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
与电影中无限手套的风光无限相比,现实中的可穿戴设备则要暗淡许多。功能单一、实用性差等问题经常为人所诟病;技术沉淀不够,市场过早催熟导致总体发展十分迷茫。
可穿戴设备大起大落,未来方向仍需探索
近年来,随着资本的热炒和追捧,各式各样的可穿戴设备公司如雨后春笋在市场上展现。苹果、三星、英特尔拉等国外传统消费电子厂商,和小米、华为等国内企业的迅速涌入,将可穿戴设备市场炒的火热。
曾有数据预测,到2021年底,可穿戴设备市值将高达450亿美元,年出货量将超过2.5亿,市场发展看似蓝海无限。然而新鲜过后,迎来的却是相关产品的停销和企业的退出,其中谷歌宣布glass停止销售,耐克、阿迪达斯相继放弃智能跑鞋,英特尔则选择退出可穿戴设备领域。..。..
导致市场走向低迷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方面是因为可穿戴设备的功能短板逐渐凸显,导致产品粘性不够。受功能单一或功能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影响,人们往往在短暂使用后就选择了放弃。据权威报告调查显示,在购买智能手表的用户中,使用时间1年以内的占76.9%,而30.8%的用户持续使用时间不超过1个月。绝大多数的被调查者认为,“功能鸡肋”是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最大缺点。
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行业发展迟迟未找准方向,而企业对于可穿戴设备产品的定位也不够准确。以智能手表为例,在体验不成熟的情况下,苹果、华为等企业却执意用高价将其产品往时尚奢侈品方向打造,结果实际销量自然不如人意。
反而是目前一些厂商因为无法获得较高溢价,转而寻求细分领域发展的做法,给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通过用户需求分析,开拓儿童、女性等更多的细分市场,不但能获得更多的销量突破,还能够赋予产品实在的价值。
保证质量前提下,跨界合作或成突破口
虽然可穿戴市场表现低迷,但通过“互联网+”的方式,与医疗行业跨界结合,发展医疗级智能可穿戴设备,也许有望拉动可穿戴市场振兴。
如今,在“互联网+”热潮下,移动医疗未来趋势被看好,可穿戴设备与医疗行业结合的硬件已经迅速崛起,一些手环、手表已经能够简单的检测一些心律或记录运动数据,血压仪、电子秤、水杯、头带等产品也逐渐进入普通消费市场。
不过,目前这些产品都还未达到真正的医疗级别,不少智能硬件提供的数据准确性较低,即使能够测量准确数据,也无法链接医院数据库,建立个人的病例档案,这使得获得的数据价值大打折扣。
不少医疗行业人士认为,无法达到医疗级别的产品只会沦为时尚消费品,黏性不会太高。就比如目前比较火的能测血压的智能手环,对于人们真正的健康辅助效果不是很高,短期内消费者可能会去买,但新鲜过后依然会放弃使用。
产品要做到真正的有医疗价值,首先企业需要拿到医疗器械注册认证资格,同时设备能够基于数据积累,给健康保健提供真正的数据支持和相应的增值服务。以这个标准来看,目前大部分的企业都是在数码产品范畴内销售智能医疗设备,对于医疗设备的专业性区分和认识不够深刻。
未来,只有企业对医疗级可穿戴设备有了专业深刻的认识,行业对相关产品有了标准区别和严格把控,产品在技术和质量上都满足医疗价值,可穿戴设备的跨界合作才算真正步入正轨。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