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正在重组保险报价索赔和责任业务

物联网

775人已加入

描述

保险是中国商人发明的一个近5000年历史的概念,他们将货物分散到多艘船上,如果其中一艘沉没,每个商人都只会失去一些货物,但他们不会失去所有货物。

今天,保险几乎触及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从某些方面来说,物联网似乎是为满足保险业的需求而定制。对保险公司来说,没有什么比更准确的实时数据更有用了,如今,物联网技术正在重组保险报价、索赔和责任业务。

谁对自动机器负责?

毫无疑问,自动机器和汽车将围绕责任展开新的对话,在美国47个州,法律要求道路上的所有车辆都必须投保。目前,司机既负责购买保险,也承担事故责任,随着自动驾驶汽车的出现,责任问题变得异常复杂。产品责任似乎是一个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案,但产品责任诉讼可能会产生连锁索赔,具体取决于承保范围。

例如,2018年3月,亚利桑那州坦佩一辆安装了自动驾驶设备的Uber汽车发生车祸,导致一名女性行人死亡,这是全球首例自动驾驶汽车导致行人死亡的事故。乍看之下,Uber似乎应对这起事故负责,自动驾驶汽车是他们的产品,但Uber自动驾驶汽车的激光雷达传感器来自Velodyne公司。

更复杂的是,汽车的激光雷达传感器在技术上确实探测到了这名女性。Velodyne的首席执行官玛尔塔·托马斯·霍尔说道:“我们的激光雷达传感器能够在这种情况下清晰地感应到这名女性和她的自行车,只不过,我们的激光雷达传感器没有做出刹车或避开决定。”

同样,Uber聘请的安全驾驶员也是这种情况下的组成部分。安全驾驶员对车辆的控制程度会影响Uber和安全驾驶员之间的责任划分,安全驾驶员的职责是在自动驾驶系统遇到困难时进行干预,而安全驾驶员在这种情况下没有进行干预。目前的产品和汽车保险结构未能充分覆盖这种情况。

一些保险公司已经开始集思广益,为自动驾驶汽车设计新型保险。AIG保险公司组建了一个利益相关者团队,为自动驾驶汽车做准备。AIG保险公司的主要焦点是预计从汽车责任转向产品责任,在这种情况下,汽车、传感器和软件制造商都将承担责任。

无人机能否成为新的保险理算员?

在过去两年中,自然灾害的频发促使无人机在理赔行业中使用。在灾难发生后的几天里,受飓风、洪水和森林大火影响的土地和财产可能是危险的或无法进入的。保险公司经常被迫在这些情况下快速工作,但他们很少能立即派遣理算员到达现场。而这就是无人机进入的地方。

单个屋顶检查通常需要理算员一个多小时——外加差旅时间。USAA金融公司称,无人机可以在10-20分钟内获得与理算员一样的检查信息,不过具体检查时间取决于房屋大小。2015年,美国伊利保险集团(Erie Insurance Group)是首批向联邦航空管理局申请使用无人机进行理赔调查的保险公司之一,伊利保险的首次无人机用于检查冬天由于冰雪损坏而进行过维修的屋顶。2017年,USAA金融公司、State Farm保险和Allstate保险都部署了无人机以评估保险理赔。

虽然无人机有好处,但也有缺点。例如,它们不能在机场或军事基地附近飞行,还必须在起飞前向美国联邦航空局提交它们的飞行路线,另外,它们收集信息的详细程度也无法与现场理算员相比。撇开缺点不谈,现在几乎每个大型保险公司都在考虑使用无人机。

驾驶行为保险(UBI)和远程信息处理

驾驶行为保险(UBI),也称为“按需付费”模式,通过分析驾驶的车辆类型,根据时间、距离、行为和地点来计算保险成本。毫无疑问,汽车保险公司将是驾驶行为保险(UBI)的主要采用者,到2020年,超过5000万美国司机将尝试UBI。

数据是UBI的核心。保险公司收集从客户驾驶汽车平均时速到实时位置的所有信息,这些数据用于创建司机的综合风险概况。这种模式会吸引安全的司机,但也会拒绝鲁莽激进的司机。许多保险公司已经开始测试不同形式的UBI,爱尔兰AIG保险已经开始推动立法,规定所有25岁以下司机必须使用基于远程信息处理的UBI。

各种技术是UBI的基础,但增长最快的是使用车辆的OBD-II或车载诊断端口。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汽车修理师使用OBD-II端口收集汽车的诊断信息。到1996年,联邦法律要求所有在美国销售的车辆必须安装OBD-II接口。OBD-II系统可以报告车辆行驶的速度,并跟踪车辆发动机每分钟的转速(RPM),帮助计算油耗。它比大多数移动和蓝牙远程信息处理解决方案更安全,但也更昂贵,需要昂贵的硬件和专业安装。

目前,还没有哪一种远程信息处理解决方案是灵丹妙药。保险公司最近才开始向市场推出不同的客户远程信息处理方案,在美国,预计到2020年,70%的保险公司将提供某种类型的远程信息处理UBI解决方案。

展望未来

毫无疑问,保险业正在发生变化。物联网引入了一波新技术,打开了从个性化产品到实时参与和无缝服务的颠覆之门。在过去的四年里,保险初创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满足新连网客户的需求。让我们其目以待!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