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排名No.1的整车企业上汽集团,也宣布进军网约车市场了

描述

甭管是车企还是网约车公司,终究还是绕不过“不赚钱”的坎儿。

就像这年头,不造几台电动车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汽车企业一样,如今不做网约车业务,也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车企了。

就在外面隔三差五传出共享出行公司倒闭破产玩砸了的新闻时,国内排名No.1的整车企业上汽集团,也宣布进军网约车市场了。

一边是车企们争相试水,一边是没有一家网约车公司盈利过,为啥明知可能是个大坑,全世界的汽车企业还在前赴后继的往坑里跳呢?

国内:前有北汽吉利江淮长安力帆,后有上汽

上汽集团此次推出的移动出行战略品牌“享道出行”,会提供包括技术平台、运营车辆、维修保养、金融信贷、专业保险等在内的网约车业务整体解决方案。

这个介绍可能有些笼统,在App store上能看到更具体的信息:“享道出行”是一个高端商务出行服务平台,定位中高端客户群体,使用的将是自营新能源车。

其实这已经不是上汽集团第一次进入移动出行领域,2016年它就成立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运营企业环球车享,目前每天有3.2万台车辆在全国62个城市进行运营,所以出行领域上汽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

除了上汽,其他车企也在移动出行领域做出了自己的尝试。目前比较成规模的是吉利旗下的曹操专车,在全国25个城市使用吉利的新能源车型采用专车模式运营,注册用户超过1600万人。

力帆投资的盼达用车,截至9月份注册用户突破400万,覆盖十几个城市,投放新能源车辆2万台,也在与百度合作着无人驾驶的测试,同时也在谋划着上市之路。

北汽集团去年4约成立了全新的出行服务平台华夏出行,以北汽新能源汽车为基础涵盖网约车、出租车、智慧穿梭巴士、共享物流车等业务类型。

长安汽车旗下的互联网+智能出行平台“长安出行”,运营着分时租赁和长短租业务,初期在重庆市进行运营,计划今年完成1万台车辆的投放,2020年达到40座城市、5万台车的规模。

长城汽车8月宣布推出出行服务品牌“欧拉出行”,也是定位互联网+新能源出行的服务平台,先期在保定市进行运营车辆的投放。

江淮汽车国庆期间也上线了“和行约车”网约车平台,采用自家生产的新能源车型,计划年内投放2000台专车,目前已经在合肥市上线。

除了这些已经开始运营的平台,还有“规划中”的,比如5月份众泰与福特签署了谅解备忘录,打算共同成立一家智能出行公司;7月份一汽、东风和长安也宣布将合资组建T3出行服务公司;10月戴姆勒与吉利宣布组建合资公司,推出高端专车出行服务。

国外:戴姆勒宝马都合并了,大众通用福特还在探索

除了中国企业的这些尝试,跨国车企们也都早就开始嚷嚷转型做出行服务商。2011年宝马就推出了DriveNow业务,只不过一直亏损,2017年亏了3400万欧元。

于是宝马和同样做共享出行业务也同样不赚钱的戴姆勒一拍即合,将DriveNow与戴姆勒的Car2Go合并,目前合并计划已经通过了欧盟反垄断机构的批准。

福特汽车2015年就宣布向移动出行服务商转型,2016年成立了全资子公司“福特智能移动技术责任有限公司”(Ford Smart Mobility LLC),先后收购了私人巴士服务公司Chariot和电动滑板公司Spin,还投资了单车公司Motivate,业务类型相当丰富。

通用汽车2016年发布了车辆共享服务品牌Maven,提供服务的车型既有通用各品牌旗下的燃油车也有电动车,还计划明年开始对非通用旗下车型开放。

大众集团去年12月推出了旗下第十三个子品牌Moia,专门做移动出行服务,希望提供一种介于公交车和打车软件之间的出行服务,还要在10年内成为移动出行领域前三强。

做出行服务,车企终究是业余选手?

如此看来,汽车企业们真的都是牟足了劲做转型。当然移动出行领域确实“有利可图”,单就中国市场来说,2019年网约车市场的交易规模就将达到3212亿元,2022年有望突破5000亿元。

不过大饼再香,也无法掩盖一个事实,目前这个领域没人赚到钱。不管是专门做出行的滴滴、Uber,还是车企们所做的这些尝试,目前都是赔钱赚吆喝。

就拿北汽新能源与富士康2014年合资成立的绿狗租车来说,累计亏了7800多万,还有超1个亿的负债,现在智能挂牌转让,可是转让底价从1.05亿降到7800万也还是无人接盘。

为什么不赚钱?其实很好理解,出行公司属于重资产,你要搞运营,先要买车,汽车还不是自行车,采购个几万台就是多少亿啊。

这些钱花出去,你还要运营,还要维护,前期打品牌还要搞各种补贴促销,如果不是比打车便宜谁愿意尝试共享汽车呢?可是如果比打车便宜,平台就没得可赚。

再加上车企们所推出的大多数都是新能源车的出行业务,这些车娇贵得很,每天用完了还要有人开走去充电,再加上用户对不是自己的车普遍不爱惜,让这些车耗损极严重。

不管怎么说,车企擅长的都是制造,而出行公司讲究的是运营与服务,所以对车企来说,做出行公司本身是票友玩票,并不专业。当然车企们也在到处挖人,组建自己的团队,不过这些都是成本。

还有人说业务本身不赚钱没关系啊,企业可以搜集到大量的数据啊,未来都是靠数据赚钱的。这种想法也是天真,现在有一家企业整明白了如何把手中数据变现了么?

车企们都想尝试转型,也可以理解,别人都在转,你不转就是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不过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成功转型,最终总会有一大批被淘汰。别说拼不拼得过滴滴了,能拼过当地的出租车公司都算一种胜利。

当然总会有人成功,就像自动驾驶和电动化一样,最终市场会完成优胜劣汰的职责,剩下来的才能真正吃到美味的大饼。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