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促使OTA升级技术向产业化发展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物联网的发展让汽车OTA升级近几年逐渐走入大众视野,我们看到全球汽车发展的趋势正在朝智能化方向转变,而车联网(物联网在交通领域的典型应用场景)正是智能汽车得以真正实现智能化的关键之一。在这个最大的移动智能终端上将会集合超过200种的传感设备,大量的MCU、CPU、NPU或TPU等微控元件构成的ECU,以及整个“大管家”车载智能系统,这也预示着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将会来临。

利用OTA技术对汽车进行软件升级,这将成为未来智能汽车的标配,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正在到来。

科络达作为汽车、物联网OTA升级技术解决方案商,根植于中国车载与物联网市场。目前科络达OTA安装升级超过三亿台智能装置,涵盖全球二十几个国家与区域,包括美国、印度、俄罗斯、中国、中国***以及东南亚。

联动原素很荣幸采访到科络达副总裁周逸政,周逸政向笔者简单介绍了科络达怎样满足互联网汽车、物联网企业日益增长的OTA升级服务需求以提供专业的定制服务。

联动原素VS科络达

Q

车联网如何从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一直都是行业内探讨的话题,那么在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被动安全到主动安全方面到底存在哪些问题需要解决? 

主动服务vs被动服务

周逸政:我们是主动服务的。传统的被动服务应该是在驾驶舱里,透过一些信号来发现这些问题,但这对于车主是有距离的,车主甚至看到这些信号是会恐惧的,这时候车主就会到4S店寻求协助。这就跟用户体验直接相关。接着,4S店看到信号只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但是还要花多久时间解决,会高度仰赖4S店技师的经验。所以我们认为这是被动式的服务。

OTA就是归属在主动式服务。除了OTA升级以外,另外还能提下我们所谓的性能远程诊断。透过这个技术,我们可以纪录驾驶员的驾驶习惯,操作系统的操作记录,并存到后台。当这些问题在后台系统累计一段时间,例如两三个月,系统就会主动跟车主联络,同时整车厂和4S店就会知道问题的情况,以及怎么样解决。

如果无法在线上解决问题,那就得在线下处理,那整车厂会很强调实际的需求。大家可能都有经验,有时候把车开到4S店,才发觉有些问题需要被解决。透过我们主动侦测的功能,整车厂会分析统整之后再选择揭露问题与解决方案,客户来了就能很快提供最及时的服务。这对客户的使用体验提升是有正向助益的,车厂实际上也最在乎客户的投诉与售后服务。

Q

科络达相较于同行,最大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累计三亿台装机量

周逸政:我们2011年成立到现在,在云平台上已经累计2.8-3亿用户,这2.8-3亿用户,都是一个个的设备。除了每个月大概在全球用户增长七百万以外,我们日活的升级量大概是8000万。因此在后台管理与版本管理上来看,我们的经验非常丰富。所以为什么国内车厂会与我们讨论,包括复杂软件版本管理、依存性管理等等,我相信我们是很专业且有经验的。其他诸如用AB分区更新,或是所谓的回滚机制,这些与更新相关的技术与经验,都是我们的绝对优势。

第二个优势,就是所谓OTA功能架构在联网软件平台上的战略位置。OTA这个安全架构必须要架构在所谓的轻量化核心之上。任何功能在进行开发与组建时,这个架构必须是非常明晰,而且可以随时进行替换,或进行迭代更新,以达到可以随时进行功能拓展。因此在这个架构之下,OTA可以扮演让这整个联网软件平台的功能架构更往前迈进,持续进步,这是OTA的战略位置与使命。

Q

我们也了解到科络达OTA有比较新的功能及构造,可以进行远程汽车故障的修复,能够具体说一说吗?

汽车的预测性维修

周逸政:现在虽然比较初期,但许多车厂的确有这样的需求,这也是现在进行式。例如刚刚提到远程透过诊断的功能,就是要针对一些ECU跟模组进行监控。所以在透过一些驾驶行为对硬件的运用而纪录下的数据,例如方向盘使用或者是刹车行为时机,透过这些数据搜集来做一些对应的判定,例如硬件使用寿命。

我们这边可以举一个例子,去年中国卖2480万辆车,里面有2000万的车被召回,里面有大概80%多,其实是安全气囊的问题,剩下有10%左右是变速箱、ECU的问题。虽然不全然是固件问题,也可能是硬件问题,但若透过OTA的远程智能诊断,就能透过线上发觉这个问题,并透过OTA方式来做固件升级。先诊断后发觉,再来把这个问题修复掉。这是现在车厂的发展方向,他们自己会有数据收集在自己的后台里面,我们可以提供协助,达到上面的目标。

Q

目前咱们不论是手机还是其他的智能硬件在流量的消耗上成本还是很大的,你们的OTA在线升级流量是怎么考虑的?  

OTA升级“差分更新”

周逸政:其实这是我们的优势,我们在差分技术上面是非常专业且具有经验的。我们拥有差分技术申请专利,原则上可以将升级包压缩到十分之一的高效,那就可以相对节省流量。这个其实在国内,会是车厂想要看到的,因为这对节省流量有非常大的帮助。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