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伟达的AI未来版图中,有自主机器一项,包含了低速的物流小车、室内外机器人。这些机器的行为并不规范,不同于自动驾驶车辆,因此NVIDIA专门为此设立了独立的事业部,区分自动驾驶业务。
在GTC大会上,NVIDIA CEO黄仁勋透露:现在中国每年有五六百亿包裹配送量,而两年前这个数字只有两三百亿。家庭配送的需求增速非常快的。
这一点也得到了NVIDIA全球副总裁兼自主机器事业部总经理Deepu Talla的印证,他笑言,在美国,人们对物流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
以自己的家为例,他每天回家都会发现5个左右的包裹,相对于旺盛的物流需求,配送人员的不足问题正在凸显。事实上不只是中国在进行外卖、配送机器人的测试,美国也一样。
市场需求,中美同频
在GTC的主旨演讲中,黄仁勋表示:京东已经设立了自己的机器人实验室,他们和我们合作了很长时间,用我们的平台来打造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服务机器人。
美团的小袋:美团每天在中国配送2600万份餐食,雇佣了50万人来进行送餐,现在他们用美团小袋了,希望有一天这个可爱的机器人就会把你要吃的午餐送到你的家里。
菜鸟也有一个配送系统,我觉得它会是一个革命式的配送系统,因为现在网上买东西的人增长速度非常快,但快递员和卡车司机人力不够,我们必须要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来满足这些需求。
可以发现,伴随着中国巨大的电商需求崛起,无论是B端大客户仓库内酝酿了巨大货物转运需求,C端用户也在每日产生庞大的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需求。据不完全统计,每年这些配送车辆就会行驶约2万亿英里。
巨大的需求背后,需要数以百万记的配送人员,虽然中国是人口大国,但现在的00、90甚至80后,都不愿意从事这类工作。未来在配送、转运行业的用工缺口,必将逐步扩大。
用AI机器人来代替员工,势在必行。但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既有其行业规律,技术挑战,也有市场发展的节奏,那么什么时候自主机器能够大规模取代人类员工?
Deepu Tall认为这不仅是技术的问题,更多是商业模式的问题,也有各个国家、地区的需求问题。自主机器的发展节奏,也会遵循其他行业的规律,从萌芽到成长,再到爆发。
超强算力支持自主机器
Deepu Talla表示,机器和人非常相似,都要做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感知世界;第二件事情是规划;第三件事情是行动。
这三件事情是循环往复的:感知-规划-行为。对于人类来说,这三件事做起来很容易,但是对机器人而言并非易事。
在机器人市场有三种机会:第一种机会是,机器人能够做到非常简单的思维和行动。第二种机会是,同样还需要计算密集型的推理以及规划,但简化执行操作。第三种机会是,需要做大量复杂的感知、规划、思维、推理,并且做一些复杂的动作。
物流、配送机器人就属于第二类,目前行业都处在原形、测试、开发的阶段。
NVIDIA为自主机器行业提供了Jetson平台,处理核心是Jetson Xavier,工业级的版本使用寿命长达10年,可以经历极高或者极低温度,以及防震防摔,通过了相关认证。其算力也是32Tflops,与提供给自动驾驶使用的Xavier无差,目前可以胜任自主机器人的需求。
但随着图像处理精度增加,运算复杂度上升,未来肯定还会需要更强的算力。京东的配送机器人,已经从TX2,切换到了Xavier。
Deepu Talla表示,物流、配送的机器人行业量产时间点,大概在两年后。具有更高智能化的第三类机器人,成熟的时间点还难以确定。
降维打击,巨头环视
国内有非常多的初创自动驾驶公司,已经进入了低速物流、配送行业的竞争,而原本机器人行业的公司,也试图利用自身优势,跟上潮流,巨头更无需多言,都在内部孵化着团队。宽阔的航道,正在变得拥挤不堪。
数量众多的公司,都在热火朝天的进行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路径规划等软硬件的开发,但技术本身是有门槛的,有非常多的开发团队不能同时兼顾软硬件,大多数团队都是擅长某一项单项技术。
与之相对应的是,市场需求是多样化、定制化的,行业需要众多的开发者来服务,开发者也需量力而行。
物流、配送的自主机器人,同自动驾驶虽然有很多的相似点,但在具体的行业规范、标准执行、安全要求等层面,还是有区别的。
一般而言,后者的难度更大。国内目前从事此类自主机器人研发,声名在外的大多是高知研发团队,传统机器人行业大多是在小心试探,低头前行。做自主机器和自动驾驶,二者对于市场的观感不同,融资期望值也不同。
同是做自动驾驶,物流、配送相当于降维打击。初创公司看重的是落地速度,但国内电商及互联网巨头的加入,又让创业团队面临了站队、收编的抉择。于行业而言,总是有巨头存在,是好是坏呢?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