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60岁美国程序员对自己职业的一些看法

描述

国内IT圈子里的人,一般都认为“程序员是吃青春饭的”。许多程序员积累了一些经验,过几年或十几年,就会逐渐转型团队管理、产品管理、项目管理之类不用写代码的职位。有些程序员即使转型架构师这样的技术职位,也慢慢地代码越写越少,会议越开越多。

1961年出生的测试驱动开发TDD(Test-Driven Development)和极限编程XP(Extreme Programming)的先驱Kent Beck, 在IT行业工作的20多年时间里,虽然曾经做过首席科学家和董事,但还是在2011年他50岁那年,去Facebook公司做了C++程序员。

再看看国内与Kent Beck同时代的曾经的程序员大牛们,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放下编程,创业做公司高管。如果把程序员开始做公司高管视作不再继续专注写代码,那么就会看到:

1)1967年出生的鲍岳桥,在开发了UCDOS后,31岁就创办了联众游戏公司,不再专注写程序了;

2)1967年出生的王志东,在开发了国内第一套实用Windows 3.0汉化系统“北大中文窗口系统BDWin 3.0”后,27岁就开始创办四通利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后来的新浪网,不再专注写程序了;

3)1964年出生的求伯君,在开发了金山WPS后,30岁就创办了珠海金山电脑公司,不再专注写程序了,并在2011年Kent Beck去Facebook当C++程序员那年,47岁的他,请雷军接任金山董事,自己宣布退休。

2013年3月,我在LinkedIn的Agile and Lean Software Development群里发问:“到底是什么核心精神支柱支撑着许多西方程序员,长期专注于编程长达30~50年之久? 西方程序员是否像马克思·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书中所说,为了救赎原罪而努力工作吗?如果不是,那么核心精神支柱是什么呢?”

《Hulob on Patterns》一书的作者,1955年出生的美国程序员Allen Hulob在给我回复中反问:“我很好奇,为什么你觉得编程不同于其它具有创造性和高超技艺的职业?你是不是想知道为什么有人会长年从事于某个职业的原因?或者你是不是认为编程多多少少不像其它职业那么优越,所以本质上没那么有趣?另外,为什么你觉得长期专注于某个职业是西方新教徒的事情?可以肯定的是,在东方文化中,也有许多毕生追求某项工艺的专业精神的例子,比如从打制刀具的铁匠到做家具、建房屋的熟练工匠。在你的文化中,人们是不是觉得那些动不动就要花费20年甚至更多时间来精通的极具技艺的职业,是一种没人肯花一生时间来追求的一次性的行为?我真的被你的问题搞得狼狈不堪。为什么你觉得支撑西方程序员的精神支柱,就不同于世界上每一个文化中支撑其他任何熟练工种的精神支柱呢?依我看没有什么分别。”

Hulob先生的回复同样也搞得我狼狈不堪。是呀,原先中国传统文化里面,那些像庖丁解牛、卖油翁、承蜩犹缀、纪昌学射、愚公移山这样的专业精神,现在都到哪里去了呢?

Hulob先生说得很对,在现在的中国,真的没有多少人肯花费20年甚至一生时间来精通某项极具技艺的职业。现在的中国,”糙快猛“太多,”精慢稳“太少。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