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未来智能手机的展望

移动通信

299人已加入

描述

目前智能手机已进入到产业发展的成熟期,国产手机发展强势,继续保持在第一梯队,全面屏、人工智能成为发展的重点,第二梯队竞争加剧,后续发展乏力的厂商将被淘汰。

未来智能手机市场的发展将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屏或成主流

全面屏已经成为2017年手机主要卖点之一。从iPhone X到红米5/5Plus,“全面屏”这个概念渗透进旗舰机到入门机,价格覆盖面也从800到9000元。从低端到高端,全面屏在第4季度基本上已经由高端机型逐步向中端机和低端机型渗透。

而在未来5年有望成为智能机(1000元及以上)的标配。2018-2020年全面屏的渗透率有望从24%增加到60%以上,到2020年全面屏手机的出货量有望达到10亿支,未来四年的年复合增长率预计会超过100%。因此在2018年,随着供应链屏幕技术的完整解决方案成熟,全面屏将不仅仅只限于高端机市场。

2、曲面屏、折叠屏初见端倪

柔性屏幕的可弯曲、轻薄的特性,让其在产品设计中产生更多的可能性,一时间成为整个屏幕制造行业的风向标。后续发展的曲面手机屏只有三星一家独大,虽然荣耀Magic、小米note2也采用了曲面屏,但是从量级来看并不能与三星相提并论。

三星正在密研的革命性新品—折叠屏Galaxy X,预计最早将在2018年1月9日开幕的CES展会上亮相。不过据称这款产品将是限量生产,首批只有10万台并仅在韩国发售,而全球发售则要推迟到2019年。或许2018年我们就会迎来曲面屏全面发展高峰,而折叠屏幕也会初见端倪。

3、人工智能成为智能手机的发展重点

人工智能的发展为智能手机提供新的发展机会,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等技术被应用到智能手机中,从语音助手、指纹识别,到刷脸支付、智能家居控制,智能手机开始承担更多的人机交互功能。

近年来,iPhoneX与三星S8率先推出人工智能手机,开启face ID时代,华为推出人工智能芯片——麒麟970,搭载于Mate10/pro/V10手机中,支持AI慧眼识物、AI高倍变焦等功能。未来,人工智能与手机等智能终端的结合将更加亲密。智能手机在提供更多样式的人机交互的同时,手机作为智能终端及传感器可以进一步深度挖掘用户的属性、行为数据,将分析的结论转化为优质的服务反馈给消费者,从而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优质服务。

4、AR技术为智能手机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随着苹果及谷歌发布AR开发工具,推动开发者进行AR产品的探索,高配置的苹果手机及安卓手机成为AR技术新的载体。基于搭载AR技术的智能手机,消费者可实现导航、娱乐、教育、购物等应用。作为下一代计算平台,AR实现了信息与现实场景的有效结合,成为随身个人助理。在消费级AR眼镜还未普及的情况下,手机成为AR技术的有效载体,AR技术的发展也将推动智能手机在摄像头、传感器、芯片等方面的优化,通过增加人机交互的新方式,AR为智能手机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5、安全方案升级

虽然iPhoneX 2017年使用面部识别替代指纹识别,但并不能“阻止”其他厂商继续使用指纹识别技术,从2017年全面屏的趋势来看,安卓还要继续在指纹识别技术上做文章。目前Synaptics已经研发出了首款屏下指纹传感器。

这款Clear ID FS9500将直接封装在AMOLED显示屏模组中,使用和标准OLED相同的光学材料和工艺,而最终的厚度也可以做到1.5mm以内。FS9500已经提供给了一家TOP5的手机厂商进行合作量产,预计会是三星、苹果、华为、OPPO、vivo当中之一。

如果说指纹识别开启了生物识别技术在消费级市场的第一步,那iPhoneX带来的面容识别技术则会在技术上更加成熟,普及度也更高。

iPhone X最有辨识度的部分要数头顶的面容识别了,虽然“刘海”碍眼,但是为了技术妥协也只得暂时妥协。据悉在“额头”区域集成了多达8个组件,能够瞬间感知用户面部特征而识别用户。

目前可以了解到的深度感知领域有三大主流技术方案有:飞行时间(TOF),结构光,双目视觉。PrimeSense用的是结构光方案,毫无疑问,苹果也用的改良版的方案。现在已经有国内安卓厂商在组厂都在进行面容识别试验,为2018年3D视觉在安卓手机上的应用做准备。

6、无线充电将成为标配速度

无线充电早已不是什么新鲜技术,三星从Galaxy S6 edge开始就支持无线充电,不过从市场反馈来看并没有大面积普及。但是2017年苹果iPhone 8/8 Plus/X的横空出世却让无线充电这项技术,再次出现在大家面前。

据了解,苹果采用的是Qi(Chee)无线充电标准,另外还有两个主流无线充电标准:PMA和A4WP。其中Qi由首个无线充电的行业标准组织WPC推出,PMA和A4MP经过合并归属于新的AirFuel联盟。Qi无线充电标准最高支持到15W,或许2018年我们可以看到有大量采用Qi技术、支持无线快充的手机上市。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