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在澳大利亚低调发布自主品牌OLED电视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苦苦抵抗5年之后最终决定放弃,到底是OLED崛起势头太过凶猛难以抗拒?还是海信近十年来的显示路线误入歧途?

据悉,海信以“HISENSE”品牌发布的两款OLED电视,一款65吋,型号为65PX,售价4999澳元,约合人民币25000元;一款55吋,售价3499澳元,约合人民币17000元。

检索媒体相关报道可知,这是海信首次以自主品牌发布OLED电视产品。

2017年11月,海信发起收购东芝映像解决方案公司(即东芝电视)95%股权,并最终以59.85亿日元(约人民币3.55亿元)的代价,获得东芝即“TOSHIBA”品牌在电视领域40年的全球品牌授权。

而东芝在3年前既已在欧洲等地销售OLED电视,进入海信体系之后,东芝OLED电视战略未见发生改变。

随着海信加入OLED大家庭,目前国内主流彩电企业仅剩下TCL一家尚徘徊在OLED大门之外。不过需要说明的是,TCL一直在加紧研发可印刷制造OLED电视技术,因此,TCL并非实际意义上的“反OLED阵营”成员。

海信加入OLED实属情非得已

从坚定的OLED反对派到低调加入OLED大家庭,海信的角色转变再次有力地证明OLED乃当今显示技术的主流发展方向,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业界分析认为,海信最终决定加入OLED阵营有内外两重因素:

外因层面,近年来,OLED电视迅速崛起,公众接受度越来越高,市场层面形成了较为强烈的需求,继续抗拒并不明智。

内因层面,一直以来,海信内部一直有一种声音呼吁高层应理性看待OLED电视,不应以赌气心态面对任何新技术,东芝彩电加入海信体系,客观上强化了支持OLED的力量。经过反复研判、论证之后,海信高层最终决定放弃偏见加入OLED电视大家庭。

但是,海信加入OLED阵营的决心并不坚定,态度上有所保留。

细心人已经发现,海信选择在澳大利亚这个全球非主流彩电市场,而非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最具潜力的本土市场发布OLED电视产品,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海信OLED战略并不坚定的一面。因此,海信的OLED战略给人留下的是患得患失的印象。

这也难怪。在过去长达4年的时间里,海信一直扮演了“反OLED骨干”角色,对OLED实施各种抨击,大有将OLED逼入绝境之意,没想到反而将自己逼入死角难以转身。海信今天的低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无法对外界做出逻辑自洽的解释。而这一幕,我三年前既已做出预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检索一下我相关文章。

事实上,2016年初业内既传出海信有可能于当年推出OLED电视,最后不了了之并非海信改变了主意,而是缘于当时无法获得OLED电视面板资源支持。

现在的海信处境略显尴尬,一方面不得不加入OLED阵营,一方面又不敢大张旗鼓地宣传自己的产品,这让它成为OLED主流品牌的欲望变得遥遥无期。

而这一切,缘起于海信管理层早期对未来电视显示技术发展方向的误判。

不管怎么说,海信毕竟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上,我对此仍持积极评价。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彩电企业之一,我们并不希望看到OLED时代海信沦落成一个三流品牌。虽然已错失先发优势,好在中国OLED市场仍处于发育阶段,海信还是有机会的。

我认为,海信最终决定率先在海外市场投放OLED电视还有更多考虑,比如,避开国内强势品牌的锋芒。

目前,中国已初步沉淀形成创维、LG、索尼“OLED三强”主导市场的格局,对其他品牌形成了覆盖式打压。海信作为OLED市场的迟到者,从品牌到产品都不占据优势,贸然在本土市场发布产品,一旦激不起浪花,反而对后续动作更加不利。

必须承认:海信已错失进入OLED“窗口期”

业界普遍认为,海信已错失进入OLED最佳窗口期。

所谓“最佳窗口期”,是指公众对OLED已形成初步认知,市场端开始形成实质性消费需求,但品牌格局尚未沉淀形成。这一时期,几乎所有品牌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这一时期大致出现在2014年—2016年。这一时期进入OLED领域,代价最小,成本最低,被公众及市场接受可能性最大。

但是今天不同了,OLED品牌格局已初步沉淀形成。从全球看,LG是不折不扣的老大;从中国看,创维是无可置疑的第一;从产品看,索尼在高端OLED领域具有较强品牌号召力。

无论任何行业,一旦形成稳定的品牌格局,新品牌进入的难度就会变大,被公众接受的程度就会变低。尤其那些对市场培育未做出贡献的品牌,机会更少,这就好比当初你拒绝栽桃树,那就等于失去了“下山摘桃子”的权利。

综观中国三大主流彩电企业,除创维之外,海信及TCL均未对OLED市场培育及消费者启蒙做出实质性贡献。好在TCL布局了小尺寸OLED面板生产线,并且一直致力于印刷OLED技术的研究;海信则既无OLED产业链布局也无OLED技术沉淀,可谓两手空空,等于失去了OLED领域大部分话语权。

当然,假如海信OLED电视确实具有巨大的产品创新力,它还是有机会的。比如,2017年索尼凭借“屏幕声场”技术(通俗地讲,就是通过屏幕发声而非传统的喇叭发声),一下子就跻身了OLED主流品牌阵营。

海信OLED电视有这样的实力吗?

从海信发布的信息看,其在澳大利亚上市的65PX型OLED电视,外观主打超窄金属边框及超薄设计、4K分辨率、内置四核处理器,及HDR10和HLG高动态范围,这样的产品配置,放在OLED电视大家庭里面看,是一款非常普通的产品,很难对销售端形成支持。

平心而论,我认为海信OLED战略并非是一个审慎论证及研判的结果。后发虽然有很多劣势,却也有优势,那就是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华为手机就是后发先至的最好案例。但海信OLED战略却给我留下“起跑姿势不对”的印象。

海信须全面检讨电视战略,坚守激光路线或非明智选择

未来的电视究竟是什么,OLED?量子点?还是激光电视?

这是一个关乎所有彩电企业命运的问题。

目前的现状是,全球主流彩电企业,大约4/5选择了OLED路线,1/8选择了量子点路线,仅有不足1/15选择了激光路线。在选择激光路线的企业里,仅有海信一家把激光当成主打战略,而其他几家企业基本上都把激光电视定位于补充产品。我想,这绝不是“别人都没有发现激光电视的价值唯独海信发现了”可以解释的。

一直以来,海信渴望走出自己特色的产品路线,当别人都在推广液晶电视的时候,它独树一帜地推出“ULED”概念,但因为ULED并不是产品新品类,更不是一项新显示技术,而不为同行所接受。

显示技术进入后液晶时代,大家要么站队OLED电视,要么站队量子点电视,要么站队8K电视,唯独海信一家企业选择了主推激光电视,再一次将自己置于“少数派”的位置上。

老是踩不准产品的鼓点,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调查机构给出的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海信在中国彩电行业的领导地位有弱化迹象。今年以来,这种迹象表现更加明显,海信真的应该好好检讨检讨了。

日前,我就海信低调发布OLED产品询问OLED大佬创维方面的看法,出人意料的是,创维高层对海信给予非常积极的评价:“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对大家一起培育中国OLED市场有利。”他还希望2019年能在国内看到海信OLED电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