑袋”的无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技术转化风险。

4.技术开发和转化。所选定的项目进入技术开发和转化阶段后,创新中心会组织更多会员资源,为其提供所需的智力、材料、设施、试验场地、生产车间等资源。高校和科研机构主要是提供智力支持,为技术孵化建言献策。国家实验室提供材料和设施,以及交叉学科和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大企业是承接技术开发的重要平台,除资金支持外,还提供技术转化所需的试验场地和生产车间,并联合中小企业共同探索和开发创新技术的商业模式,使先进制造技术能够快速达到规模化应用。

③创新中心多途径促进技术转化和应用

围绕着先进制造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形成了多元化的促进举措。这些举措主要沿着两个方向展开:一是以创新项目为纽带,以中小企业为核心,着力于应用研究和商品化两个关键环节,打通技术成果转化的创新链条,使新技术应用能够快速过渡到量产阶段;二是为新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扫清各种障碍,包括制定各种应用标准、为新技术应用提供适用性人才等。

充分发挥中小企业

科技创新的活力

中小企业是美国技术创新和转化的主体,在“产学研政”组成的创新生态系统中,中小企业是产业界的核心代表,具有极高的参与度和话语权。首先,中小企业在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的领导委员会中,保有一定比例的席位。其次,创新中心组建时,要求必须有较大数量的中小企业参与,譬如美国制造150个会员中,就有1/3是中小企业。第三,创新中心运作过程中,它所支持的技术创新项目必须是当前行业内的首要关注领域,这就要求那些掌握前沿技术的中小企业能够充分参与到创新中心中来。

着力于技术成果转

化和应用的薄弱环节

一是为企业打通先进技术转化的两个关键环节。创新中心承担了先进技术的应用研究任务,弥补了创新链中从基础研究到商品化的关键一环。同时,创新中心也积极参与商品化环节,在其能力范围内形成新技术应用的原型样机,使企业能低风险、低成本、高效率地从试验性应用快速过渡到规模化生产。二是为企业提供各种专业服务,提升企业承?先进技术的能力,包括提供新技术应用的信息、咨询、设备和培训等各类配套服务,提供与其他会员共同技术开发的合作,促进大中小及初创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和经验分享。

强化系统内各会员

单位的共享合作

各创新中心都制定有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使用权分享制度,以保障其会员机构,尤其是中小企业,能够以合法的方式获得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此外,创新中心还建立了各种共享机制,包括技术设施共享、共同的技能培训、最佳制造技术实践分享、内部成员和外部相关者的信息共享等。通过共享合作,创新中心与会员企业能够达成对先进技术未来发展方向的共识,并在技术应用、人才培养和就业创造上形成共同利益和一致行动,更加高效地实现前沿的、跨领域的技术转化。

主导推进先进制造技

术应用标准的制定

创新中心通过与产业界、国内外技术标准制定者及政府部门的通力合作,积极参与并主导适应于新兴技术的各种标准制定。同时,为加快标准推广,创新中心还为制造企业提供各种适应新标准的软硬件设施与服务,包括技术参考数据、科学和工程数据库、技术应用的相关设施等。

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保障新技术转化和应用的人才需求

创新中心作为教育系统与产业系统之间的桥梁,引导教育系统加快培养新技术应用所需的人才。创新中心通过甄别新技术和新工艺,明确新技术应用所需要的技能与人才,并将此反馈到教育系统,联合高校、社区学校和技术学校,通过设计培训计划和课程、设置技能认证和颁发资格证书、完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学科的教育大纲、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等,为新兴制造业产业输送合格的、匹配的科研人员与技术工人。譬如,未来轻量制造中心将轻量设计课程纳入了美国22个州的教育系统,美国制造中心联合一些制造工程院系推出了3D打印课程,并向1000多所学校捐赠3D打印设备。

④对我国实施国家制造业

创新中心建设工程的启示

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是公私合作、商业化运营的一个成功实践,通过政府牵引、企业主导、高校和科研机构支持,充分整合各种创新资源,形成了一个合作共赢的创新生态系统,打通了先进制造技术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商品化、规模化生产的创新链条。我国当前正在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围绕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先进制造领域,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是其中的一项重大工程。长期以来,我国始终存在着创新链不顺畅、科研机构与企业“两张皮”的问题,导致科研投入较多,但成果转化应用不多、创新效率不高。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围绕特定的先进制造技术整合创新资源、打通创新链、商?化运作、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并重等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制造业创新中心应专注于一个特定的战略性技术领域

为避免创新资源分散,每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应专注于一个特定的技术领域。技术领域的甄别,要充分听取产业界和学术界的意见,并向更广的利益相关者公开咨询。所选定的技术领域要符合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现实与长远需求,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能够切实促进我国制造业产业能力的提升。创新中心的牵头单位或管理单位最好是该领域内的非营利机构,长期从事本领域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在行业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与权威性,有较好的产学研合作基础,能够充分整合和利用领域内的各种创新资源。

(二)制造业创新中心应围绕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组建

一是要充分依托地方资源。创新中心可以设在本领域制造业集聚的代表性地区,以便于先进技术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的设立地的选择,充分考虑了当地在相关产业、人才、科技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创新链上下游的配套情况,如美国未来轻量制造创新中心设在底特律,与该地区是美国汽车产业集聚区密切相关。二是要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如多层次的会员机制,将本技术领域内的大中小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产业联盟等吸收进入,形成一个“产学研政”协同合作的创新生态系统。创新中心要围绕新技术转化和应用,加强学术研讨、信息共享、设施开放、项目合作等工作,使得创新生态系统能够切实运转起来。

(三)制造业创新中心要以打通技术创新链为核心任务

我国制造业创新中心的主要功能是开展共性重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示范,核心是推进先进制造技术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创新中心应针对我国技术创新链不畅的问题,整合领域内的创新资源,以创新项目为纽带,加强先进技术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商品化试制,打通技术成果转化的创新链条。创新中心首先要对本领域内的先进制造技术进行甄别,然后对选定的技术要制定明确的转化路线图,形成不同创新环节的研发项目,再以招标等形式向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组成的科研团队发放,最终将先进制造技术转化为可规模化生产的产品,为产业部门快速规模化生产创造条件。

(四)制造业创新中心应采取灵活的运作机制,充分发挥产业和企业的主导作用

制造业创新中心作为一种新型的、专注于应用开发的公共研究机构,具体运作上应采取新模式、新机制。创新中心设立和组建时,政府需发挥主导作用,但在具体运作时,政府不能再“包办”,其融资方式、治理模式及项目运作,要充分发挥产业和企业的主导作用,以产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为根本出发点,采取商业化、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创新中心内部要建立起合作共享、利益一致的运行机制,激发系统内?机构的创新活力,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大企业要发挥资金、信息和生产设备的优势,中小企业要发挥对新技术敏感的优势,高校和科研机构要发挥基础研究和科研人才的优势,政府部门要发挥统筹协调的优势。

(五)制造业创新中心要为先进制造技术后续的应用推广创造条件

把技术成果转化为商品或应用性示范只是制造业创新中心的第一步工作,最终是要把先进技术推向市场,能够为企业大规模应用,形成产业的制造能力。为此,创新中心既要充当技术“孵化器”的角色,也要为后续的应用推广创造条件、扫清障碍、铺平道路。一是要为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制定各种标准,使其能够为相关各方所接受;二是要成为产业部门与教育部门之间的桥梁,促进教育部门将先进制造技术的技能要求纳入教育体系,为新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培养出大批量、多层次的适用性人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激发创新主体的活力”课题组

课题负责人:马骏 张文魁 张永伟 袁东明

课题协调人:周健奇

执 笔:袁东明 郑舒丹

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运作模式

及对我国的启示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美国将发展先进制造业提升到增强国家经济实力、保障国防安全、确保全球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高度。2012年3月,奥巴马总统提议创建由15个制造业创新研究所组成的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总投资15亿美元,促进美国先进制造业复兴。

一、为什么创建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

2011年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PCAST)的报告指出,美国制造业的领导地位正受到威胁,制造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显著下降,并且在制造产品生产和出口方面的领导地位受到威胁。该报告指出,美国在与制造业相关的研发方面正落后于德国和日本等其他高工资国家。该报告还强调保持在先进制造方面的技术优势对维护国家安全和保持经济竞争力十分重要。

随后,2012年PCAST报告指出,尽管美国在基础科学和发明方面的优势显著,但是在创新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基于早期科学发现的研究在商业和经济上的回报往往实现得很慢,特别是在制造业规模化和商业化的阶段。该报告还强调,美国私营部门,特别是中小型制造企业,将具有前途的早期研究转变为高性价比、高性能的国内制造能力和新产品方面受到了技术和资金的限制。

此外,美国联邦政府对于先进制造业相关的应用研究的投入,相比前期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少得多。未来美国制造业及其产品创新的能力,关系到其国内优质就业岗位的提供、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

根据PCAST的建议,美国总统直接领导国防部、能源部、商务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共同推出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NNMI),总投资将达15亿美元,成立15家制造业创新研究所,专注于对相关联邦机构的核心任务而言重要的技术主题。

2012年8月,首家制造业创新研究所——国家增材制造创新研究所(后更名为“美国制造”)在俄亥俄州扬斯敦成立,该研究所专注于增材制造/3D打印,这是一个公私合作的机构,最初包含40家企业,9所大学,5所学院,11个非营利组织,目前会员数已增加为近150个。

随后又陆续成立了数字制造和设计创新研究所(DMDII)、轻量和现代金属制造研究所(LIFT)、下一代电力电子制造创新研究所(PowerAmerica)、先进复合材料制造创新研究所(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IACMI)、美国制造集成光子研究所(AIM光子)、美国柔性混合电子制造研究所(超薄柔性电子设备和传感器,NextFlex)。

二、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

(NNMI)计划的愿景和任务

根据2012年PCAST确定的国家需求,奥巴马总统同意NNMI倡议并寻求国会支持,同年国防部宣布设立首个制造业创新研究所,并发布公共信息请求,随后召开了五次区域研讨会。2013年,发布NNMI初始设计文件。次年,国会立法授权NNMI计划。

NNMI愿景是实现美国在先进制造业的全球领导地位,任务是连接人、概念和技术,解决行业内的先进制造业挑战,从而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并加强国家安全。其三个目标是取得产业技术进步,促进创新技术有效应用到规模化、高性价比和高性能的国内制造能力;加速先进制造业劳动力的发展;建立支撑创新研究所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作为创新网络的核心,每个创新研究所需要分享最佳的做法,发现并解决美国制造业的技术问题,多学科联合开发专业技术,帮助培养下一代的技术劳动力,促进新的制造技术向工业转化。

三、创新研究所的业务及运作模式

创新研究所是NNMI计划的核心。研究所汇集所有的利益相关方,如工业界、学术界(包括研究型大学、社区学院、技术学院等)、联邦实验室,以及联邦、州和地方政府,各方共同形成一个创新的生态系统,协同解决高风险的制造业挑战,并协助厂商在美国保持和扩大工业生产,也就是使得创新成果最终在美国转化为生产。创新生态系统的成员与联邦政府共同投资,形成强大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并逐步增加非联邦政府投资在先进制造能力发展和部署中的比例,从而增强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下图描绘了创新研究所创新生态系统的主要内容。

制造业

图1 创新研究所创新生态系统

NNMI计划的一个重点就是连接创新和制造。为此,研究所的业务活动包括:

Ø 从事竞争前的应用研究、新技术开发项目、生产规模扩大化项目,以及新的制造技术和现有技术、工艺、产品改进的商业化风险研究;

Ø 制定和实施教育和培训计划;

Ø 发展供应链整合的创新方法和实践,并将新技术引入到供应链;

Ø 将中小型企业和大型制造企业组织和联系起来。

“美国制造”的创新项目由各成员单位合作产生并完成。其工作步骤如下:

Ø 召开成员参与的创新研讨会,确保技术路线图的相关性和满足市场需求;

Ø 充分发挥成员的知识和见解,起草项目要求;

Ø 向成员发布招标书;

Ø 成员提交投标文件;

Ø 由成员领导的审查小组审核投标文件;

Ø 宣布中标方,授予研发资金;

Ø 进行研发,并定期向其他成员汇报进展;

Ø 产生最终成果,项目产生的竞争前知识产权向成员开放,但所有权为发明组织拥有。

四、“美国制造”创新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根据2016年初发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年度报告》,“美国制造”创新研究所在技术进步、劳动力发展、可持续发展、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等四个方面取得了如下成果。

1、技术进步

“美国制造”制定了先进增材制造技术战略路线图,指出了获得技术领先需取得的的关键技术进步以及面临的机遇。这些技术进步包括设计工具、新材料、能够打印多种材料的下一代设备和先进的工艺控制。为实现这些技术进步,综合项目团队经常将供应链上的各个成员组织到一起,包括技术创新者、材料和零部件供应商、设备制造商以及大型系统集成商等。项目团队早在技术开发初始阶段就形成了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直至实现商业化应用和走向市场。这种基于供应链的团队结构有利于技术转型投入生产,确保所有要求在供应链的各个层次中被理解。比如:由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领导的团队,与小型企业和部件制造商——牛津性能材料合作,验证一种高性能聚合物作为空气和空间飞行器材料选择的可行性。该项目开发并发布了第一个供广泛使用的聚合物增材的材料设计数据库,在行业内共享关键设计指南并验证原材料的再利用能力,从而大大降低了整体制造成本。

2、劳动力发展

“美国制造”与数个组织合作开发了员工培训课程。

1) 与德勤咨询公司合作开发3小时增材制造业务基础在线课程。已有超过1万人参加该课程。

2) 与密尔沃基工程师学校&制造工程学会共同推出首个3D打印和增材制造证书课程。截至2015年年中,已授予150多张证书。

3) 与成员单位合作,通过私人捐款的方式为超过1000所学校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课程提供了桌面3D打印机。

3、可持续发展

1) 会员成长

“美国制造”的会员来自增材制造供应链的所有层面:大型和小型企业、大学、学院、经济发展组织、联邦实验室和政府合作伙伴。会员每年通过现金或实物支付会员费,白金级会员20万美元,黄金级会员5万美元、白银级会员1.5万美元。自成立以来,会员数量已由65个增加为近150个,每年净增长约40%,同时参与会员的广度和会员的级别也不断提升,证明其生态系统是具有优势的。

2) 小型企业

加入“美国制造”为小型企业带来了显著的利益和价值。部分原因是加入“美国制造”可使小型企业通过技术革新获得更大的产业机会。比如:俄亥俄州的一家小企业——rp + M通过与其他成员单位合作,获得了进入高技术供应链的AS9100C认证,从而使该公司能与洛克希德•马丁、诺斯罗普•格鲁曼、GE航空和波音等大公司进行业务合作。

又如:小型企业Optomec带领团队通过嵌入模块化设计,开发混合制造系统(增材和消减制造能力),可对任何数控机床进行改造升级,实现3D打印能力。该开发成果使工厂无需购买新系统即可拥有增材制造能力,成本降低60%。这一创新目前已实现商业化,且销售业绩可观。

Steelville制造公司参加了“美国制造”的首批技术开发项目——由密苏里科技大学牵头的复合材料制造熔融沉积成形和液压成形技术进行稀疏构建快速模具项目,并从中受益,得以进入3D打印工具市场,成为波音公司航天部件的供应商。

3) 公私合作伙伴关系

“美国制造”创新研究所是增材制造技术发展的国有资产,与政府机构合作,解决具体的研发问题,这些问题既符合美国工业战略路线图,也符合政府部门的需求。这些项目进入到研究所的研究范围内,使得更多的公共和私营部门的资源得以集中来解决重要的技术目标。

4、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

“美国制造”中私人投资的比例正在增加,美国铝业公司投资6000万美元建研发中心。研发中心将包括最先进的增材制造中心,关注原材料、工艺、产品设计和资格认证。该项投资将推进用于增材制造的专利金属粉末的发展。

通用电气正投资3200万美元,建一个12.5万平方英尺的位于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附近的先进制造设施,用于帮助业务单位发展,实施3D打印和其他创新技术。

在国家层面上,几家大企业成员正在根据“美国制造”技术投资路线图,重新调整其内部研发投资。

五、对我国创新战略的启示

我国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中将创新发展放在首位,并指出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美国康奈尔大学、英士国际商学院(INSEAD,前译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联合出版的《2015年全球创新指数》中对全球141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新指数打分,前3位分别是瑞士、英国、瑞典,美国排第5位,中国排第29名。可见,我国的创新发展还需要很多努力。美国制造业创新网络从2012年成立至今,已取得了不少成果,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概括来说,有如下几点。

1、明确政府在国家技术创新中的角色定位

《2015年美国创新战略》中多次强调美国联邦政府的创新服务角色定位,“为创新者铺平道路,打造创新者国度。”政府的作用主要在于投入力量进行基础建设,制定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以及指明大的技术创新方向。比如美国在基础建设方面,主要对基础研究、国家物理基础设施、下一代数字化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并且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教育上大量投入,培育未来的工程师、科学家和创新者。在政策方面,通过改进移民制度,发挥移民对创新经济的作用;建立鼓励创新的市场环境和规则;向公众开放联邦研究数据;支持发展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等等。一方面借助优秀移民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支持和激发本国人民的创新才能,共同推进国家创新实力和经济增长,并形成创新的良性循环。同时在充分发挥各界才能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国家发展需求的未来技术创新方向。

2、发挥中小型企业在国家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美国是世界上较早通过立法,设置专门的政府机构来着手解决中小企业问题的国家,美国制造业创新网络也特别强调对中小型企业扶植,这是因为中小企业是美国创新的重要源泉,他们往往是变革技术的早期使用者。在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部门,凭借高度有效的供应链,中小企业是提高美国高端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力量。另外,中小企业在促进国际贸易、稳定经济增长、减少失业等方面也起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然而,迫于成本压力,美国中小企业的研发投资比大型企业要少得多。因此,鼓励中小企业加入创新研究所是建立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的主要目的之一。为此美国创新网络和创新研究所制定了多项策略,鼓励中小企业参与,主要包括:向与中小企业联系紧密的合作伙伴和中介进行宣传,提供技术咨询(如技术发展趋势)和量身定做的服务(如提供与工艺创新相关的尖端技术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共享设施和专门的设备,以加速企业产品的设计和测试;提供一个分层次的会员费结构;为新中小企业会员的各种捐赠提供津贴;提供知识产权分级授权等等。

3、强调全产业链协同创新

创新研究所在项目启动初始阶段直至产品投向市场的全过程中,将供应链上的各成员组织起来,形成团队共同开发,这样做的好处是整合整个供应链上的优势力量,避免重复开发,降低开发成本,使最终的产出成果更加合理有效,更容易走向市场。

4、构建可持续的创新生态系统

从2003年至今的十几年中,关于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问题一直贯穿在美国的政府报告中,是美国创新战略乃至构筑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在NNMI计划中,联邦政府资助周期为5~7年,主要集中在第2年和第3年,第7年以后,创新研究所凭借会员费、知识产权许可、合同研究、服务费等收入实现自我维持,让研究所健康运作下去。可以看出,联邦政府投入的资金起到的是一个杠杆作用,随后,吸引地方政府和社会的跟进投资,通过不断的成果产出和产业化进程,实现主动造血,良性循环。

5、知识产权制度至关重要

知识产权制度是美国创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一直主导建立的强有力知识产权体制不仅鼓励了发明者,也吸引了关键的资本投资。

在创新研究所协同开发的运作方式下,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是能够确保项目成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为此,美国先进制造国家项目办公室专门出台了《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知识产权指南》,指导各创新研究所依自身情况提出知识产权的保护、共享和发布计划,避免出现权益纠纷。指南在制订时除了考虑现行法律法规外,还注意鼓励机构各成员的融入,鼓励中小企业参与,推动机构朝自给自足方向发展,保护政府投资生成的知识产权,界定出版、数据管理和出口控制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