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屏幕设计及发展趋势(4)

音视频及家电

734人已加入

描述

关键词: LED屏幕

上接LED屏幕设计及发展趋势(3)

作者:LED-文子

既然是重要的参数,那就给出简易可行的测试方式。随机抽取CYT62726共3pcs芯片,测试芯片其中一个端口,芯片给予正常供电,是关闭状态。CYT62726规格标准是耐压17V,17V是一定能给予客户保证的耐压。

测试按照一定的步骤,从5V供电不断的提高到17V,漏电在6nA以内,对端口串接的LED做直观判断,LED看不到亮度。继续增加电压到24V,IC仍然可以承受,随着电压增加端口漏电也随之增加,超过0.5uA时LED有机会看到亮度,25V以上IC会损坏。

2011-5-20 14:45:07 上传

下载附件 (60.19 KB)



结果:经测试端口加载17V电压都在10nA以内,结果是满意的。可观察到LED亮度点亮电流在1uA,小于0.5uA电流可视为没有漏电。红色数据表示到了芯片的极限,工作已经不能正常。

国内控制系统发展比较成熟,主要分两种方式,一种是基于以太网络方式,千兆网卡分发数据,分控制器分配数据到LED显示单元板,应该是未来主流应用方式。第二种是从显卡DVI读取视屏数据,压缩再通过数据卡发送出去,也是网络方式,与网络区别在于这里是串行数据格式,终端的单元板数据分割基本都是一样。

读取DVI数据用的最为普遍,采用信号包复用技术同步传送显示数据和控制数据,高效率的灰度分割算法,这里可以同时读取到帧、行频同步。主要由两部分组成:采样数据发送卡和现场分控器。通过大规模逻辑及其他组件,实时同步采集计算机输出的显示数据,通过高速缓存、格式转换后,由大容量传输通道传送到LED显示屏现场,最终转换成LED扫描控制信号,在LED显示屏上实现高清晰的视频、图片、文本等节目内容的显示。

从电脑的DVI接口采集高清晰显示数据,输出差分信号。DVI接口高速输出的显示信号是串行灰度的数据,24位色数据,每个颜色的权值数据为8位,灰度等级为256级。LED显示屏上的灰度实现,是通过控制每一个LED的点亮时间PWM来实现的,为了更高效的实现不同的灰度,屏幕每个权值独立显示的方式,即控制整个屏幕分别显示1~8个权值的亮度。整个数据格式转换过程由,通过权值分离-缓存-分区提取-数据重整等一系列过程,最终得到LED显示屏的扫描数据。

LED屏幕灰度灯具按 256级灰度(8位)计算,8位权值数据由高到低依次为D7(128权值),D6(64权值)……DO(1权值)。设置合适的输出显示屏的串行时钟。提高并行输出的RGB数据信号组,即可提高显示屏面积并满足实际高清显示效果。对于不同的节目源、不同的显示屏体,需要经过不同数值的伽马校正来获得更符合人眼视觉的显示效果(视敏函数),得到更清晰的图像。

2011-5-20 14:45:07 上传

下载附件 (25.68 KB)



DVI接口送过来的同步视频信号数据量大,数据发送卡会将数据压缩,借助网络成熟芯片发送。考虑到控制器与LED屏幕的实际距离,采用网线差分或光纤长距离传输。 LED显示屏由多个显示模组组合而成,显示接口一般由以下几个信号组成:串行数据;多组红、绿、蓝信号;并行时钟;并行锁存;并行使能;行编码信号(扫描信号)等,一般最多16行扫描。

LED显示屏为实现大面积显示,屏幕面积一般较大,而显示屏的控制数据一般都是串行传送,控制线都非常长且容易收到干扰,在大面积情况下可以保证稳定传输的信号频率有限。如果增加系统的控制面积,一般方法有:1)提高显示屏控制信号的时钟频率,但这种提高是有限的;2)降低刷新频率,刷新频率降低必将影响显示稳定度,效果很差;3)多个控制器同时处理,增加扫描控制器必然增加成本。

控制系统设计是复杂的,在此不详细阐述,对于LED屏幕厂家而言,多是硬件连接。控制系统是由专业的公司提供,比如:杰赛、灵星雨、德普达等著名的LED控制系统公司。

系统组件

系统组件这里作为参考,并非完全都是这些。通常还是满足客户的需求,定制项目内容等。对于屏幕的类型,视距像素密度有很大的关系,这里会影响到成本,材料的选配是价格成本的主要因数,还有保修年限等。

2011-5-20 14:45:09 上传

下载附件 (72.97 KB)



工期时间

仅供参考:依照显示屏的具体工程量,预计室外显示屏工程的全部工期需要45天左右,时间包含采购加工时间约32天并有交叉重叠。

安装现场的勘察(3天):由施工技术人员到达工程安装现场,进行现场的实地勘察。确定显示屏体的安装位置和环境;确定安装控制主机的机房位置及环境;测量控制信号、数据信号的实际传输距离;设计传输信号线的布线位置。

系统布线(7天):施工人员依照技术人员勘察之后的设计方案,进行通讯线缆的敷设:清理布设路线;(含必要的挖掘、打孔等)埋设线管、穿线;安装线材连接件。

屏体框架的制作(15天):施工人员依照结构设计人员提供的设计图纸进行框架的施工,钢架的制作;钢架的安装;屏体外装饰材料的施工;屏体内部供电系统的引线。

屏体的安装(5天):框架安装结束后,进行屏体的安装,箱体的安装、固定;箱体的连接;信号线的连接;配电箱的安装;电源线的连接;控制网络的架设。

系统的调试(5天):供电系统的检测;显示系统的检测、调试;网络系统的调试;多媒体系统的调试。

2011-5-20 14:51:33 上传

下载附件 (102.27 KB)



LED屏幕的未来

本篇着重描述了LED屏幕设计现状,为《LED屏幕设计及发展趋势(上)》篇部分,发展趋势设计会在(下)篇重点阐述。为了迎合新技术面世,(下)篇会延后几月发表,在此先阐述LED屏幕未来主要几个方向点。

(一) 控制系统发展

控制系统是LED屏幕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技术核心所在。多年来我国一直占据主导性的地位,涌现出不少优秀的控制系统企业,为我国LED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控制系统占据国际市场主导地位,也与我国意识形态有关系,例如国内一直不把软体当成本、利润计算,销售只计算控制器硬件成本,低廉的价格,赢取了市场,国际性的公司不愿意这么勤劳,阻碍了投资兴趣和市场准入。

存在的问题也有,利润直接影响投入热情。比如创新性不够,新技术的扩展速度缓慢。还有在控制系统的开发时,创新没有很好的和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协作,也是技术更新缓慢的主要原因。

LED屏幕企业尝试新品设计,不是很积极,想设计成熟一步到位,但是都不愿意何来的成熟呢?特备是大公司要积极的试用新技术,推陈出新是未来占据LED产业的主要动力。现在屏幕生产看起来大家都差不多,没什么创新点,利润不断下滑。

控制系统发展方面,软体会更多的替代硬体,提升智能化水平,同时降低硬件设计成本。电脑飞速发展本应该大幅提升LED屏幕控制水平,但是我们固执的消费者却让他多年没有改变,这也和控制器设计者不愿意降低控制系统售价有关系,软件化推进速度缓慢。系统软件化是大趋势,谁能提高系统软件化速度,谁就能占据LED屏幕控制的核心领域。但是占据屏幕控制核心,不等于会给你带来核心利益,未来必定要有系统提供商出现,才可以彻底改变格局。

系统提供商是指,IC设计公司直接向市场提供控制系统,不能把控制系统作为获利点。例如,我们的LED屏幕IC领导者聚积公司,每年均有推出屏幕驱动IC,可是一直能销售还是老产品,难道说这多芯片设计的不好吗?实际决策层应该意思到这是控制技术的缺失,仅就IC设计创新没有控制技术结合,不能被客户顺利采用。虽然控制技术与IC设计合作是一种办法,显然控制系统设计者不愿意更多的去硬件化。IC设计创意和控制技术的创意不在一个团队指挥,LED屏幕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

高通公司在网站公布了很详细的手机设计案例,抱怨大陆公司不能向欧美企业那样灵活应用。高通可曾想山寨厂家根本就没有安排能读懂案例的人员。假设MTK只提供芯片,不提供软件,山寨手机市场会有吗?我说的不一定对,大家可理解LED控制系统未来的走向。

(二) 驱动芯片发展

前面讲过目前普遍采用的16通道驱动芯片,是在74HC595基础上发展而来,几十年来都没有创新,这是不正常的。落伍的传输方式,阻碍LED屏幕创新,屏幕市场中国有绝对的话语权,必将诞生新的数据传输方式,革命性的改变现有数据传输格局。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需求量提升,要求也会越来越高,特别是清晰度要大幅提升。大尺寸显示壮观的视屏播放,已经失去了它的魅力,什么时候在广场上也有电视机那样清晰?LED有理由设计的比LCD(液晶)更清晰,可以看看有LED衍生品OLED。

LED与传统的显示最大的区别是没有余辉。CRT(显像管)电子*扫描,荧光粉有余辉。LCD液晶屏内部形成电容,能保持一定的显示时间。R’G’B颜色的LED是完全没有的,因此驱动IC内置PWM是必须的。

集成电路设计要与LED屏幕市场共存,意识形态也很重要,有好的技术,还要了解大陆公司思想,未来IC设计一定是大陆的企业取胜。供货渠道、交货时间、账期、支持力度,外企还有不少的差距。从历史发展来看,东芝公司本来市占率很高,但是渠道和系统配合上面,自我为中心,导致市场份额不断减小。点晶公司一度也有很高的占有率,当初引脚兼容问题,和移师大陆决策没有把握好,失去了市场竞争力。

(三) 屏幕制造发展

屏幕制造在我国已经有了完整的产业链,分工明确。但是整合度还是不够,质量保证不是很完善,人工制造环节太多。未来还需要大幅度整合,特别是高质量的单元板企业,在高质量环境下批量单元模组,规模化生产,然后再交给粗放式企业组装,整体降低设计成本,提升LED屏幕质量。

损坏率最高是LED,LED损坏主要是封装、组装过程环境得不到保证,未来控制芯片与LED芯片整合是方向。这不是一件小事,可能很难理解!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相关推荐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