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集成电路发展将迎新时机 世界面临的挑战正是中国IC产业的机遇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过去50年,IC技术的发展遵循摩尔定律,逐渐走入发展瓶颈;2025年以后,新的晶体管材料将被用来辅助硅基的COMS技术,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芯片消费国和进口依赖国或可大有作为。”在10月20日由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主办的“2018年中国集成电路国际高峰论坛”上,美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美国耶鲁大学马佐平教授给出自己的发展意见,如果说起步较晚的中国集成电路在摩尔时代一直是追赶的态势,那么后摩尔时代共同面临的技术革新无疑给中国集成电路发展一个“迎头赶上”“同步发展”的时机。

作为微纳电子科学家,马佐平教授在分析IC技术发展时点明,后摩尔时代硅芯片无法再度“精良”,创新思路是改变材料使CMOS硅晶体管继续创新,这恰恰是世界各个国家都在研究还未实现技术突破的关键时期。而且,中国的IC产业有自己的强项:中国的通讯设备、个人电脑、消费类电子等市场领域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相应配套的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以及民间对IC产业投资热烈响应,特别是中国有世界上培育最多也是最优秀的工程师。

“‘发明’用在工程师身上不太谦虚,创新则更为贴切。工程师与物理学家、化学家不同,他所关注的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要在实际生产生活中解决问题。”台积电原COO蒋尚义博士在演讲中表示,今年是集成电路诞生60周年,也是摩尔定律发展到瓶颈阶段,世界面临的挑战正是中国IC产业的机遇。

除了马佐平教授介绍的材料创新,从系统的角度看集成电路在下游各个环节也具有新的发展方向。“硅片做得越来越小封装技术却没同步跟进,开发先进封装技术以增进速度并降低功耗,不失为一个方向。”蒋尚义博士表示,过去摩尔定律快速迭代下没有时间回头看,现在就有了改善和提升的时机,半导体产业链的生态环境与机制都有提升空间。

而中国正在建设的粤港澳大湾区,集成电路产业试图加速发展脚步迈进高质量阶段。整个大湾区具有优质的IC产业环境和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深圳是产业链的前沿阵地IC设计领先而且具备IC制造封测产业布局,港澳地区则为大湾区拓展新空间、打造新动能、培育新主体、构建新体系。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