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vs人类智慧,谁占未来世界的地位?

描述

科技是人类发展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智能作为一项新兴技术,正在获得人们的大力推崇与支持。随着技术不断融合到日常生活中,人工智能便成为了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对技术专家来说,AI的出现是一件好事,因为它将为以后的发展带来极大的便利;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比如工人,则是一场灾难,因为它可能会抢走工作机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确定人工智能的未来,究竟更多的是威胁还是祝福。

与任何变革趋势一样,人工智能的兴起带来了重大机遇,同时也带来了重大挑战,但要注意的是,最大的风险可能并不是我们最常讨论的。

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简称MGI)的最新研究,人工智能有可能会显著提高整体经济生产力:到 2030 年,人工智能有可能为全球额外贡献13万亿美元的GDP增长,平均每年推动GDP增长约1.2%,足以比肩历史上其他几种通用技术所带来的变革性影响,比如19世纪的蒸汽机、20世纪的工业机器人和21世纪的信息技术。

而对人工智能来说,最受关注的问题可能是未来智能机器在取代人类的工作机会的同时,却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但MGI的研究显示,从长远来看,人工智能可能不会对净就业产生重大影响,全职就业需求可能面临巨大压力,但总体净影响可能比许多人担心的更为有限。

具体来说,借助创造新工作岗位取代旧工作岗位的历史趋势,并考虑到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智能自动化可以调整较低劳动力产出比,人工智能投资驱动的新工作岗位到2030年可使就业增加约5%。总生产率效应对就业的正向贡献约为10%。

不过,尽管整体形势从目前来看是乐观的,但关于人工智能的新闻也并不全是好消息。首先,对于人工智能潜在的优势,特别是生产力方面的积极作用,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我们才能有所感觉。事实上,MGI的研究表明,到2030年,人工智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能达到未来5年的3倍甚至更多。

这与所谓的“索洛悖论”(Solow Paradox)是一致的:生产率的提升落后于技术进步——这是数字革命中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最初经济会面临过高的实施和过渡成本,而对人工智能的经济影响的估计往往会被忽视。MGI的模拟表明,这些成本在5年内会达到总潜在收益的80%,但到了2030年将下降到收益的三分之一。

而随着技术发展日益成熟,人工智能对经济的影响将渐渐积累,并可能在2025年之后加速显现,其中最令人不安的在于它所带来的潜在收益可能无法平均分配。由此产生的“AI差距”(AI divides)将加剧数字鸿沟,而这些数字鸿沟已经助长了经济不平等,并破坏了竞争。至于分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人工智能潜在的是三个差距

第一个差距体现在公司层面。完全采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型前沿公司从现在到2030年,其现金流有望扩大一倍,同时,这一结果可能需要雇佣更多的工人。另外,对这些处于领导地位的企业来说,他们往往拥有强大的数字化基础、较高的人工智能投资倾向,且对人工智能的商业案例持有积极观点。而那些不愿意或无法以同样的速度进行人工智能部署的企业将被远远的抛在后面。事实上,到2030年仍然完全不采用人工智能技术或者没有完全吸收人工智能技术的企业,届时,其现金流可能会较当下下滑20%,从而面临裁员压力。

第二个差距体现在劳动者的能力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将使劳动力需求,从更容易自动化或外包到平台的重复性任务转向社会或认知驱动的任务上。MGI的研究表明,以重复性劳动为主及对数字技能要求较低的职位,在就业总量中的比例可能会出现最大幅度的下滑,从现在的40%左右下滑到2030年的30%。而非重复性活动以及需要较高数字技能的工作所占的份额则可能出现最大增幅,从现在的大约40%增加到50%以上。

这种转变可能会导致工资差异的增加,大约13%的工资账单会转移到需要非重复性和高数字化技能的领域,这些领域的收入可能会增加,而重复性和低数字化技能领域的工作者可能会经历薪资涨幅停滞甚至减薪。后者的工资占总工资的比例可能会从33%降至20%。

而就业和工资差距扩大的一个直接后果便是加剧人才的争夺,尤其是那些擅长开发和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人。另一方面,对于缺乏数字及认知技能且比例仍然相对较高的一部分人来说,则存在结构性供应过剩的可能。

第三个差距存在于国家之间,现在似乎已经很明显了,并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自称为人工智能的领导者(以发达经济体为主)的国家,在目前的基础上,可以获得20-25%的经济利益增长,而新兴经济体可能只有这一比例的一半。

不得不承认,发达经济体在采用人工智能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因为它们在实施数字技术方面更胜一筹。此外,发达国家除了推动人工智能在GDP增速放缓之际实现更高的生产率增长外,别无他选——在很多情况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此外,在这些经济体中,工资水平很高,这意味着用机器替代劳动力的动机比低工资的发展中国家要强烈。

相比之下,很多发展中经济体的数字基础设施不足,创新和投资能力薄弱,基础技能也处于落后的位置,再加上他们往往采用其他方式(如重组产业)来提高生产率,因此它们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动力不会像发达国家一样强烈,所以在人工智能的才用上,也不太可能与发达国家保持同步。

毫无疑问,这些AI差距的出现或扩大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国家之间的鸿沟,亟待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可以采取前瞻性思维方法,包括加强其数字基础并积极鼓励人工智能的采用。另外,它们也需要在人工智能领域开拓自己的利基市场,同时政府需要资助学生或低技能人群进行人工智能教育,以在本地公司进行AI的应用。

显然,完成这些任务并不容易。培养百万家小企业远比建立数百家大型工厂要困难的多,而对于那些发展前景不乐观的国家来说,支付学生学习人工智能的留学费用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是,如果发展中国家可以达到这种平衡,那么人工智能也会给他们带来新的机会:改善生计并发展经济,而不用再忍受恶劣环境或者血汗工厂的折磨。

不过,差距的出现也并不一定是消极的发展,将资源重新分配给表现较好的公司可以使经济更加健康,从而为其他国家提供新的竞争优势。

总而言之,这些差距带来的风险不容小觑。远见和毅力是让人工智能革命发挥作用的关键,因为它会在长期收益之前带来短期的痛苦。如果在这种痛苦发生在对人工智能不平等分配感到失望的背景下,可能会引起人们对技术的强烈反对,而这些技术本来可以带来更高的更产率、收入增长和促进就业需求的良性循环。所以,在体会到人工智能带来的喜悦之前,我们先要经受住“痛苦”的考验!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