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工业和信息化事业改革开放40年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近期,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执行秘书长高素梅,接受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机关党委开展的“工业和信息化事业改革开放40年口述历史活动”的采访。

高素梅:40年来,我国在生产力水平落后、计划经济主导的低起点上,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既实现了量的飞跃,也实现了质的提升,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实现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前所未有的深刻互动,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之路。

以下是部分采访内容:

问:您能否简要介绍一下改革开放以来您的主要工作经历,您同工业和信息化事业的渊源,您主要从事的领域取得过哪些成就。

我是1982年进入电子工业部通信广播电视工业管理局工作,1986年到部机关信息统计司。经历多次国家机构改革,电子部、机械电子部、电子部、信息产业部、工信部。始终没有离开过产业经济运行协调和行业统计管理岗位,多年来,一直负责电子信息行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研判和电子信息行业的统计制度及统计标准的制定。

简单说,就是天天和数字打交道。这使我有机会从一行行的数字变化中,看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不断成长壮大的历程。4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在生产力水平落后、计划经济主导的低起点上,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既实现了量的飞跃,也实现了质的提升,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实现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前所未有的深刻互动,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之路。

40年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经济总量由改革开放前的全球排名第11位,跃居到世界第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加工贸易占全行业比重由改革开放初期的6成以上,调至目前的三成以下;产业发展由40年前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上升至到中高端,部分领域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国际合作由原来的市场换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到企业走出去,推动科技兴贸,开展全球合作,开拓国际市场,为我国经济建设和外贸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当前,全行业发展规模占全国工业总量达到10%,电子产品出口总额占全国出口30%以上。其中80%以上的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均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50%以上的百强企业均参与国际并购业务,海外业务收入超过四成。尤其在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催生了一批新产业、新经济、新模式,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同时,由于信息技术应用的广泛性和两化融合的升级,进一步增强了全行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建设的支撑作用、渗透作用和带动作用。正如******强调的,“世界经济加速向以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我们要把握这一历史契机,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

问:改革开放40年,我国电子信息行业给您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或几件事。

产业发展变迁中,我印象最深也是变化最大的一件事就是,业内人员对嵌入式软件的认识和提升。

2000年,国务院出台鼓励促进中国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设计的文件(简称:18号文),明确要求要建立全国软件产业统计,界定软件产业范围。当时业内大部分专业人士和相关主管部门,对软件产业的认识,都限于独立软件,如:操作系统软件、数据库软件、中间件等软件产品,和一些办公软件等,系统集成软件也必须是能够开出软件独立发票才能列入软件范围享受政策支持,大量的嵌入式软件被排除在外,不能享受国家的相关税收政策。

记忆较深的是,当年,我们去一些通信企业调研,看到许多基站在系统功能升级的同时其外观体积也扩大。我们费解的去问技术人员,他告诉我们,目前国内大部分用户对嵌入式软件系统升级和功能提升所带来的价格上涨不能理解、更难以接受,认为产品的硬件(外形)没变化就不存在成本的变化,所以接受不了软件系统升级所增加的价格。因此,企业不得不在一些系统功能升级后的新品体积上和外形上下功夫(加大体积或改变形状),否则就卖不出好价。调研的同时我们还看到,凡是软硬件融合生产的企业,其软件研发人员均高于其生产制造人员(不含管理、销售人员),而且软件产品开发技术也明显高于一般软件企业的独立软件产品。

调研回来后,我们便提出“嵌入式软件是我国应用软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软件产业的自身优势和未来的重要方向,应纳入到国家软件产业目录中,实施统一监管和享受国家软件产业政策的支持”,顿时业内一片哗然,反对呼声高企。尤其是来自行业内的一些专家和有关主管部门的坚决反对,致使我国嵌入式软件企业(如:华为、中兴、浪潮等多家大企业自主研发的嵌入式软件)在国务院18号文颁布的初期,多年未能享受国家的软件税收政策。

值得庆幸的是,当时中国工程院倪光南院士站了出来,力挺我国嵌入式软件,并提出嵌入式软件才是我国软件产业做大做强的基础,呼吁“相关政府要高度重视嵌入式软件发展,尽快将嵌入式软件纳入软件行业的监管范围”,这才得到业内相关人士的重视和认可,以及后来嵌入式软件享受到的国家软件税收政策。

今天来看,嵌入式软件不仅是提升我国信息化水平的基础,也是我国软件产业自身的优势。目前,我国嵌入式软件不但从技术、规模、效益、质量、应用得到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其渗透性、带动性、倍增性更是日益突出,发展速度也明显高出行业总体水平,已成为我国软件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信息化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我国国防建设、电子政务、金融信息化、工业强基、通信发展、医疗电子等多领域展开了广泛应用。嵌入式软件规模也由2000年占全国软件行业比重不足十分之一升至到三分天下有其一,可以说,我国嵌入式软件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软件定义”新时代的加快到来。

对此,我认为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不仅是推动了我国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全面提升,也是我们对软件产业发展的再学习、再认识和再提升的过程;不仅提高了我们对软件产业发展的认知度,激发了我们为之付出的热度,更增强了全行业的开拓精神和创新的精神。

问:我国电子信息行业发展历程中,有哪些重大政策和举措对行业发展有重大影响,您认为有哪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

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历史,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我们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产业发展规律的政府引导、市场驱动、企业主体、开放发展的道路。

一是得益于国家战略。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出台发展战略、规划和产业政策,相继实施了“彩电国产化一条龙”、数字程控交换机国产化、“908”和“909”工程,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对产业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如:我国彩电业在改革开放初期几乎全部被日本品牌垄断,居民购买电视呈现一票难求。直到1987年国家颁布了“彩电国产化一条龙”战略,从整机到基础、从攻关到改造引进、从电子工业自身到整个社会力量均进行综合规划,力推国产彩电业大力发展,累到80年代末,全国拥有上百家彩电生产企业,经济总量超过全行业总量一半以上,呈现出全行业命系彩电的格局,并将日资彩电企业全部挤出国门。另外,软件产业在国家战略的推动下快速发展壮大的案例更是突出,国务院2000年颁布的18号文,对软件企业所得税实施“两免三减半” 优惠政策, 软件产品增值税实施优惠政策等,推动我国软件产业发展进入“黄金十年”,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软件产业跨越式发展,成为我国软件产业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

二是得益于市场化改革。电子工业是我国较早进行市场化改革的领域之一。通过实行企业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市场体系逐渐成熟,一批综合实力较强的本土大企业和具有独特优势的中小企业迅速崛起,成为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如:电子百强企业以不足全行业0.5%的企业个数,创造了全行业26%收入、27%的利润和28%的税金。一大批电子信息产品如:彩电、平板显示、计算机、通信系统设备等产量规模名列全球第一,并出现了以华为为首的一批民族企业屹立世界之林。

三是得益于对外开放。对外开放在不同时期缓解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资金、技术和需求瓶颈,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电子工业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全球主要跨国信息技术企业已全部在华设有生产基地或投资,全部电子外资企业的生产规模占行业比重超过40%。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由世界生产加工大国发展成制造和创造并进的经济强国,更推动了我国电子信息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特别软件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与质量更是快速提升,如:中软国际10年前,企业规模不足10亿,通过开展国际合作,业务迅速提升,去年已达到100亿,并在多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还在美国收购了微软旗下的公司,与国际一流企业同台共舞。再一次证明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全球信息产业重要组成部分。

四是得益于创新驱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国家的科技创新的投入逐年增加,并提出企业是创新主体,把原先集中投向科研院所创新基金扩大到创新型企业,进一步带动和提升了我国电子信息企业的创新投入和创新能力,全行业的创新和技术储备能力稳步增强,创新投入平均水平也从40年前的不足1%升至5%,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的创新投入达到7%,超过国际平均水平。高端操作系统芯片、新型显示器件、超级运算计算机(银河)、智能应用产品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材料快速提升并不断填补我国空白,同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为国际标准。

五是得益于产用结合。国家信息化建设、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居民智能应用、教育、医疗和养老等信息消费的提升,不但为电子信息产业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如:80%的传统工业均采用了信息化管理,80%的高端制造企业均采用了智能制造,70%的中小企业均采用了互联网采购与销售。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升了电子信息产业的带动性、渗透性和倍增性。正如***说的“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