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语音助手普及率与其使用率不成正比,究竟是刚需还是鸡肋呢?

人工智能

636人已加入

描述

2012年,苹果推出了语音助手服务Siri,其它的厂商也是跟随苹果的脚步,纷纷推出了语音助手,包括三星的Bixby、Google Assistant、微软小娜、小米的小爱同学、vivo的jovi等等,各大厂商都纷纷为手机配备了AI语音助手,同时也在努力让语音助手能实现更是各样的功能。今年我们所熟知的三星Galaxy S9+、华为P20 Pro、小米8、vivo NEX、OPPO Find X等旗舰产品上都配备了AI语音助手,甚至很多千元机都具备语音助手,AI语音助手也成为手机厂商非常用心去跟随的一个风口。但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又有几个人真的认真的使用过手机语音助手呢?至少现在看,它还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鸡肋功能。

普及率与其使用率不成正比

7月份的时候,国外的一家市场研究公司发布了最新报告预测,在2018年出售的智能手机中,将会超过47.7%的智能手机配置AI语音助手,作为参考,去年这个数字为36.6%。从年初到现在笔者也由于工作的原因接触到了今年的很大一部分手机产品,确实其中搭载语音助手的产品越来越多。依赖智能手机的数量,语音助手的普及率看起来确实不低了,但问题是,普及率和使用率又是另一回事了。

在2017年Gartner的调查中显示,Siri 等人工助理的应用使用率仅为35%,这对于目前已经几乎人手一部的手机来说并不算是出色的数据。MIUI官方也曾在微博上发起过相关投票,从结果上看,5次以下的占了84.4%,我觉得如果放一个0次的选项的话,估计投票的人也不会少。另一方面,能在微博上参与投票的用户大都也都比较关注互联网,对“语音助手”的了解也相对较多,即便如此其使用率依旧不乐观,要是在普遍性更强的用户中进行调查的话,其使用率表现可能会更低。

功能虽多但使用场景很有限

从无到有确实很容易打动消费者,但是如何精进一项技术,是非常具有挑战的课题。这几年,手机AI语音助手的功能也是越来越多,我们能通过语音让它播放个歌曲、查个天气日期、打开些APP、给好友发微信QQ消息、发个短信、打个电话、设个闹钟、开启相机、下载软件、进行搜索、播放视频等等。但使用这些功能前我们需要先考虑,在哪些场景下适合使用这些功能。

语音助手

笔者以自己为例吧,作为一个接触手机比较多,对AI语音助手的操作也较为熟悉的人,似乎也找不到什么使用它的地方。早晨要乘坐交通工具去上班,很多人都有在地铁或者公交车上打电话或者给发微信语音的经历,但有几个人会在地铁公交上点开自己的语音助手或者通过按键、语音唤醒它们,让它给我们播报个天气、拨打个电话或者给别人发个语音,这难免非常的尴尬。我们先不考虑环境对语音识别的影响,你真的会在公共场合对着手机,喊一声“Hi Siri”或者“小爱同学”吗?然后说出一大堆指令让它们执行,我觉得大多数人都不会。而在公司上班,大家都在忙着工作,突然想拿手机搜索个东西或者发个微信,你会唤醒语音助手让它们进行这些操作吗?显然也不太可能。即便晚上回到家或者周末在家,拿起手机唤醒语音助手进行对话是不是显得我们太过无聊了。而且这样也不是在使用语音助手,更像是在验证它是否真的具有这样那样的功能。

笔者也是体验过多个手机上的AI语音助手,也都是在大家都很无聊时放个歌曲、查个天气或者简单的与它对话几句,“调戏”一下它,这也都说不上是在使用,只能代表我用过。这仿佛就是你给了我一个篮球,告诉我各种规则,该怎么怎么玩,然后我拿着球却发现附近找不到篮球场。

动动嘴真的不比手更有效率

对于语音助手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语音识别率、语义理解力不足。在真实的应用场景里,环境噪音、用户语气都会影响语音助手的识别率,其次系统对于语义的理解力也达不到要求,尤其是中文博大精深、字面语境有不同含义,有时候差一个字其意思也会天差地别,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是结合语境的,但即便语音助手能够识别你说了啥,但它无法针对语境进行回答或者反馈。再加上方言、口音等多种因素影响,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也是再正常不过了。

语音助手无法理解我们的意思或者意图时就需要我们多次对话才能满足我们的某项需求或者执行操作,有的操作也是需要我们多次与之对话它才能一步步的帮我们达到最终目的,这样繁琐的语音操作真的比我们解锁手机自己用手去操作方便吗?我觉得比用手去操作效率低的多,这样的体验给用户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不好用。所谓的解放双手真的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手机AI语音助手的最终形态是相当于我们手机端的“个人助理”,就是有需求直接对它说出,它能干净利落的回答或者执行,可就目前的这些语音助手是达不到这样的需求的。有些看上去很美好的语音操作,实际体验却不尽如人意。

而除了一些自带的指令外,现在很多手机上的AI语音助手也是支持自定义指令和学习功能,让我们教它一些指令该如何回答或者执行,这还是很值得鼓励的。我也是尝试过,一些简单的指令确实是很容易就学会了,但有些我们虽然设置的指令很简单,但执行操作较为复杂的时候,即便我们一步步的教它,它往往也很难学会。即便你给我篮球了,告诉了我规则和怎么玩了,也带我来到了篮球场,然后你突然说,用嘴说话也能操控篮球,不非得用手,我很勤奋也学着怎么嘴说话操控篮球,后来尝试了也发现确实能,但明显不如我用手打的溜,所以我决定继续用手打球。对于很多用户,他已经熟悉了一种非常成熟的操作方式,为啥要再花成本去学习另一种呢?

使用场景匮乏以及操作效率偏低也就造成了即便语音助手随处可见,但真正使用的人却少之又少。

手机不是语音助手的好载体

对于很多厂商,顺应人工智能的大潮流,将AI语音助手放进手机是个很容易做出决定,无需开发新的硬件,基于系统开发软件或者直接对现有产品进行移植便能实现。但从放到我们实际生活中看,它似乎很难找到使用场景,没有场景空谈功能又有什么意义?厂商想让用户使用语音助手,但用手指操作又更加精准和有效率。还是那句话,用户已经有了一套非常成熟的交互方式了,又为什么要去花成本去学习另外一个呢?

这时我们就该思考,手机到底是不是语音助手的好载体?至少从目前的体验来看,它不是。相较于存在手机上,我觉得智能音箱是个更为出色的载体,它普遍存在于家里这种更为私密的场景中,我们与之交流也没那么的尴尬。而且它最开始的交互方式就是语音,我们购买时也都了解到这一点,所以也更愿意去接受和学习这一种全新交互方式,虽然同样会遇到语音识别率、语义理解不足、操作步骤繁琐等问题,但至少没有那么多的干扰,我们更愿意去慢慢的教它和与之对话。

而对于为啥很多手机厂商大力推动手机语音助手,是因为手机语音助手是目前凸显其人工智能落地比较明显的地方,简单来说就是,很多人工智能技术都是在应用在底层优化,用户根本看不到,但语音助手可以让用户真实的体验到。

存在即合理发展还需要时间

从目前的使用体验看,手机语音助手确实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虽然功能确实越来越多,但应用场景依旧是非常的匮乏。偶尔用到时发现使用语音助手进行一些操作时却发现甚至比我们用手指去操作还要麻烦,这样无法高效的融合进使用场景中的功能对于用户来讲也没有什么意义。尽管厂商把手机上的语音助手说的怎样高大上,应用了人工智能技术,但它无法为我们的使用体验带来提升那它也仅仅是个噱头而已。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对于那些真的不方便使用手来操作手机用户来说,AI语音助手的存在也是为它们创造了一种全新而又可行的交互方式。

那么手机AI语音助手就完全没有未来吗?虽然目前它的表现确实不能让人满意和接受,但并不意味着它的体验一直会如此的差。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笔者觉得语音助手会让更多的用户接受,去使用。厂商该更多的积累用户的数据,收集更多的样本,获得足够的用户基数以及足够的用户使用频率才能更有针对性的进行优化,在发掘更多使用场景的同时也不断地提升语音识别率、语义理解能力,优化操作流程从而提高使用效率。同时构建相关的生态,让更多的应用做到不只是可以用语音控制,而是用语音控制更方便更快捷。不能一味的挂着人工智能的招牌在自嗨,将用户的体验做好才能得到更多人的青睐,将普及率渐渐转化为使用率。

对于我们普通用户来说,也该更加理性的看待手机AI语音助手,毕竟它只是一个刚刚诞生几年的新产品,发展是需要时间的,直接一步登天肯定不现实。而当身边的大多数人都因为其出色的功能而使用手机上的语音助手时,我们即使在公共场合也不会担心与之对话而出现尴尬。相信未来有一天,我们可以和AI语音助手流畅的对话,而它也不仅仅是个人工智能而更像一个“人”,真正的提高我们的操作效率,解放我们的双手。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